千万次的探寻
文图作者/ 石国华(北京)
在浩渺无垠的宇宙中,繁星似海,璀璨如钻;在这广袤无边的苍穹下,星云如梦,绚丽如虹;在这神秘莫测的太空中,黑洞如渊,深不见底。而地球,就像一颗微不足道的沙粒,孤独地漂泊在宇宙的浩瀚海洋里。
据天文望远镜的观测,地球悬浮于宇宙空间,既无支撑之物,亦无牵挂之因。但地球宛如一个充满生机的巨大球囊,其上万物繁茂生长。无论东南西北,抑或春夏秋冬,岁岁变迁,季季异样。在千万种生物之中,人类乃是灵魂最为高贵的种类,探索着地球上万物的生长与运行。依循物理定律,宇宙之中地球究竟依托何种力量维系运转与生存?我常常在心底千万次地问自己。
在山上,我看见一个偌大的蚂蚁窝,成千上万的蚂蚁在其间里里外外忙碌奔跑,进进出出,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规律井然地运作。蚂蚁由蚁王集中掌控整个巢穴,方能统一行动与生存。地球上如此这般的生物成千上万,为何皆能顺遂地生存与繁衍?
遥想盘古开天辟地,混沌初开,造就了这世间万物。而我们看到蚂蚁王国的情状,联想地球不过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是否有如同人类监控蚂蚁王国一样,监控着地球上人类的活动与生存?又是由谁在把控?
浩瀚宇宙,繁星璀璨,仅银河系,便有千亿颗运行的行星、黑洞、恒星。地球悬浮于日夜繁忙的星球运转之中,科学监测表明是依靠暗物质支撑地球悬浮于宇宙之中,可究竟是依靠何种力量赋予地球运转的动力与方向?
宇宙浩渺,星辰密布,地球历经 135 亿年的演变,从外来陨石的坠落,到地球上自身的变化,遭受了无数次天灾以及自我毁灭性的灾难,地球却依旧安然运转。是何种缘由使其得以稳固运作?人类的精英科学家爱因斯坦,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也曾提出是上帝造就并保护了地球,使其免遭外星陨落的撞击。那上帝究竟身处何方?
地球作为宇宙中的一颗星球,在茫茫宇宙的星球运转里,一直遵循规律运行。在众多的星球当中,是依靠怎样的运作力进行控制?又是由谁在掌控?地球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究竟是谁?
地球在宇宙中犹如一颗沙粒,就像是蚂蚁窝中的一粒灰尘。如此强大的球体,历经风雨变幻,宇宙散布碎石的侵扰,遭受无数次撞击,却依然能够挺立,正常运转。我们不得不为此惊叹,为此探寻,究竟是谁在守护地球?
人类从原始时代,进化至现代的思维与体格,在不同阶段,皆取得不同程度的进步,以至于发展至如今高度进化的时代。究竟是什么在促进进化,又是何种力量在引领探索不断前行?地球上的物种源自何处?人类作为高智慧生物,总是在探索中,在询问里,摸索前行,探寻未来。带着无尽的思索,持续的询问和探索,开拓未来。
地球上,海洋占据了百分之七十的面积,仅有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供人类和生物栖息。这是何种力量在控制地球的运作,保障生物的存在与成长?
赤道划分地球为南北半球,赤道本身便是一道神奇的轨迹。南北两边呈现出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又是谁在掌控这些?
地球上火山的喷发,地震的撕裂,沙漠的荒化,森林的覆盖,皆极有规律,按时发生。是谁在护佑地球免受伤害?
探索不断推进,询问日益强烈,我们生活的时代,高科技蓬勃发展,揭开了神秘的面纱,找到了诸多现象发生的根源。高科技的进步,为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万个为什么》正是人类在探索进程中提出询问,并获得圆满答案的见证。然而,伴随科技向更高峰攀登,提出的设想和目标愈发高远、隐秘且难解。
千年前建造的埃及金字塔下暗藏的辉煌隧道,与天眼相通,与地球共享,此乃何人之功?西藏布达拉宫的地下隧道,庇佑布达拉宫上千年,毫无损毁,金光闪耀,供人朝拜。又是何人之力?马王堆汉墓挖掘出的丝质面纱,工艺精湛,精细入微,即便在当今科技如此发达的时代,也难以复刻。难道在两千年前便已拥有如此高超的技艺?对人体细胞的剖析和探索,发现细胞的细分已达微米级别,是否还能继续细分?人类的进化,200 年前由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现今科技的发展,揭开了人类进化的奥秘,又是谁引导了人类的进化?
当今,人类为开发宇宙的探索,第一步从探索火星开始并提出了登上火星的构想,取回火星上的土壤,带回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探索。能否如愿成功?
我们当下的地球,已然是第四次地球大变更,历经上亿年的变迁,就似一位勇敢的战士,坚强抵御着宇宙的风雨和挑战,地球上的生物依旧存在并生长。可你的主宰究竟在何方?你的命运又由谁来掌控?
高级科研团队在寻觅,能人志士在指引,总有一日会寻得路径,探索出那神秘的主宰和未来。科学家们始终在探索,探寻地球的运行轨迹,追寻上帝的所在。在探索中提出疑问,在疑问中开展探索。千万种询问在探索中得到解答,更多的疑问又在探索中产生。有问必有答,有答需要探索,有探索才会有结果,有验证。千万次的提问,万千次的探索,我们方能取得进步,人类方能获得发展。
地球变更百亿年,人类提问千万次,科技探索万千次,不断寻找,不断探索,地球上的君王究竟在何处?
佛在心中坐,智慧满脑子,询问千万次,探索千万年。
石国华,中共党员,下放知青,研究生毕业。曾担任国企高管,外企首席代表,在中国科学院系统工作;曾参加国家“863计划”,获实用新型专利一项;通过考试和评审,获得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高级工程师职称,发表论文和报刊文章若干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