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年华系列诗之三十五
铁道兵战友之歌
作者 李武兵
诵读 董长生
凝视着一张张照片
凝视着一张张战友的脸
我看见岁月留下的痕迹
山风涂改着年华的容颜
昨天的生活已经给你们整容
泪水无声,一滴滴濡湿我的眼睑
铁道兵撤编四十年了
你们仍然青春无悔
鬓发已霜,却将精神的丰碑
立在高山之巅
自豪、自尊、自信之情
——催人泪目,令人艳羡
在中国,这个在现役中消失的兵种
仍是初心难忘,以铁道兵的名义
放射着灿烂的光焰……
俱往矣,我看见战友们
在东北树起的第一面旗帜下踏着硝烟
解放战争打到哪里铁路就抢修到哪里
枪与镐同时上肩
共和国升起五星红旗站起来
也有“老铁”们培基铸杆
我看见杨连第们抗美援朝
建起“打不断,炸不烂”的钢铁运输线
胜利的法宝,缺不了“铁”元素
国威、军威里也有铁军虎胆……
一个带着小数点的数量词
惊动了新中国的新闻界和文学界
一天人工铺轨6.6公里的新纪录
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当年的“中国速度”
是用一身汗又一身汗拼搏出来的
要生存,要发展
就要舍得拼命抢速度
太阳还没起床的时候
铺轨队的红旗就点亮了黎明
战友们用最强的脚力赶路
用最硬的肩膀扛起枕木
不耽误一分一秒
心中只有一个执着的念头
铺轨啊,铺轨
铺遍祖国的万水千山……
我看到鹰厦线上
征衣上还留着未散的硝烟
战友们从黎湛线转场过来
更有了每战必胜的信念
炸得开戴云山分水岭
筑得起压倒惊涛骇浪的海堤
万难不辞,一往无前
一路上激荡着自己的心跳和呼吸
在铁路工地铺开千里长卷
写着这一代铁道兵人的风貌
当最后一根铁轨铺到厦门
大家豪迈地说
这是给江山锚桩
给出海扬帆……
有一次,梅花山导洞突然塌方
把整个风枪组埋在里面
连长、指导员急忙带人上去抢救
可排除塌方时,只听导洞里
风枪还在响,响成一曲英雄壮歌
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士兵啊
真个是临危不惧,索性抱起风枪
让钻杆更疯狂地转,向大山深处开战
风枪还在响啊,抢塌方的人在流泪
险境中的战友们若无其事,在流汗
没有退路的时候,只能往前闯
即便人倒下了,隧道又进了一寸
就是这千万个“一寸”
结成祖国的铁路线
风枪还在响,还在响
士兵敢向死神宣战……
我看见修筑包兰铁路时
地球上的沙漠里还没有一条铁路线
无人晓得沙漠上怎么固沙
用什么法子不让漠风把路基掀翻
这个百业待兴的时代
正等着一批抗美援朝归来的战士
天不怕,地不怕,敢创造世界奇迹
无惧美国飞机大炮的人
更不怕大漠的风沙虎视眈眈
老战友回忆说,在包兰线上
青春被漠风淘洗一遍又一遍
天长日久,打磨成真金
现在还在发光,为民解难……
我看到修筑嫩林铁路时
即便在零下五十七度的酷寒里
也冻不死铁道兵的歌声和热情
战友们敢为国挑重担
血气方刚逼退冷雪寒风
那时候,感觉这里树高,天矮
在林子里走着
所有的气息都是针叶的味道
亲切地深入大家的呼吸
战友们醉在这种气息里
敢言大智大勇
敢教铁路在“高寒禁区”安家
让“中国的北极”也热气腾腾
汽笛唱新天……
我看到成昆线上
每公里铁路就有一名年轻的生命
长眠于川滇的青山绿水之间
化作路基,化作枕木
真个是“不怕牺牲,排除万难”
担当“站起来”的中国责任
爆发出震惊环球的建设热情
不屈不挠的斗志和韧性
那时候,甚至把青春和爱情搁在一边
顾不上生命过程中的一些常识
只想着发扬战争年代的那种牺牲精神
宁愿拼了这条命
也要修通成昆线
那些险山险水
也怕敢拿命来拼的人
五十多年过去了,还不忘“成昆精神”
千难万险等闲看……
战友们敢与李白比豪迈
不怕武当山高,不怕大巴山险
敢用双手的茧花与石头比硬
当年盾构机还没有出世
只能靠风枪带动钻杆和钻头
在大山的胸膛里掘进
战友们无惧顽石和地下水的阻拦
拼命地追赶众人盼望的进度
给大山刨出一个个容纳汽笛的隧洞
自觉地担当“长子”的角色
肯吃苦,挑重担
断粮的时候也没松劲
硬是把这条铁路
扛进大巴山……
我看到南疆铁路工地
吐鲁番至库尔勒沿线
地形地质和气候复杂
漫流、泥石流、大断层
处心积虑地设险
局部地段还藏着石膏、盐碱
更有白杨河、克尔碱地处风口
沙暴袭来能掀翻我们的帐篷
却抢不走”搞活天山"的梦
这里的戈壁沙漠抱着45℃的高温
还有零下三四十度的冰达坂
而风口常年刮着七八级大风
铁路要穿越天山峡谷
开凿一条条穿山隧道
还要跨越河流
长桥飞渡天堑
铁道兵走到哪里
哪里就无险可拦……
关角山是青藏铁路东段离天最近的地方
那一日,我站在这里四处张望
没听到一声鸟鸣滴落在石头上
洞外空气稀薄
三根火柴点不着一支烟
洞内的境况可想而知
生命在顽强地挑战极限
隧道口是一座山的呼吸入口
鼓风机拼命地运转
使用口径足够大的送风管道
往掌子面输氧
战友们从不掩饰缺氧已成常态的窘迫
肺脏少了滋养
三个月便有头发脱落
指甲不知不觉地脆裂
为了天路,心向拉萨
大家守在这狭窄的世界里
习惯了缺氧的生活
骨头里不缺志气
这里没有心理医生
却总能自得其乐
在铁道兵“三荣”思想里
找到宽慰……
回望铁道兵战友走过的路
凝视眼前的一张张照片
我突然想到,该重新审视我们这个兵种
亦兵亦工,攻坚克难
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中功不可没
“中国特色”在我们身上已经曙色初现
——为什么铁道兵战友见面格外亲
因为有过共同的历史担当铸就兵魂
我们与其他当兵的人一样又不一样
特殊的兵种走出别样的风采
一声“老铁”会叫得我们泪流满面
“战友”两个字放在我们之中
情重于山,情重于山!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李武斌:又名李武兵,原铁道兵文化部创作员,总政《当代中国》国防军事卷编辑,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李武兵抒情诗选》(上下册)、散文集《太阳鸟》和长篇纪实文学《自然之子》等。
董长生,网名:珠猪姥爷,黑龙江哈尔滨人。当过知青、教师、公务员,现已退休。喜欢诗歌和朗诵,愿意向大家学习同大家交流。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