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别名雅称蕴含的文化寓意
林占东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大暑,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入暑以后,进入伏天,是一年最热时候。“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小热,大暑是大热,炎热之极。大暑相对小暑来说,天气更加炎热、阳光更加猛烈,所以谚语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可见此时天气不但炎热,而且潮湿。不论是人,还是农作物,此时都是生长最快的时候。大暑之至,充满热情与活力,万物荣华,愿您如夏,尽享繁华。
下面仅就大暑的别名雅称,探究大暑蕴含的文化寓意:
大暑的名称除了大暑外,还有中伏、半年节、腐草为萤、大雨时兴等等。
名其大暑,是因为它是二十四节气中夏季最后一个节气的正式名称,也是最常见的叫法。它直接反映了这一节气的炎热程度。“大”意味着天气之热、炎热之极,而“暑”则是指炎热的天气,它旨在告诉人们这一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名其中伏,是因为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中的“中伏”,民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之说,而大暑与中伏交汇,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因此大暑也往往被古人们称为“中伏”。
名其半年节,是因为在农历六月十五日这天前后,太阳将要到达黄经120°,大暑交节,而此时一年天数已经过半,所以有些地方的人们将这一天称为“半年节”,象征着全年的一半,此时又值大暑节气,称为半年节就不足为奇了。
名其腐草为萤,源于元代文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书中将一年二十四节气分成“七十二候”,每个节气分成三候。大暑三候为:“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大暑一候“腐草为萤”指的是腐烂的杂草变成了萤火虫。古代科学不发达,古人误以为萤火虫是由腐烂的草变成的,实际上这是生物生命周期变化的正常现象。
名其大雨时行,是因为大暑三候时气温高,地面热空气上升,周围冷空气涌入,对流活动频繁,随时都会降下大雨。大暑时节是雷雨天气肆意横行的季节,时下南方发生的台风暴雨、洪涝灾害,正式大暑这一节气的具体体现,当然也与近年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有关。
大暑的雅称有“仲夏”“土润溽暑”“涸流”等。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大暑节气的气候特点、物候变化,也蕴含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自然规律的观察、理解和总结。
雅称仲夏,是因为大暑节气通常出现在农历六月,此时白昼较长,日照最强,气温最高,雨水也是最多,因此植物生长也是最为繁茂,因此“仲夏”一词在这里表达的不是农历仲夏五月的意思,而是传达的夏季万物生机勃勃、长势茂盛的夏景。
雅称土润溽暑,是因为大暑时节土壤的湿润和闷热,以及随之而来的暑气。“土润”指的是土壤湿润,“溽暑”是指炎热潮湿的气候。溽暑时节,土壤湿润,天气湿热,农作物生长迅速,是喜温作物生长的最佳时期。
雅称涸流,是因为在某些年份的大暑时节,某些地区由于天旱,某些河流出现干涸的现象,因此大暑又有“涸流”雅称,这一词汇反映了这一时期这一地区水资源的严重匮乏。
除此之外,大暑还有其他一些雅称,诸如“大热”“炎热”“暑天”“伏天”等等,这些雅称都与大暑时节的高温和炎热有关。在古代,大暑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各种庆祝活动,以祈求丰收和健康。例如,农历六月二十四是荷花生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从淤泥中生长出来的莲花,却不被污泥所污染,经过清水洗涤的荷花,却不显得妖艳。它象征着纯洁和美丽——不仅是对一个人高尚品质的赞美,也是对一种理想境界的追求。
大暑的炎热不但体现在这些别名雅称中,就是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也常有提及。
宋代诗人谢枋得的诗《扇》“蒲葵也解归掌握,纨素未应捐箧中。莫把暗尘涴明月,好驱大暑来清风。”诗意是:把蒲葵的叶子掰下来带回家中也能做成芭蕉扇,握在掌中摆动驱除暑气;将上好的丝绸也不要再压在箱底里,拿出来做成纨扇摇摆赶走热气;再不要让尘土浊气弄脏了天上的明月,用扇子驱除暑气,唤来一缕清风,一丝清凉。这首诗通过对扇子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夏日炎热的感慨以及对清凉生活的向往。
金时期诗人赵元《大暑》诗:“旱云飞火燎长空,白日浑如堕甑中。不到广寒冰雪窟,扇头能有几多风。”
诗意是:久旱不雨的云朵,像流动的火团,在长空燃烧;白白花花的太阳,浑然如同掉落下来,坠入瓦甑中炙烤;若不能到达像广寒宫那样的冰雪窟中,仅凭扇子摇摆扇动,又能产生多少凉风呢?诗歌以“旱云”“飞火”“堕甑”等比喻,表达了诗人对高温天气的强烈感受;同时提到“广寒冰雪窟”,表达了诗人对清凉世界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中炎热的无奈。最后一句“能有几多风”反映了诗人对解暑去热的渴望,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清凉生活的热爱。
宋元时期无名氏创作的《赤日炎炎似火烧》“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是一首七绝民歌,诗中通过大旱之年农民和贵族子弟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揭示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表达了作者
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愤恨。可见大旱之年大暑节气炎热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之深,大灾之年也是农民起义的诱因之一。
大暑节气蕴含的文化还体现在农事活动中,主要抢收夏熟作物小麦,包括冬小麦、春小麦以及油菜;抢种作物主要是水稻;田间管理主要是抗旱排涝等。此外,还有晒伏姜、烧伏香等传统习俗以及饮凉茶、喝伏茶等养生保健活动。这些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践行和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追求。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化的教育作用,也非常重视传统习俗的濡染影响,它已经成为一种基因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2024.07.22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