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碗猪肉汤
———难忘的童年记忆(之一)
文/李学蛟(山东临沂)
回忆了多次,就是想不起来这是我多大岁数时发生的事情,只记得是在童年时期。
故乡是个位于苏鲁交界之处的偏僻小山村,不清楚是从什么朝代算起,世世代代的村民就在这个被丘岭地带所包绕的村庄里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鸡鸣犬吠,炊烟袅袅,固定的行为,固定的模式,少有的烦恼,少有的创意。而“赶集”则是少有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之一。
约定成俗的时间与地点,四面八方的多个村庄的父老乡亲潮水般的步行到同一个较大的村庄里进行多种商品交易或者是原生态的各种活动。或酒友或棋友或牌友或相亲或亲戚都可借此机会而进行会晤交流。
记事起就知道家有二间草房一个小院落,用现在的话说不足二百平米,西邻紧靠四叔家(家父排行老三)。所以我是四叔看着长大的,从小就崇拜我的老叔,且感情非常真挚深厚。
应该是小学四年级了吧,母亲安排我跟着四叔去邻省(江苏)的黑林公社(就是如今的赣榆县黑林镇)赶集。徒步来回二十余里的丘岭之路倒也不感觉多累。记得也没买什么东西,倒是中午吃的那顿饭我将铭记终生。
午饭时分,老叔问我吃什么饭。我盯着“忽忽”冒着热气的猪肉汤锅,还有发面的面饼(家里根本没有),老叔明白了。那时的面饼还属于“资本主义的尾巴”,必须偷偷的交易才能买到。
结果是我如愿的吃到猪肉汤泡面饼。只是放点盐粒和葱花再也没有别的调料的肉汤咋就那么香呢?!垂涎欲滴。那饼咋就那么爽口呢?!狼吐虎咽。后来的岁月中也品尝过好多好多的更好的食品,怎么就再也没有那种“香透心扉,回味无穷”的感觉了呢?
一碗猪肉汤使我屡屡想起,许是特定时期的生活水平产生了奇异的效果,许是以后岁月中的见多不怪而失去了那种诱人的魅力。
若干年后,借助回家的机会约上老叔吃饭,回忆起那顿饭,老叔笑曰:“早忘了”!老叔忘了,可是我没忘,而且是永远不忘。
耄耋之年的老叔现居住在县城里的女儿家,一个巧合的机会喝到侄儿买的糁汤(沂蒙山区的一种特色小吃),当然又喝到了“蒙山黑山羊”的“全羊汤”,老叔最喜欢的“猪大肠炖豆腐”,还有……,看到老叔的那副得意神态,听到老叔的那句“真好喝!”,侄儿的心中……
来济南看娃了,少有机会回故乡了,十天半个月的和老叔通个电话,您老人家还叮嘱侄儿注意这个那个……,唉!
老叔,好好保重自己的身体。等着,侄儿回家咱再喝“汤”。
20240721思乡随笔于济南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李学蛟,山东临沂人,中学高级教师,退休后现居济南。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沭县作协副主席,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