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衣洞的传说
作者/草门居士
说起白衣洞,小时候就从大人那里听到许多民间传说。那时年幼无知,总感觉有关白衣洞的传闻,神神秘秘,甚是好奇;又因白衣洞就在我老家莱芜蒲洼村北的山半凹上,曾约几个小伙伴去看,山洞很深且黑窟窿洞的,刚进去不多远,顿感毛骨悚然,头皮一下子紧起来了,似有一阵凉风袭来,心生胆怯,赶紧退了出来,此后再也不敢去了。离开家乡几十年后,适逢清明时节,有幸故地重游,终于见识了白衣洞的神秘真容。

白衣洞,也叫白衣仙母洞,它地处我老家蒲洼村的北山,这里古柏苍松,绿树成荫,岩石耸立,景色优美,常年笼罩在浓绿积雾的仙气之中。从洞里流出一股清澈的泉水,久不干堌,天天可见涓涓细流。山洞有两米多高,数十米深,洞内有白衣仙母的白色塑像,还有两个立其左右的白色伺童,点点滴滴流不停的泉水,就从洞的后边和洞顶部的岩石缝隙中流下来。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前来焚香祈福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香雾缭绕,很多是近百里来这里的,都说喝了这神水,祈福于白衣仙母,即可消病免灾,无不灵验。
相传,这个白衣仙母是泰山奶奶的三妹妹,因她常着白袍,世人称其为白衣姑娘,她擅长行医为民除病,被当地百姓尊为白衣神婆。泰山奶奶指定白衣仙母在泰山东山脉的蒲洼村北山深洞居住。有人说,白衣洞所处蒲洼村的北山,型似古堡,坐拥北旗山,东南伴虎山,西北依将山,南临柳下拓的寨山,洞口朝西面向泰山,这里圣水润泽,人杰地灵,是天赐的风水宝地。白衣仙母到此后,便经常下山为附近的众生施药治病,她所带的药物皆为水剂和粉末,一疗即愈,但从不收受患者任何钱财。当时谁也不知她的姓氏,更不知道她所居何处。问之,她自称泰山脚下人氏,于是村民们就称她为“白衣医婆”了。
在此之后,发生这样一件事,使人倍感惊奇。有一天,一位村民只身到蒲洼村北山砍柴,不知道怎么就走进了这个溶洞,看见白衣仙母正在洞中闭目跏趺,口诵佛经。这村民上前施礼叩问:“您可是白衣医婆,在此居住吗?”只听医婆答道:”我受泰山奶奶之托,在此为百姓施医送药,普度众生”。言毕,一阵大风骤起,白衣仙母突然变成一缕白烟,飘渺升起,霎那间却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村民十分惊恐,下山后逢人便说,他怎么见到了白衣医婆,村民们听后更惊讶不已,很多人将信将疑,于是结伴上山想探个究竟,谁料白衣医婆早已在山洞中坐化,变成了自然形成的乳白色塑身。在这之后,当地百姓遂将白衣医婆奉为神灵,改称其为“白衣大士”,并于洞前建起了白衣寺,岁时节日人们都来焚香供奉。白衣大士在洞中坐化后,此山神对其虔诚感动有加,于是将山体内所积蓄的宝液,通过山洞内石缝流出。这山中宝液,像水似乳,如琼似浆,天天滴落不停,一点一滴的落在了白衣大士身上,不知过去了多少年,竟然将白衣大士的真身包裹起来,最终成为现在的犹如一幅惟妙惟肖、层次分明的浮雕塑像了。

另据碑文记载,清朝道光年间,当时的莱芜县令,听到了白衣洞的传闻,也感惊奇,恰巧其老母患了眼疾,久治不愈,便差衙役前去察看并从洞里取水,行前县令承诺在先,若其母用此水治好眼疾,一定出钱修缮此洞。衙役察看后立即对县令诉说果有其事,就用取回的神水,给县令的老母煮药口服,还用这神水冲洗眼睛,未出月余,县令之母竟然耳聪目明,疾病皆除。县令闻之大喜,遂拨款重修了白衣仙洞。当时蒲洼一带有个乡绅叫傅东州,为了给当地百姓谋善事,又发动村民捐钱捐物,给这白衣医婆雕刻塑像、开光、着袍,使得当地人历代相沿供奉。
就从那时起,白衣洞的名声大振,有了道士看守,并定于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日,在洞前举办庙会。每逢庙会,人们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山上山下,人山人海,鼓乐喧天,一片欢腾景象。近几年,随着当地政府对历史遗迹保护的重视,又对白衣洞环境进行了绿化整治,现在这里已成为当地民俗文化的旅游景点,观赏者、取水者,络绎不绝,场面热闹非凡。

作者简介:
蔺长永(草门居士),男,汉族,祖籍山东莱芜,现居住青岛市,海军北海舰队转业,海军上校军衔,中国银行退休,汉语言文学专科毕业,曾长期从事宣传、组织和人事工作。在部队期间,曾参加航母大军港建设。酷爱诗词,喜欢在文字里徜徉,把平凡的生活写成美丽的诗行。本人文章作品,散见于纸媒体、多家期刊和网络平台。2018年“新时代文学教师节同题诗 . 人气大赛”获第二名;2019年“中国国际文艺巅峰诗人作家英豪榜、全球华夏文学先锋时代英豪榜”斩获季军。现为山东老干部诗词学会会员、青岛作协会员、青岛诗词学会会员、莱芜作协会员、新山东文学社社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