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体出发新课程”倡导: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时时有课程,处处是课程,人人开课程;课程大世界,有才你就来;课程大世界,一人一世界。
这不正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吗?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尊重和发展学生个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差异性,强调发挥每位学生的天性,拒绝“一视同仁”。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速度不一致,即使一致,其智能优势体现的领域也有所不同。
新课程实施,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与发展,从知识的传递者到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以及学生心灵的影响者、激励者和鼓舞者。角色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1.树立新型育人观:人人发展,个个成功。我们教师要树立四个观念,即“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人才多样、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和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的教育价值观。 因而,课程设计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天性,在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提供适宜的任务,激励潜能,增强他们对多元智能的体验,更多地引发学生的成长性思维。尊重个体化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好的鼓励和认可,也是“从个体出发的新课程”架构的内在要求。
2.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平等、民主、和谐。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已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双方都是课程的探索者、开发者和主体。新课程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和共同发展、共同提高的目的,显示了师生平等的民主性。作为教师必须树立起人本意识,教学上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和道德情感,要对学生高度信任,适度宽容,建立起新型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育的“人人发展,个个成功”。
3.开展新型教学活动:自主、合作、探究。传统课程与新课程在实践中,有明显的区别:在学习活动中,原来是以教师为中心,现在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自主学习;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过去是学生个人孤独学习,而今提倡合作学习;在学生的学习状态上,过去是学生接受学习,而现在是探究式学习。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明显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形成自己新的教学行为。这需要教师积极探索、主动适应变化的情况,创造出新经验,取得新成绩。
李希贵说:“教育永远不可能让所有孩子在同一个舞台上都光彩照人,也不可能以同样的机会让不一样的孩子赢得同样的成功,我们能够具有竞争优势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造就一个充满选择的校园。”对教师而言,学会选择就要常常问问自己:“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这是需要我们每位教师穷尽一生去思考的教育命题。
换一种理念,换一种思路,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孩子,你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惊喜,新的收获。我们要学习,学习,再学习;还要多多学习,善学习,将学习进行到底!
作者:辛建军(实达中学大先生)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