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耶的神髓
作者:张泽新
里耶,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地名。它是蛰伏武陵山腹地深处的千年古镇,属湘西龙山县的一个偏僻小镇。因为这里横空出世的帝国遗珠、国之至宝——“里耶秦简”数量之多成为独有资源,吸引我慕名前往。不去不知道,一去惊一跳。里耶外揽山水之灵,内得人文之胜,它的神奇、凝重和大美,着实令我迷恋和难忘。
(一)
里耶小镇,坐拥华夏六千年历史。20多万年前,湘西土著先民就在此安营扎寨,繁衍生息,传承香火。据地方志记载,里耶始建于战国。早在距今六千年前,里耶就有人类居住。考古发现,在里耶沿河两岸不到三公里的狭窄区域内,人类文明遗址此接彼连:清水坪官山垉旧石器点、溪口新石器文化遗址、大板刘家堡商代文化遗址、马头山战国烽火台、秦代古城遗址、魏家寨西汉古城遗址、大板汉代古城遗址、湾塘唐代文化遗址、溪口小河元代居民遗址及里耶明清古建筑群……如此连续、密集、真实的文明遗存十分罕见,俨然一个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熟悉中国古代史的人都知道,大一统的秦帝国是一个只有十五年统治历史的短命王朝,由于项羽火烧阿房宫,导致秦史付之一炬,传世甚少。幸好有里耶秦简,复活了一段湮没的历史。2002年6月3日,在里耶镇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秦代木质简牍37000多枚,堪比敦煌文书、殷墟甲骨文,其数量是之前全国出土秦简总数的十倍之多。这下震惊了考古界,被称为是“继秦始皇兵马俑之后,秦代考古的又一惊世大发现”。这些秦简不仅是秦朝洞庭郡迁陵县的官府档案,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份秦朝政府档案,约20万字,记录了从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二年的历史,其中一年不落,是迄今唯一一部大秦帝国编年史。其内容丰富,包括户口登记、土地开垦、赋税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邮驿管理、司法文书等。
经过两千多年风雨洗礼,岁月更替,重见天日的秦简牍鲜活文字改写了史料缺失的秦朝历史。里耶秦简宛如一条通达两千多年前的时光隧道,“复活”秦朝真实历史,全景式展现了秦代县政运行及社会生活。一片残瓦,或许见证过秦朝阴晴圆缺;一截断砖或许就抵挡过汉军长矛和箭簇;一捧泥土,饱含着一次次城池易帜血腥风雨浸染;就算一块鹅卵石,或许王朝更替时战车铁骑碾踏曾迸溅过火花。可以说,里耶秦简为世人打开了一部解读秦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重要内容的百科全书。
里耶秦简这一惊天发现,填补了《史记》《汉书》中许多有关秦代历史的空白。相比《史记》中关于秦朝的记叙仅有五千余字而言,里耶秦简好比祖先留给后人的一封长信,抵过无尽岁月的消磨而传递至今。过去,《史记》《汉书》等权威史籍中都只记载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其中并无“洞庭郡”。在里耶秦简中,里耶是迁陵的县治,这里作为洞庭郡的前沿阵地同时也是重要的后勤供给基地和军队修整、训练营地,洞庭郡下发给迁陵县的官方文书达15枚之多,可见洞庭郡的存在是确凿无疑的事实,颠覆了历来关于秦朝行政区域的论断,对研究秦朝的历史、政治、地理,具有非常重大的价值。
里耶秦简的发现,还纠正了此前史学界认为中原政权对湘西治理始自西汉初年的权威观点。中央王权已对2000多年前的里耶实施了有效的统治,酉水便利的航运条件和里耶重要的战略地位,促使楚秦两国均十分重视经营此地。秦王朝于此设迁陵县,作为控制西南夷的战略要地。而此前,楚国也一直以此为防御巴蜀、夜郎、西越的边关重镇。
“迁陵以邮行洞庭”简,与其他秦简规格、形制都不一样,同时出土了很多枚。据专家考证,它是世界上最早的邮封实物。该简加上出土的邮政里程表、封泥等实物,为我们透露出许多秦朝邮政的历史痕迹,让人一窥秦朝设计周密的邮传系统。
“乘法九九表”简,是世界上最早的乘法口诀表实物。从“九九八十一”到“二半而一”,不仅内容与今天的乘法口诀表一致,就连书写形式也一脉相承。更令人惊叹的是,其中还出现了分数的概念,成为中国古代数学辉煌成就最直接的证明。
里耶因秦简而厚重,秦史因里耶而厚实。里耶秦简的意义,除了复活、填充、丰满了秦代历史,使得秦兵马俑、秦长城、秦始皇陵因秦简的写真和映衬,更加鲜活起来。“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的赞誉,正是专家们对里耶历史文化地位的高度认可。秦简文化因此成为里耶独有的、排他性的文旅资源。于是,里耶便有了“天下秦城”的名号,获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华第一井”、里耶秦简博物馆,理所当然成了游客来此必打卡的地方。
(二)
里耶,这个让人追问历史、破解真相的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是土家族开天辟地神话故事的策源地,是盛产美女与英雄、传奇与历史的神秘之地。
酉水蟠龙,八面擎天。里耶背靠八面山,面对酉水河。八面山为其增添了虎踞龙盘的贵气,酉水赋予了它固若金汤的元气。里耶原始地名叫 “梅茶里耶”。“梅茶里耶”是土家语译音,意为开天辟地。所以,里耶被土家族神话视为盘古开天之地。
土家族神话信奉山和洞由神仙始祖创造居住,并视大山大河及山洞为圣地,赋予神秘神圣色彩。八面山在里耶古镇的西面,犹如一道绝壁千仞的雄伟屏障。土家族民族起源和再生的古老神话叫《补所和雍尼》,神话里的故事就发生在八面山。
传说,远古时代,天降七天暴雨,引发齐天大水,人类遭到灭顶之灾。只有补所和雍尼两兄妹因神灵保佑藏身葫芦船中而幸免,船在水面漂流了七七四十九天。神为了拯救人类,用葫芦嘴将顶天高的岩石山撬开一条大缝,使洪水消退,形成一条河流(古称酉溪),让葫芦船化成了一座船形大山,兄妹二人便在山上存活下来。神为了人类延续,便要俩人成亲,兄妹难以接受,神就要兄妹俩人从山上的大岩门和小岩门同时往山下相反的方向各滚一扇石磨,以石磨相合与否,决定两人是否成亲,结果两扇石磨在半山腰奇迹般地结合在一起,天意难违,兄妹无话可说,只好在石磨相合的地方成亲。
千万年来,俩人不离不弃,长相厮守,慢慢化为巨石山峰,共同守护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守护着养育土家儿女的这方水土。后来,这座船形山就成为土家人心目中的“树母补”(土家语:“祖先船”)。长此以往,这个有如定海神针般的圣山,就成为了当地及周边百姓烧香膜拜的朝圣目的地和心灵归属地。
土家族先祖异想天开的宇宙观独树一帜,补所与雍尼的神话传说令人脑洞大开。站在神灵撬开石山使洪水消退留下的高岩滩边,远看八面山,恰似美女仰天长卧在缥缈的云雾中,那是土家圣母雍尼神的化身,从圣母最先开垦的“麦茶堡”出发,沿路攀登八面山,要经过补所和雍尼成亲生子的“落子坪”,走进大岩门,就踏上了圣母的天铺仙毯,可以看到守在睡美人身边酷似“金刚”的“补所峰”,看到补所雍尼曾经沐浴的永不枯竭的“圣水池”和他们晾晒衣物的“晒衣岩”。环山巡游,还能看到大自然的奇观“杯子岩”“鲭鱼潭”“自生桥”“燕子洞”“公婆岩”等,还能意外地体验到“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的草原风光,“中国南方草场的一颗明珠”让人好生感慨。
八面山是土家族的发祥地,是一座用神话、传说、史话浸润滋养起来的文化名山,是一座用土家创世说支撑起来的土家圣山,更是一个土家起源文化的天然雕塑大观园。
据考证,早在2.54亿年以前八面山乃至湘西都是一片烟波浩渺的中国内陆海洋,中生代(距今2.52亿年)以来才逐渐隆起形成向斜山,新华夏系构造创造了八面山。有专业人士讲,八面山是一座船形山,山形如覆舟,长约45公里,宽约7.5公里,横亘南北;山体东向湖南,背靠重庆酉阳,南点秀山松桃,北顾鄂西来凤,立于顶天堡上“一眼观四省”(即湘鄂渝黔);四周悬崖绝壁,又似“吃水线”;山高1414.5米,顶无尖峰,那十万亩丘陵台地好比拱背平展的船底;南北两端收势下垂,宛如支撑覆舟的船头船尾;重庆方向的杯子岩与主山分开,高约两百米,上尖下扁,恰似一叶硕大的船桨。而且从航拍图像上看,云海淹没在八面山山腰,像巨轮航行推出的波澜,活脱脱就是一艘巨大航船,世间鲜有。
神奇的八面山,越看越像那只能装万事万物,连接人类文明毁灭与重建的世界上最大的救命船。八面山“神仙舟”的再现,应是天庭神仙张果老的功劳,比西方神话中的“诺亚方舟”规模大数百倍。八面山的高山喀斯特地貌奇观、各类地质现象,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与科考价值,是地球历史给人们创造的一座天然地质博物馆。
土家族是个历史悠久、勤劳勇敢、智慧豁达、宽容大度的古老民族。他们把自己称为“毕兹卡”,即本地人的意思。千百年来,土家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劳作耕耘,创造积累,形成了悠久而又鲜活生动、厚重独特、个性鲜明的土家族历史文化。
在里耶,有一个关于八部大王的动人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夫妇五十多岁了还无儿无女。有天上山打柴,碰到一个挖药的老人,见二位慈眉善目,就送他们两包茶说:“回去吃了,保管能生子。”夫妇俩回来就把茶泡起吃了。吃了茶后妇人果真有喜。今三明四,足足怀了三年零六个月。一天夜里,雷鸣火闪,天地一团漆黑,老妇人疼痛发作。随着一个炸雷落地,房间传来“拱哇拱哇”的哭声。老头子进屋点起油枞膏一看,见床前滚着八个小子,个个隆起眼睛望着他,以为是怪物,便趁妇人昏迷不醒时,一扎笼背到禁山里倒了。这八兄弟被弃后,哇哇直哭。哭声惊动了山里的一只白虎,白虎寻声赶来,正欲解馋,突然从东方飞来一条金龙、从西方飞来一只金凤凰。白虎就与龙搏斗起来。凤凰飞过去,用翅膀像护小鸡一样护住了八兄弟。白虎见不敌,逃跑了。龙就用乳汁喂养这八兄弟,凤凰就用翅膀温暖这八兄弟。八兄弟就这样长大了。一天,龙凤开口讲话了:“我们不是你们的父母,你们应该找你们的阿涅阿巴去了。他们就住在寨子顶头那个小屋里。”说完龙凤就飞走了。八兄弟就对天磕了几个响头,然后找回寨子。一进屋,见了两位老人,这个喊阿涅,那个喊阿巴,老俩口一数,整整一桌,才晓得八个儿子没死。听说他们是“龙哺乳、凤遮荫”长大的,当爹的羞愧难当,当娘的高兴不已。从此八兄弟上山赶仗、下河捕鱼,全家人吃不完,一寨人都跟着享福。
老两口后来又生了个女儿,聪明美丽,心灵手巧,长大后被皇帝召见进宫。这一年正好遇上外夷入侵,万岁爷准备点将,女子对皇帝说:“就派我八个哥哥去吧!”他们通过比武打擂战胜了所有对手,皇帝便派他们挂帅出征。一到战场上,八兄弟像猛虎下山一样,横冲直闯,敌人闻之无不胆寒,见了背影都吓得屁滚尿流。从此边疆安宁,无有来犯,天下太平,四海归顺。哪知皇帝见八兄弟如此厉害,怕留在京城日后翻脸,夺取自己的皇位,想干脆封他们一个大官算了,就封了八兄弟为八部大王,让他们回到家乡,各管一峒。
八部大王的传说不仅体现了土家族的宗教信仰,还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记忆和英雄崇拜,是土家族文化传承和表达的重要方式。而今在酉水流域盛行的摆手舞活动,祭祀的就是八部大王,表达了土家后人对祖先和英雄的纪念与追思,体现了土家族人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社区和谐与繁荣的祈愿。
我还了解到,作为土家族民间文学中的珍贵文化遗产《梯玛神歌》,是湘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作。 “梯玛”既指土家族的一种原始宗教仪式,又是巫师的土家语称呼,即“敬神的人”。“梯玛”在土家人的心目中,是沟通人神之间的神秘使者,既能向神表达人的祈求,又能向人转达神的旨意。但是由于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梯玛神歌》一直以土家语为媒介,在世代土家人中心口相传。
《梯玛神歌》格局宏大,篇幅浩繁,是一种吟唱式的长篇史诗,对土家族历史起源、民族迁徙、天文地理、信仰禁忌、宗教哲学、生产劳作、生活习俗等,都作了宝贵的记述。有些“神歌”还传述了天象、物候、农时、农事、烹饪、生育等知识,对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集诗、歌、乐、舞为一体,表现出土家族广泛的历史内容和社会生活内容,被专家们称为“研究土家族方方面面的活化石”。
《梯玛神歌》在吟唱时,以土家语为主要表述语言,在形式上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采取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修辞上有比有兴,词汇丰富,想象奇特,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演唱时有唱有吟,有对唱有合唱;既有深沉、忧郁的古歌,也有轻松、欢快的盘歌;既有抒情、哀婉的祈祷辞,也有风趣、滑稽的玩笑话。《梯玛神歌》以舞贯穿始终,时而豪放,时而潇洒,时而缠绵,时而粗犷,时而风趣。由于梯玛在舞蹈中的主要舞具是铜铃,故称之为“八宝铜铃舞”。其形式有梯玛单独表演的“独舞”,亦有陪神、香倌随之唱和的双人舞或三人舞,是有表有叙、亦歌亦舞的长篇舞蹈诗。
《梯玛神歌》是一部土家族的“精神法典”,在娱人娱神的法事过程中也起到了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作用。在梯玛法事中多次反复出现捞魂、赎魂、造魂等情节,而且还臆造出大秤称人山、大斗量人山等衡量善恶、惩恶扬善的鬼域,制造一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戏剧性氛围,实现抑恶扬善、劝人为善的目的。这种宗教性的信仰产生一种约束力,对人们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取向产生深刻影响。
如果来的时机正好,不仅可以在里耶祭祀祈福的场所摆手堂观看到土家族的摆手舞,而且能够在摆手堂前的绿园广场欣赏原汁原味的《梯玛神歌》,从中不难理解崇祖孝亲的祖先崇拜,还能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崇拜,神秘厚重,神圣庄严,至祥至祯。
(三)
里耶凭山之峻,据水之便,临江而建,有夯土城墙、护城河、房屋建筑遗址、排水设施,多座古井规则地分布在古城内外,它们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古代城市体系。
酉水是里耶的母亲河。里耶因酉水而生,也因酉水而旺,占据要津,占尽地利,在凸显其战略地位的同时,也彰显出楚蜀通津的水运优势,成为湘川交界重要枢纽和古商埠码头,川盐入湘上税之地,边地桐油聚散中心。
初夏的细雨中,我们走进里耶古色古香的丹青妙笔里。老街上古朴精致的线条,在微凉的清风里流动,满是诗意的山色水墨。那一条条光滑溜亮的石板街巷,一壁壁自成一统的青砖封火墙,一栋栋散发着桐油陈香的木板房,一把把挂在空间的花纸伞,无不弥漫着秦风楚韵。
据说,里耶老街曾有七街八巷五行三码头。“七街”分别是河街、中孚街、万寿街、阜平街、辟疆街(又名皮匠街)、四川街、夹街,街街独具特色。“八巷”是指景丰巷、闻香巷、苏家巷、朱家巷、姜家巷、洋屋巷子、保险巷、李同发巷,巷巷景形别具。“五行”就是米行、肉行、柴行、菜行、杂货行,形形色色。“三码头”则是上码头、中码头、下码头,热闹非凡。
从前,里耶集镇马头墙民居鳞次栉比,行人流水,居货山积,列肆招牌,灿若云锦。有裁缝铺20多家,大染坊10余家,纺纱织布店70多家,铁匠铺10余个,旅馆伙铺30余处,其中两层四合大院的绿园最受人青睐——供商人娱乐的烟花之地。里耶商贾辐辏,百业兴旺,尤其是桐油行业兴盛一时,里耶桐油的年出口量最多时在10万桶以上,2000桶以上桐油大户有20多家。商业兴盛,则水运兴盛。里耶船帮桅杆林立,细分三个帮口:长水帮、短水帮、上水帮,驾船业队伍庞大,鼎盛时,航行水上的大小船就有200多只,从业人数在千人以上。
如今,古街区还是七街八巷的原貌,明清古街巷总长3500多米,保存较好的古民居910多栋,建筑面积31940多平方米。瞿家大院、同兴恒、唐福记、长九间、万寿宫、婆婆庙、摆手堂……一处处古建筑彰显着里耶曾经的繁荣。
古镇街巷呈八卦式布局:中孚街S形的走向为主要架构,其街名源于《易经》的中孚卦,卦辞为“风泽中孚,诚信立身”,寓意为经商当以诚信为本,讲求信誉;濒临酉水河的河街与码头相连,是往昔船帮水手活动最为频繁的场所;万寿街则又称江西街,是江西商人在里耶聚居、贸易的主要街巷;闻香巷则让人联想起了榨制桐油时的满巷弥香……
一条老街的沿袭,一方古镇的传承,建筑风格最能彰显其文化衣钵的精神。古街的建筑风格以当地土家族建筑为主调,同时又融合了赣、苏、皖、浙以及西洋等的建筑风格,形成了独有的多元特色,是千里酉水流域码头古镇的典范集镇。漫步在里耶老街,随处可见年代久远的土家转角楼,多为木质结构,飞檐翘角,依山而建。楼的样式多为“二合水”或“三合水”形式,栏杆上雕有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窗棂刻有各种图案、花草,古朴雅秀。除了充分表现出集建筑、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的民族传统技艺外,土家转角楼还将人文建筑融入自然怀抱,体现土家人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生存意识。
在老街,最引人注目的是瞿家大院。其先祖瞿翰章学识渊博,曾随纪晓岚等参加过《四库全书》编写,平时吟诗作赋,很有名气。乾隆皇帝赏其才华,赐御书“作赋名家”,勉其诗书传家、道德济世。清道光年间,瞿家从沅陵迁入里耶,以商发迹。瞿家大院为砖木结构,坐北朝南,具有典型的明清风格。大院朝门为八字形,四周为封火墙,朝门上嵌乾隆御书“作赋名家”匾额。瞿家诗书传家,英才辈出,瞿方梅(1872—1921),字羹若,1905年中举,光绪三十一年钦定吏部郎中补授吉林宾州府知府,民国初期任五常、长春等县知事,继任吉林省政务厅长,奉天省代省长之职。瞿方书(1881—1921),字荪楼,瞿方梅堂弟,随兄就读期间,与同窗宋教仁、覃振结为莫逆之交。1905年东渡,考入日本明治大学攻读政法,并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中华民国成立,瞿荪楼主笔起草了《临时约法》等立国文献。
让我记忆深刻的是李同发商号,一个以桐油发家的大商户。李同发商号又名“同心恒”,始建于清代,民国二十五年(1936)火灾后重建。由李瑞清、李瑞林兄弟共同经营,故称“李同发”。商号为典型清末民初的两层西式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两进深,临街为店面,主要经营桐油、花纱布匹等,是湘鄂川边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号。兄弟俩富而重德,乐善好施,爱国爱乡,1951年捐资四千万元购买飞机支持抗美援朝。
万寿街是因万寿宫而得名,万寿宫又名江西会馆。明清时期,江西籍客商来里耶经商定居,形成一条江西街,为聚乡情,便修建了万寿宫。《湖南通志》载:“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粤贼石达开入保靖、趋里耶……”。传说,清咸丰十一年,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去四川,路经里耶时其母不堪颠簸死于途中,便在里耶万寿宫做了三天三夜的道场,最后归葬于辟疆沟的一个角落里。
在万寿宫的隔壁就是唐福记,它是至今湘西保留下来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清代窨子屋。业主唐氏有“酉水船王”之称,以造船业为主,兼作其它经营。整个建筑统于四合院墙之内,俗称封火统子。建筑空间按前店后宅的传统模式修造,匠心别具,典雅宜用,在商住合一建筑中独具特色。
徜徉在酉水河畔的十里长堤,里耶风光尽收眼底,碧波潺潺的酉水河静静流淌,渡头旁舟楫轻扬,放眼望去八面山层峦叠嶂。山、水、古镇,还有安享恬静生活的古镇人,都一起沉浸在清墨淡彩的如画美景之中,爽爽的感觉让人无比惬意。
走出老街,不远处便是里耶后街。这里是另一番景象,雕廊画砌的民国风情小镇,古朴典雅。中式庭院、土家栏杆、欧式古典有机融合,形成了别具风情的边土民国风格。部分建筑的外墙装饰采用的是土家织锦元素,叫人赏心悦目,流连驻足。这里一步一景,处处吸人眼球,每张照片都是大片,美得令人心醉。整个后街共有15栋建筑院落,是一个集文化、民俗、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休闲度假小镇,由双鱼街区、后街大院、双鱼码头等组成,包含创意购物、休闲书屋、特色主题餐饮等休闲业态。还有里仁坊、厚福坊等名称,寄托了土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岁月沉淀时光,历史丰腴传说,传说缔造奇迹。圣山与长河的滋养孕育,历史和自然的钟情造化,让里耶神秘与神奇共处,神秘与凝重并存,神秘与大美同在。往事依稀,星河旋影。古今兴废事,应读里耶史。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