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继承文明传统 弘扬礼义美德
·
【邹豪生】
·
摘要:文明礼貌是人类摆脱野蛮状态而走向文明的产物。中国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一种传统美德‚更是今天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要求人们在公共场合中讲文明‚重礼貌‚尊礼仪‚守礼节‚其言谈举止表现出合适得体、文雅谦恭的状态‚显示对他人的友爱和尊重‚维护人际间的和谐和团结。
关键词:文明;礼让;礼貌;礼仪;礼节
·
中共中央公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用20个字高度地概括了公民应遵守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其中“明礼”二字就是指文明礼貌的道德原则。它要求公民在公共场合的交往中乃至家庭生活中,其言谈举止应该讲文明、重礼貌、尊礼仪、守礼节,以形成友爱和温暖的环境,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团结。
恩格斯曾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大的时代: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文明时代。可见,人类社会脱离野蛮状况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发展史。人类的文明水平越来越高,社会就越来越文明。因此,人们常用“文明”来形容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科技进步、政治昌明的局面,来赞美人谦恭礼让、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严己宽人的品德。
人类的文明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但集中地体现在文明教养和文明行为状况上。而“礼让”、“礼貌”、“礼仪”、“礼节”则是这种文明教养和文明行为在人际交往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此,文明与礼让、礼貌等紧密相联,是人们的社会公德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人们达到这样的道德规范:尊重别人的人格和尊严、维护群体的和谐和团结。
中国人自古以来尊德性、重礼义,说明中华民族的文明涵养程度很高,具有与人为善、礼让谦恭,注重礼节、礼仪的传统美德。“与人为善”是指以善意对待人、帮助人。见别人有困难,乐于助人,不冷漠歧视;见别人遭不幸,献出爱心,不落井下石;见别人犯错误,耐心帮助,不幸灾乐祸;见别人有成绩,心里高兴,不藐视嫉妒;见别人的长处,虚心学习,不评头品足。总之,有利于别人之事多做,不利于别人之事莫为。
两千多年前的墨子就说过:“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墨子·非乐上》)荀子也认为:“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甚于矛戟。”(《荀子·荣辱》)事实证明,当一个人处于困苦之时,你给他以鼓励和温暖,他会记恩一辈子;如果乘人之危,落井下石,他会记恨你终生。因此,尊重人、信任人、帮助人、爱护人是人类文明最显著的表现。要与人为善,还必须礼让谦恭。礼让是行礼辞让,谦恭是谦虚恭敬。
中国古代“礼”的概念内涵很丰富,大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指整个社会等级制度、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二是指整个社会的道德规范,所谓“礼者,德之基也”,说的就是这种意义;三是指将“礼”和“敬”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规范,即“礼让”;四是指礼仪、礼节以及待人接物和处世之道,也属于中国传统伦理中“礼”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礼让”,是指人际交往过程中在不违背礼的前提下,对名利、财货等的主动谦让。贾谊说:“厚人自薄谓之让。”(《新书·道术》)一个“让”字,所体现的对自己严格要求,尽力克制,对别人极大尊重、宽容、理解的文明行为,既是一种舍己为人、以礼待人的品德表现,也是儒家一贯主张的利他精神的反映。它能协调人际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群体团结。所以,古人说:“敬让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礼记·聘义》)“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左传·昭公十年》)著名的处世要典《菜根潭》对“让”的品德作了更为具体的肯定:“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可见,礼让于人,既有利于他人,有利于社会,也有利于自身的修养和品德的升华。中国古代许多流芳百世的志士仁人都十分重视礼让。
例如,东汉末年名士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从小就牢记老祖宗孔子的教诲,识大体、通礼仪。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年纪虽小,但在弟兄之间处处以礼让为先,从不和兄弟们争私利。有一天,友人给家里送来一筐梨,兄弟们都选大的,可他却选了个小的。父母问其缘故,他说:“哥哥们年纪大,应该吃大的;我年纪小,理当吃小的。”古代的启蒙课本《三字经》中的“融四岁,能让梨”,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左传·成公二年》说的“范文子循礼让功”的故事更感动人。晋国大将范文子在前线立了大功,却未紧跟部队凯旋而归,进城于最后。他的父亲范武子嗔怪他进城太晚,使得自己久久等望。他回答说:“军队有了战功,家乡父老都会高高兴兴出来迎接。如果我先进城,必然会引起别人的注意,让我替统帅享受这个殊荣,我不能这样做”。晋军主帅谷阝克回来后进见君主,晋景公夸奖他说:“这是你的功劳啊!”谷阝克回答说:“这都是君主您教导得好,还有其他几位将军的努力,我有什么功劳呢?”后来范文子也去进见了景公,景公也照样慰劳了他一番。他说:“这一次我军之所以打了胜仗,全靠循庚将军之谋划和谷阝克将军的调度,小臣我有什么功劳可言呢?”接着另一位将军栾书也来朝见景公,在景公的慰劳面前,栾书也把功劳谦让给别人。三位晋将在荣誉面前,都置个人升官晋爵等利益于不顾,表现了无私的礼让精神,为历代所传颂。
长江后浪推前浪,当今社会更有这样谦恭礼让的典型。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许光达听说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并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工资定为四级,十分焦急。他匆匆地赶到贺龙家里,请求贺龙向军委反映他的意见:改授上将军衔,降低工资待遇。不久,他又向毛泽东主席写了一份言辞恳切的“降衔申请”。他在申请书中写道:“我对中国革命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不要说同大将们比心中有愧,与一些年资较深的上将比,也自愧不如。我诚恳、慎重地向主席、副主席申请:授我上将衔。另授功勋卓著者以大将。”毛泽东对此大加赞扬。他在军委会议室里,高扬起许光达的“降衔申请”,神情激动地对朱德、徐向前等人说:“这是一面明镜……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公民道德建设通论》.青岛出版社)
以礼待人,还必须礼貌待人。所谓“礼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应具有的礼仪、礼节等良好品行(如程序、方式、容貌、风度、言谈等)。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态度诚恳、和善;言语温和、友好;姿态端正、彬彬有礼;做事有节制,说话有分寸等等。讲礼貌是文明涵养的一种表现,也是为人处世的一种客观需要。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和许许多多的人建立各式各样的关系。要使这些关系维持友好融洽的状态,其中一个重要的依靠因素就是“礼”。不懂礼,不讲礼貌,是难以生活、生存于社会的。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也。”就是把懂不懂礼和能不能立足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很有事实根据的。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常常见到“礼”所起的作用。例如,在拥挤的公共场合中不小心撞了人家,就深表歉意地说一声“对不起”,问题就常常消解了。如果冷漠视之,甚至还责难人家撞了自己,就会矛盾激化,不可收拾。生活中的小事尚且如此,与别人谋事合作,求别人帮助解困,与别人思想沟通,向别人推销商品等等,就更显得“礼”的重要了。我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1世纪的夏、商、周时代,礼仪就很盛行。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了以“礼让治国”的理论,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是联结交往关系的纽带。他说:“礼之用,和为贵”,主张“礼尚往来”。正是孔子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很重视礼仪、礼节。如迎来送往、相互问候、致意、祝愿、慰问、贺婚、请客、送礼、赴宴、祝寿、吊丧、祭奠、庆喜、过节、拜师等等,都有很多礼节、仪式规定。按规定的礼节、仪式行事,就符合礼仪;否则就是失礼、违礼、无礼,会给人的声誉以及人际关系带来不良后果。中国人很讲礼节、礼仪,注重“彬彬有礼”。一个彬彬有礼的人,常常是令人尊敬令人喜欢的人。一个社会拥有这种人愈多,这个社会就愈会和谐、安定。
一个人要成为彬彬有礼的人,既要重视内在的修养,也要注意外在的表现。从内在修养来看,彬彬有礼产生于健全的理智、真诚的善意和关心人的品德。从外在表现来看,主要显示在一个人的气质、风度上。气质、风度虽然使人难以把握,但透过人的形象、言谈、举止仍能使人感觉出来,即通过言语声音、举手投足、站坐起走、神态表情,乃至面容发型、服饰形体等显示出来,令人感知得到。因此,要想使自己成为一个气质、脱俗、风度优雅的人,成为一个讲文明礼貌而受人欢迎的人,就得注重礼节、礼仪。
注重个人礼节、礼仪,就要达到下列四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仪容、仪表要整齐洁净;二是仪态、举止要优美自然;三是言辞、谈吐要诚恳亲切;四是服饰穿戴要爽人得体。这些要求千万不能将其视为繁枝缛节或清规戒律而被忽视,一定要深深懂得它既显示人的文明水平和道德素质,也显示人的交往能力和交往效应。例如,《古今概谈》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元代胡石圹应聘入京,在元世祖忽必烈召见时,没有注意自己戴的帽子歪斜着。元世祖笑着说,你自己的一顶帽子都戴不端正,还能平天下吗?于是没有起用胡石圹。象元世祖这样以貌取人,未免有偏颇之嫌,但也确实是交往中一种普遍心理反应。尤其是初次交往,互相对对方的仪表、姿态、表情、身材、服饰等产生的第一次印象,是一次带评判性的印象。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这种初次形成的带评判性的心理定势,对以后的交往常常产生作用。因此,为人处世一点也不能忽视礼仪、礼节产生的影响,不能忽视文明礼貌品德的培养。
从精神实质来考察,谦让之心,实质上就是舍己为人之心;礼貌之举,实质上就是尊重别人之举。为什么社会上也有不拘礼仪、待人傲慢、出言不逊的人?就是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自我,毫不考虑他人,因此与人相处时总有这样一种心态:对一般人施礼,就觉得“低三下四”,怕小了自己;对上级与师长施礼,就觉得有媚态之嫌,怕议论自己;对共事的人施礼,就觉得自己太贱,怕亏了自己;对初相识的人施礼,就觉得不“高贵”,怕嫌弃自己。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是南辕北辙。凡一切为了自我的人,“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旧唐书·文苑传》)朱熹提醒这种人:“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小学集注·外篇》)这与孟子所说的“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的道理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见,文明礼貌、谦恭礼让是一种社会公德,就是重视别人的存在,尊重别人的人格。
一个道德素质、文明涵养很高的人,必然会处处尊重别人,事事讲文明礼貌。比如,在公共场合讲究卫生,是为了不污染环境,以免影响别人健康;在公共车上给老幼病残者让座,是为了关心有困难的人,使别人感到人际间的温暖;在会议上发言简明扼要,是为了珍惜别人的时间,求得问题的迅速解决。所以,无论谁都应当重视别人的存在。重视别人的存在,就是重视社会公德;尊重别人的人格,就是珍重自己的人格。
要培养讲文明礼貌的品德,必须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小事不为,大事就不会做;自己不做,等着别人做,实际上就是大家都不做。比如,在公共场合中,吃剩的果皮应当投在果皮箱里;用后的废纸应当扔在废纸篓里;吐出的痰液应当吐在痰盂里;吸烟的烟灰应当磕在烟灰缸里;路遇步履艰难者应当搀扶;挤汽车火车应当让位给老幼病残者;遇生人问路应当耐心指点;排队办事应当严守公共秩序;看电影电视应当少说话或说话声细;雨后驾车应当防止积水溅在行人身上;饭店进餐应当防止大声喧哗;舞场跳舞应当防止轻浮放荡。如此等等,都关系到对别人的尊重,如若被视为小事而不顾,那就会我行我素,目中无人,其举止文雅、礼貌待人的文明素养也就无从谈起。
据史书记载,清朝大臣李鸿章在出使俄国的一个公共场合上,随地吐了一口痰,结果被外国记者作为笑料,大肆渲染,加以嘲弄,不但丢了社会公德,而且有损国格。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先生在一艘外国轮船上,目睹一位脑后拖着长辫子的同胞,把一口浓痰吐在鲜红的地毯上,不由得感慨万端,萦记于心,并以此为例,唤起民众觉醒。上世纪末,一个文化团体在长白山游览,见到遍地垃圾无动于衷,而一个背负帐篷、气喘嘘嘘的外国少年,却在拾捡废纸果皮,使得这群文化人默然无语。可见,这些表面看来的区区小事,却可以检验一个人乃至一个群体、一个地域的文明程度。
文明礼貌既然直接关系到个人所代表的社会整体形象和精神面貌,那么个人的言行举止必然要深化到社会成员的一致认同。这就要求从事窗口行业的服务人员首先要在文明礼貌方面起示范作用。1995年8月“两市五部委”(北京、上海两市,铁道、邮电、卫生、国内贸易四部和中国民航总局)联合确定的五十句“服务忌语”,其目的就在于净化服务语言,提高服务质量,增强社会成员的文明意识。这一工作的切入点非常恰当,对于克服某些服务人员出言不逊、恶语伤人,无视他人尊严,有损人际关系的不文明行为,是起了重要的作用的。为此,不可小看此类举措。如果从不说“服务忌语”入手,扩展到其他内容;从窗口行业扩张到其他行业,那么全民的文明意识就会不断增强,文明素质就会不断提高,中华民族讲文明、重礼义的传统美德就会发扬光大。象李素丽、徐虎、吴天祥等无数的优秀分子就是弘扬这种传统美德的典范。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之所以处处讲文明礼貌,时时将别人牵挂在心,首先就在于他们有很高的文明素养,有懂礼守德的内在要求,有尊重、关爱他人的自觉行为,因而成为全社会学习的榜样。
·
【原文载于湖南《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2月】
·

·
【作者简介】
邹豪生(1938-2023),男,湖南双峰甘棠铺镇潭上江村人。1962年从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任教;1965年被选调到湖南邵阳师专任教(中文),一直工作到2007年已近古稀才退休离岗,教龄46年。邵阳学院中文系资深教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优秀教师荣誉获得者。(邹豪生教授系编者恩师)
·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