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补课”坏处多(随笔)
文/ 杨爱昭
一直以来我对学生校外“补课”都是有抵触的。因为一直都是生活在“家常饭棉布衣,青菜萝卜保平安”的“一亩三分地”里。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有班上有学上足矣!校外“补课”就等于是不吃正餐吃零食,这样的孩子长不好!
一直信奉:工人做工、农民种地,教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书育人,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爱生如子,平等待人,端好自已良心的“铁饭碗”。学生者:不耻下问,温故而知新。学校老师发的书本书包背着就有几十斤,有的爷爷奶奶辈把书包放在买菜的车子推着接送孩子上下学,这些课本上的所有知识点,都掌握了吗?这还不够学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什么时候冒出个课外“补课”来着?听说有些年头了,教育部门多少年都提倡“减负减负”一是减轻家长长期为繁重的学费犯愁的压力,二是减轻学生长期被埋在学习堆里的压力…都减了N多年了,咋就没有落实到位呢?!
我们这里有个叫“宁抗软”的教育培训机构,有些年头了,关关开开,开开关关,藕断丝连,玩起了迂回战术…
我们院里有个邻居,孙子从幼儿园开始“补课”,每个礼拜除正常上课外,还要承受着唱歌、跳舞、写字、画画、英语…等等等等具大的精神压力,每年“补课”费少则三万多则五万,从幼儿园开始,无论是刮风下雨起风下雪,三病两痛逼着孩子,这班上了赶那班,上一班接着下一班,成天马不停蹄,汗流浃背,小学、初中从不间断,后来高中没考上,把个孩子搞的疯疯癫癫的,还抑郁成疾了,天天到处乱跑…
我就想知道:一个个的家长们,成天白汗累成黑汗的日夜加班加点做死做活,全家人工资加起来不够“补课费”一次性榨干,这是为什么呀?你以为学生课“补”的越多,班报的越多成绩就会越好,你以为呢?如果让你上了白班再上夜班,你受的了吗?你以为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什么叫起跑线?知道不?不知道。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出生,不同的家庭环境背景条件,经济状况,个人的兴趣爱好,家长对教育的理解重视程度,还有个人的天赋无不在其中。“补课”的代名词就是伸手向老百姓要钱,百闻不如一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下如此断言。
前几天小孙孙和同班小伙伴们在网上看到了一则“补课”信息,兴风作浪,报了一家培训机构,老生常谈,换汤不换药,都是一样的,第一节课讲得好,讲得精彩,“补课”费一交,你去不去都行。你仔细想想看,来报名的人员先后不一,成绩差次不齐,年龄大小不一,年级不同,都装在一个教室里,讲的课都是学校老师讲过的,一遍又一遍,今天是那明天还是那,最后几节课全是讲交费的,左一遍右一遍反复的重复讲,把孩子们一个个带偏了,教歪了,一个个都学会做生意了… 连普通话说不好,拼音读不准。一位姓糊的美女老师将清代诗人《所见》的作者袁枚读成了“袁木”,还扯着嗓子一遍又一遍的教…到了晚上把作业发到群里仍然高声朗读“袁木”…我的“傻”孙孙摸不透老师“行情”和“水性”,脱口而出:老师应该读“袁枚mei二声”。
第二天我的乖乖孙,有你好受的,当着几个差生的面,将我的小学霸狠狠批评一番,直到自己哭的稀里哗啦不来了为止,交了八节课的费,上了两节课,拜拜了!这就是所谓的“培训机构”。
我都弄不明白了,一个个累死累活的家长们,尤其是外地务工人员,工资低的每月房租费都不够,还去补个啥课呢?一堂课就能补出个状元!补出个秀才!补出一条龙一只凤!最可恨的是犯贱的家长们,你补我也补,你补10节课,我补20节,偷着补。全国各地光“补课”费不知耗尽了多少老百姓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有一句话叫做:“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依本人之见,将全国各地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以敛财为主打着“补课”谎子的所有心术不正骗取老百姓钱财的“培训机构”统统关闭,还真正的教育界一片净土!还老百姓一片宁日!还所有的孩子们一个正常发育生长的空间!
2024-7-20-万家湖 作者简介 :杨爱昭,女,笔名王文,出生于知识分子的家庭。湖北武汉市人。武汉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文学学会会员。巜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中国散文网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中外华语作家文学院院士。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九十年代初开始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诗歌散文及各类文学作品数百篇。散文集《和平年代杂谈》(国家一级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