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权衡
-------《道德经》启示录之五十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50章原文: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四声)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50章译文:人从生下来一直到死,长寿的有十分之三;短命而亡的有十分之三;生下后,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但自己走向死路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求生太过度了,酒肉餍饱,奉养过厚了;曾听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行走遇不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受到杀伤;犀牛虽凶,却对其无法用它的角;老虎虽猛,却对其无法利用它的爪;兵刃虽锋利,却对其无法施用它的锋芒利刃;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
思绪流萤:
老子曰:“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i:四声)虎,入军不被甲兵”;这是说寿命短的人,是因酒肉吃得过饱,不知节制,而善于养生的人,却不遭野兽袭击,也不会卷入战争的伤害,隐喻人应节制自己,趋利避害;这里述及的“权衡”,意在探讨人生路上的诸事处理,应斟酌好利弊和得失。
“权衡”,原指秤锤和秤杆,引深比喻衡量、斟酌事情的利弊、轻重和得失,是谓“权衡利弊”之意;人处理事情,之所以需要“权衡利弊”,是因为世事并非简单的对错或黑白之分,模棱两可是常态,所以才有了“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的考量,加之每个人看待和把握利弊的标准不一样,就存在权衡后处理的结果不一样。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各种各样的“情所困、利所累”等煩心杂事中度过,既要分析、权衡利弊得失,也要顺其自然;因为,要学会接受命运的安排、残缺和悲哀,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相信上苍给自己关上一扇门时,还会再给自己打开一扇窗;而提到命运,往往身不由己,又往往可以引导和改变;虽然人来时一丝不挂,两手空空,可从生到死要走的路,就是自己的命运,但命运并未与生俱来地定型,把握和改变命运,仍在于在于自己;比如,大度,不会因小事纠结;勤快不会因懒惰懊恼;知足不会因贪心烦闷……人的一生都挂满伤痛,所以不必见人就喊疼,甭管美丑,都有不如意,只有“明白自己、深耕自己、取悦自己、提升自己”的人,才是必有的修心过程;心放平了,人就自在;心胸宽了,路就更宽;走好心路,生路才不会太差。
人生,前半生奔波辗转,经受苦难;后半生阅尽芳华,一切看淡;不能活得太明白,也不能太糊涂,当经历了挣钱不易、情感挫折、事业蹉跎、生产之痛和离别之苦,就会懂得:无人会被命运额外眷顾,自己容易时,是因有人在替自己承担那份不容易;遇到难事,悲观无用,不如睡一觉,也许明天就知向哪里走;人生似一本书,越读越薄;人生如一杯茶,越品越淡;不管一个人拥有了多少光环,都是一时的;不管人拥有了多少财富,都是身外的;人生像夕阳,炙热渐弱,仍余光万丈;人生也不要纠结过去,因为无法改变;学会放下过往,才能拥抱明天;人生复杂,是因充斥着名利喧嚣;人生简单,是因只属于一个人要走的路。
酸让人认识了人心难测、甜让人品尝了幸福美满、苦让人体会了世间冷暖、咸让人学会了往事看淡……一路走来,尽管道理好懂,可还是要权衡左右、瞻前顾后地想一想再迈步;比如,年轻人的爱情,如不权衡利弊地想透了再行动,就可使自己陷入悲苦的状态中;因为,爱情这东西,始于颜值、陷于才华、忠于肉体、迷于声音,最后折于物质,败于现实;事实上,所谓的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而日久生情,不过是权衡利弊;还因为,相处之中,所有能看到或感受到的颜值、才华、肉体和声音,最后都折在了物质、败给了现实,无论怎样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不过是昙花一现,既使极美,最终也都会为现实下跪诚服,心亡境寂。
最难处理的是人际交往,因很多人都是带着面具生活,也就存在“知人知面不知心”的难题,所以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状态,无法猜测,且多数人都自顾不暇,喜欢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当遇到无条件为自己付出过多的人时,才是值得最好的去珍惜;而有些带着伪装如笑面虎似的人,常常满嘴谎言或故意讨好,实则全是伪装,这就需要权衡和预防;生活中,奸诈的人以谄媚表现忠诚;奉承的人以吹捧彰显智慧;老实的人以结果验明德行;忧愁的人因权利在意信用;稳重的人靠行动鉴证能力……事实也是,谄媚者多用华丽辞藻、揽权者多夸大吹嘘上司、果断者多前进后退不犹豫、扭曲者不看自己专挑别人错……有些人的眼睛看不透事、有些人的耳朵听不懂理、有些人不让去却偏要去;有些事简单却办复杂……所以,与人为事,既要权衡人,又要话到位,不管正理还是歪理、雄辩还是狡辩,表达须清晰准确。
一般来说,病态之言多是神气衰弱、幽怨之言多是没有主见、忧郁之言多是心情郁结;愤怒之言多是轻举妄动、喜悦之言多是自由散漫……所以,与口拙者说话,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者说话,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者说话,以气势为原则;与富有者说话,以潇洒为原则;与贫穷者说话,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说话,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者说话,以立身为原则;与上进者说话,以进取为原则……如若不然,就似一个某人,为了把一个客户拿下,邀请客户吃饭,席间夸夸其谈,大吹特吹,说自己如何有资源和产品有保障,没有自己搞不定的事和人”;结果,恰巧客户一拍桌子道:“那看你怎么搞定我?”结果,那人到最后也没搞定这个客户。
所以,说话不可口无遮拦、听话也要善辨真伪;人生的成熟,不是无欲无求,而是惜福造福;朋友的成熟,不只是互递友谊,还要共同分忧;人生不可能没有遗憾,但遗憾却可让人看清一切;人应心向善良,否则一切无法成功,更无快乐可言;人生关键的环节,往往只有几步,选择要慎之又慎,因为不能凡事“从头再来”;人生几十年,有的人稳住当下、有的人含恨昨天、有的人做钱奴隶、有的人为人负担、有的人只求活着、有的人纠结过往、有的人笑对人生、有的人以泪洗面……同样的画板,不同的人画不同的内容;同一片天空,相异的心态品出不同感觉;人生一世,其实并不长久,珍惜光阴,不必许多想不开;遇到挫折是难免,受点委屈、挨点批评、付点辛苦,也是常态,不要故意设定他人与自己过不去,进而就去与人对立;其实,一切都是上苍安排的人生课,不必天天给自己设计得太挤和排得太满,给自己留点空间,才可以从容转身;留一点好处让别人占、留一点道路让别人走、留一点时间让自己乐……任何时候,要记得给人生留点余地,不冒进、不颓废、不紧张和不松懈,得失皆淡定,才显一份从容。
人生的高度,一靠实力实现话语权、二靠选择做对一生事、三靠坚持去推动事业、四靠境界历练卓越;平时,认为生活是刁难,自己就已输了;反之,如把刁难视为雕刻,自己就会赢得未来……很多事,失去即得到、挫败亦即成功。
人的一生都在权衡中走路,若心如莲花,就会一路芬芳;遇到自己不如别人的情况时,自己心生嫉妒,就会失去从容;发生意外时,自己心生了慌张,就会失去镇定;感情失意时,自己失去了理智,就会心生绝望……人的内心安静祥和,不为外界左右,就是安静岁月里的微笑;摒弃内心的混乱和虚荣,进而才会活得淡然、洒脱和自在。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