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大暑
徐宜华(湖北)
小暑淫威大暑延,丹炉疑覆九州天。
禽鸣古树声声怨,花瘦荒原朵朵蔫。
难借芭蕉平火焰,可怜桑稼盼蓑烟。
红云白日何时雨,蚂蚁搬家龙润田。
徐宜华先生的这首七律《大暑》生动地描绘了大暑时节的酷热景象,以及自然界和农事活动在极端天气下的状态。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 **小暑淫威大暑延,丹炉疑覆九州天。**
这两句开篇即点题,用“小暑淫威”形容小暑节气的炎热,而“大暑延”则表明大暑时分这种炎热更为持久。“丹炉疑覆九州天”以炼丹炉的高温比喻覆盖全国的酷热,形象地描绘出大暑的极端气候特征。
- **禽鸣古树声声怨,花瘦荒原朵朵蔫。**
此联通过动物和植物的反应来体现酷热的影响。鸟儿在古树上发出哀怨的鸣叫,花朵在荒原上显得瘦弱而枯萎,展现出大自然在酷热下的脆弱和无助。
- **难借芭蕉平火焰,可怜桑稼盼蓑烟。**
第三联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酷热中的无奈。芭蕉叶虽大,却难以平息烈日下的“火焰”;而“可怜桑稼盼蓑烟”,则表达了农民对降雨的渴望,蓑衣和烟雾都是农耕文化中对雨的期盼的象征。
- **红云白日何时雨,蚂蚁搬家龙润田。**
结尾联中,“红云白日何时雨”再次表达了对降雨的期盼,红云和白日构成了一幅夏日的景象,而何时雨则是对天气变化的疑问。“蚂蚁搬家龙润田”则引用了民间谚语“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预示着大雨即将到来,滋润干涸的田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反映了大暑时节的酷热和人们对降雨的期盼,同时也蕴含了对大自然规律的敬畏和顺应。徐宜华先生的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文学之美,也传递了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