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的小故事
作者:洛阳理工学院 李跃进
一、母亲和我同住的日子
我的儿子出生后,母亲就从济源的农村老家来到洛阳抱孙子,一住就是16年。其间我三次搬家,条件才稍有好转。刚开始,我们四口三代住在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筒子楼里,一个沙发一张床,屋里没有下脚的地方。楼道两侧摆满了各家的厨具,遇到谁家炒辣椒满楼的人都呛得咳嗽。在那个艰苦的环境里,母亲的勤劳和热心助人的行为赢得了全楼人的称赞和尊敬。谁家的孩子哭了,谁家的锅溢了干了,或是楼道脏了,她都操着心。一到上班时间,我家的床上经常是躺着几个孩子。那时,母亲已近七十,身体非常好,从来不知疲倦。我们住在四楼,她每天抱着孩子,无数次的上楼下楼,听凭孩子的折腾,乐此不疲。
我们在这叫9号楼的筒子楼里住了五年之后,搬进了新建成的12号楼一套30平方米的房子,也是四楼,一室一厅,有了单独的厨房和卫生间,麻雀虽小,可五脏俱全,但拥挤仍是可想而知的。好在对门的邻居不常住,给了我一把他们家的钥匙,算是帮了我大忙。9号楼的一帮孩子放学后都喜欢到我家来玩儿,奶奶还是他们大家的奶奶。孩子的友谊一直延续到现在,9号楼的童年成了他们永恒的话题。
我们在12号楼里也是住了五年。15号楼建成后,我们搬进了一套70平方米的房里,两室一厅,因厨房建在北阳台,实际上成了三室一厅,母亲就住在餐厅,客厅用来就餐。这样,母亲、孩子和我们夫妻第一次有了各自的空间,母亲和我们在这里住了6年,后来我搬进了一套150平方米的商品房,几乎是同时学校的180平方米集资房也建成使用,我是两套新房轮着住,彻底改变了住房紧张的局面。可遗憾的是母亲没有赶上,2003年,她回老家过83岁生日,因患脑血栓右半身瘫痪。她怕拖累我们,固执地坚持不到城里来,加上她晕车比较严重,挪动一次不容易,哥哥姐姐也不让来回折腾,所以母亲一直没见过我的大房子,但她一直为我高兴着。说实话,直到那时,我才真正感觉到母亲老了,此前我在母亲身边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一直享受着母亲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当我下班回家,总能看到八十多岁的母亲在窗口张望,一如小时候在村口看着我放学回家。看到我的身影,转身就去往锅里下面条,等我到家洗漱完毕,母亲已把饭碗端到桌上。妻子、儿子如我享受同样的待遇。我体会母亲的心情,从没干涉过母亲的勤劳,也没忘了对母亲的温存。让母亲健康快乐地享受着替儿女分忧的幸福,也许是我能够为母亲做的最好的回报。母亲和我共同幸福着对方的幸福。
在母亲和我们共同生活的16年里,母亲和媳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我最得意和最欣慰的事情,这两个我生命里最重要、最心爱的女人,从未让我感到过为难和尴尬。在此之前我听到见到过太多的夹在婆媳不和之中的男人,那种难堪让我心寒让我害怕。然而,那种滋味,她们一次也没让我尝过,在那狭小的空间里漫长的相处过程中,婆媳之间是那么的和谐,亲情远胜过一般的母女之情。16年里竟然从未有过吵架、怄气的不愉快。母亲担起了我们大半的家务,极大的支持了我的工作和妻子的进修学习,保佑了儿子的健康成长。也许正因为母亲的存在,使我们没有感觉到婚姻和家庭的疲惫。让邻居和同事们羡慕不已,是院子里公认的好夫妻。记得9号楼时,大家在一起聊天说,咱们楼选一个五好家庭就是你们家了;女同志有时会在一起议论,怎样才能像我们家一样处好婆媳关系。院子里的媳妇们夸得最多的就是我的母亲,她的慈祥善良给院子里的邻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母亲回乡下的那些年,经常有人问起,关心她的病情,念叨她的好。回到农村的母亲,乡邻们也都羡慕她有一个好媳妇,母亲幸福着开心着满足着。
我说过,作为儿子、丈夫,我从未感觉到过夹在婆媳中间的为难。妻子是那种手快嘴快的人,聪明又贤惠,干事利落,但有时难免急脾气。而母亲的宽容和大度让我非常感激,有一次我问母亲,媳妇是不是太厉害了,母亲说,厉害归厉害,人家讲理。这句话后来成了妻子的口头禅,得意之形溢于言表。不过,妻子对母亲的孝心,对我在农村的姐姐和哥哥的帮助出手时从不吝啬。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不需要小金库的男人,这在当时从村出来需要时常帮助老家亲人的男人来说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感谢母亲,感谢妻子,也要感谢和我情趣相投海阔天空聊个没完的儿子,感谢你们给了我一个如此温馨的家。
二、哥哥的孝行
前几年,一台湾男子抱母就医的照片在网上引起热议,其行为感动着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当时我看见照片,想起我的哥哥。那时母亲坐轮椅已经十年了,十年来,母亲吃饭睡觉大小便,都是哥哥抱上抱下,每一天都是这样。母亲83岁那年患脑血栓,最后活到94岁,到老都耳不聋眼不花,头脑清楚,一个干干净净,一脸幸福的老太太。母亲常说,活这么大拖累孩子们,我和哥哥对母亲说“你活一百多岁,咱们家光荣几辈子”。
还有和母亲同岁的五婶,五婶的儿子,我的堂哥,也是常年侍奉床前,很孝顺。想想我们这些上学出来的孩子,在家都是父母的骄傲,可等到父母老了,我们除了经济上给一点帮助,给父母脸面上挣一点虚荣外,很少能在父母身边尽孝,实在是非常羞愧自责。母亲很幸福,也很幸运,因为她身边有一个孝顺的儿子伺候着,我也很幸福,很幸运,因为我有一个仁厚的哥哥,替我为母亲尽着孝心,让我能够安心工作外,还能有机会依偎在母亲身旁,享受天伦之乐。
想起小的时候,家境不好,母亲总是盛好饭看着我们吃,多了吃我们的剩饭,少了自己就饿着,随着孩子们一天天长大,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所以母亲总是饿肚子,因此母亲年轻时身体一直不好。生产队的农活很繁重,饿着肚子的母亲经常昏倒在田里......想起和哥哥一起玩,回去晚了,挨打挨骂的总是哥哥;想起和哥哥一起去看电影,去晚了,我骑在哥哥脖子上看着讲着,他只能在下面听我现场解说......
人间有大爱,如我的母亲,人间有大孝,如我的兄长,人间有大福,如我。
三、 我的家教的传承和发展
我小时候生活在济源农村。父亲工作在外,与我们接触相对较少,和父亲在一起总是有种距离感。在我的眼中,父爱如山,正直而呆板。父亲在家总是看书看报,最喜欢看的是《新华字典》《辞海》和《参考消息》。印象中没有他不会的字不懂的词。父亲对我讲得最多的是“工作中向上看,生活上向下看。”不知道这算不算他的家训?
我小时候最好的老师是母亲。印象中母亲总有干不完的家务和农活。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在煤油灯下,我看书她纺花织布。母亲肚子里的歌谣和故事总也讲不完,既有趣又富有哲理。像:“洗脸洗脖根儿,扫地扫墙根儿。”是教人要工作认真细致,不能马虎;“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是教育人感恩尽孝的;“他过他的年,你纺你的棉。等到儿长大,天天过年下。”是讲励志的,等等。很多现在想起来还是很有教育意义。母亲对我的影响,既有言传,更多在身教。她的善良、热情、刚毅、认真、乐观,对我一生影响很大。
我长大了,成家了,当爹了。母亲一直与我们同住,虽然没有天天过年的富贵。但平实和谐的生活,母慈子孝的家风,让我们家始终笼罩在幸福温馨的氤氲中。
传承父母的家教,融汇现代的教育理念,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除了重视真善美的品德培养,学习上也不过分追求分数,而是更注重素质的养成。使其成长为健康向上快乐的阳光男孩儿。
“百善孝为先”“家和万事兴”,家风正,幸福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