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分钱的豆渣十分感动的生活
——读马艳散文《一碗豆渣》
文/老悟
(一)
首先是此篇小文写了什么?
是的,时间是一把杀猪刀,可以将我们所有的欲念屠戮成一地鸡毛。当年一两分钱的豆渣,可以使我们姊妹吃得热火朝天,那是因为“饥饿”。现今,放再多的油,用再好的心思,炒出来那记忆中的美食,“他”却无法下咽,因为,它是离开我们食谱很久、早已被刁钻的味蕾遗忘了的“豆渣”!
时间把“我”从黄土高坡的穷陕北,推到了鱼米之乡的小江南汉中,“我”却惦记着清涧沟垴垴里的那岩坢坢。妈妈忽然记起我的生日,便顺手煮了个荷包蛋,至今都是最难忘的一个生日祝福!更别说离开清涧时那几个荤菜,吃得“我”裤腰带都解不开,看当时肚子被撑成啥样子了。
时光可以磨励人的意志,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味觉。最终变化了的是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豆渣还是那个豆渣,因为肚子里满是油腻,从无饥饿感,它便成了俗不可耐的异物,粗糙得不可下咽。即使用足够多的油盐炒来,包裹着厨娘满满的心意,它毕竟还是“豆渣“呀!
不是说吃不下豆渣,就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主要是时间将我们心中一些原始的美好抛弃了,所以,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的都是浮在上面的浅薄,看不见水下的真相,你就无法体会波澜壮阔的大海内心的情感。让一个人饿上3天试试,那时,再将少油没盐的豆渣端在眼前,我想,谁的眼睛里都会冒出“绿光”的!
只有饥饿可以疗治人内心的寂苦与悲怆,也只有饥饿,可以唤醒一个人眼前的迷茫。热爱豆渣,敬畏上苍,致敬大地,这样才能感恩生活。感谢马艳以《一碗豆渣》惊醒梦中人,给予我们几乎麻木生活的提醒!
(二)
其次来看作者是如何写的?倒叙与对比的蒙太奇手法,让我们看了一场微电影。
冗长的日子,都由片段的生活构成,回想起来如是电影一幕幕的。似乎每一幕都是由艰辛与渴望组成。渴望是主题,艰辛围着主题展开。所以生活的片段就有苦有甜。有时会苦不堪言,有时甜到心底。
此篇小文由豆渣起兴,蒙太奇般播放了5个生活片段,真情实感,真实可信,甘苦自在心头,回味无穷。
由打豆浆为老公改善伙食,想到小时候买豆渣,妈妈为家人“改善”生活,同样是“豆渣”,却吃出了不一样的滋味:一种是香甜,一种是苦涩。这电影很有看头,因为都几乎让观众落泪。进而播放小时候妈妈那顺便打鸡蛋经自己过的“不经意”的生日。妈妈真的是“顺便”吗?子女的生日,就是“母难日”,她真能忘记这个生死劫的日子吗?是母亲太在意了,所以才把当时最珍贵的情和爱给“你”。这是甜,还是苦?
继续放映,镜头从城市摇向乡村。大娘跳下炕,急忙递过来一个烤红薯,填饱肚子后我们的蹦蹦跳跳,又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甜蜜:城里娃的欢乐里,折射出乡下人生活的清苦。继而又推出那一餐有肉的离乡饭,竟然撑得娃娃裤带都无法自解。这细节就是电影里的特写镜,解不开的裤带让人既激动,又着急,太感动人了。
最后放映出如罗丹《思想者》雕塑般的思考影像:生活是个在苦有甜的过程,告诫自己,现在生活在蜜罐里,切不可忘记曾经的苦难:一碗豆渣,它就是一面生活的镜子,随时映照着自己的灵魂,犹如一记警钟,它提醒人们要“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现在美好的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吃了多少遍苦才换来的?
【作者简介】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中市汉台区作协、汉中赤土岭文协副主席。长诗《从长安到敦煌》入选香港《中学生选读篇章》课本。
平台编辑: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