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世人称为夏天的八大雅事之一,就是“观荷”,谓之一池莲花,半世清梦。酷署时节,骄阳似火,浓烈火热的气息在天地间涌动,古人认为是“热之极”,有“大署小署,上蒸下煮”之说,白居易曾云:“头痛汗盈巾,连宵复达晨。”这时最为蓬勃烂漫的非荷花莫属,以其独特的魅力,点缀着炎炎的夏天,有“心似莲花开,清风自然来”“风动莲花香,映日而生辉”之喻。人们为观荷花,消暑品香,不辞路途劳顿,不惧热浪袭人,不顾汗水湿衫。7月13日,我与老伴和儿子、儿媳也不忘幽幽荷香,顺时乘兴前往西安市长安区王莽街道清水头村去观荷清心,得自然之趣,享一份悠然。
荷花盛开之地,位于起伏层叠的终南山下。洒满阳光的乡村里,充满的祥和、悠然、恬淡的浓浓气氛扑面而来。我们缓步而行,放眼望去,只见一汪深情碧水中的荷花,点点娇羞粉红,“接天莲叶无穷碧”,恣意而飽满。有几只蜻蜓贴着水面在滑行,随之又轻轻落在荷叶顶上。片片荷叶如盖,团团簇簇,层层叠叠,在微风中摇曳舒展,与荷花共舞。荷池波光粼粼,时有鱼跃出水,好像欢迎我们一行的到来。正在竞相绽放的或洁白或粉红的朵朵荷花,高低错落间姿态各异,亭亭玉立,明丽娇艳。尚有溪水弄音,草木响佩,鸟与鱼语,人与山答,真是美之簇拥,如诗如画,美不胜收,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信步走近荷花,空气里有水沬的气息,有草汁的气息,有沁入心脾的荷香气息,心生丝丝凉意,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拂去了烟尘气、烦心事,忘却了暑热的烦恼。可能是蒼天感觉到了我们心旷神怡的心绪,让远处的乌云急急赶了过来凑兴,不一会儿,小雨摇曳着亮晶晶的身姿飘落了下来,涤荡着我们的灵魂,也顿添了田野之美。
自己小时,跟随父亲种过莲藕,挖过莲藕;随老师读过“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从来不著水,清浄本因心”的喻莲名句。长大成人后,对莲藕方有了更一步地了解,知她自水而出,不蔓不枝,中通外直,淡泊宁静,幽雅独芳,香氛清新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兼有梅之清,兰之幽,菊之淡,饱含中华民族的人文精华,汲取儒释道人格品行,有高尚、正直、纯洁的君子之风,被人们喜爱、赞赏、咏颂和托情寄志。如唐李白的“莲藕泥中秀,翠叶水上生”;白居易的“池塘深处莲藕长,待到秋来水漫香”;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宋崔复初的“蜻蜓立在荷花上,受用香风不肯飞”;李清照的“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春有百花夏有荷,顺其自然心绪好。一队队观荷赏荷的人们忙着与荷相亲,与荷私语,与荷合影。从他们的热情里和欣喜的面容上,可知国人爱荷、赏荷、尚荷。我在与游人的随缘交谈里,又增添了对莲荷的许多认知。如人们对“荷”有许多高雅、圣洁的称谓,像“水芙蓉、芙蕖、菡萏、水宫仙子、白茎、玉笋、红衣、静客、红藕……”,且融入了百姓日常生活之中的吉祥文化。据传,我国明清时期,民间因“荷”与“和”谐音,以及莲花文化蕴含的“以和为贵”“多子多福的理念”,还有藕断丝连的意思,将莲荷作为爱情幸福、婚姻美满、多子昌盛、生生不息、生活富贵等涵义的吉祥物,和谐、和睦、和合的“莲荷意象”以而在社会确立。
《尔雅》中说,“荷,芙蕖,其茎茄,其叶蕸,其本密,其华⺁菡萏,其实莲,其根藕”。莲藕作为食物,对中国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是一种甘甜清香、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男吃韮菜,女吃莲藕”“荷莲一身宝,秋藕最补人”之说,可润燥、养肺、健脾养胃,对人的健康长寿大有益处,还有藕粉、莲子羹、荷叶鸡……愈发让人们对她喜爱有加,倍为珍重。
沃土良田本如诗,人间有味农家饭。我与家人观荷、赏荷、赞荷,自然也不会放过品荷寻味。这里的莲荷池旁,农家房舍簇新,街巷整洁,枕河而建,依水入梦,质朴清雅,可供来人歇脚飲茶、吃饭品荷。我在嘴嚼着莲藕、野菜、煎饼类的农家饭菜时,时光、故土、记忆……种种与饭食的相牵相连,为口中的食物添上了更为深沉的滋味。微风里又飘来阵阵荷香,不由忆起已被浓烈情感着色、小时在家乡水田里种植莲藕的情景,别有一番滋味涌心头。总觉得家乡田地里会留存着自己年少劳动时的痕迹,那泥水里曾经有过的深深浅浅的脚印,溢满了自已童年的无知与憧憬,现时都成了人生旅程里温馨的画卷。
时间识人,岁月知心。如今自已年纪大了,仍在不停地追寻心中所向往的幸福与快乐。古语云: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又说:心似莲花不染尘,意如止水静无波。面对池塘中的朵朵莲荷的本真、静美、灿烂和高洁,越发觉着年龄大了,更要学会面对明天的风景,以莲为镜,因清而正,因洁而美,质洁守本,养德为重,恬静怡然,欲有所制,行有所止,行己所爱,爱己所行,与岁月的温暖相拥,与生活的真情相握,与自然的韵律相融,把最普通的烟火日子变成诗篇和画卷。
作者简历
骆忠学,长安区人社局退休干部1965年8月考入解放军兰州测绘学院中级班,1969年6月评为技术员,1982年评为技术10级。1985年4月业回长安,先后在县直机关党委、人社局、老龄办工作,2009年3月退休。曾为西安市老年学学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