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素墨画龙海
文/杨振坤
指导单位中共漳州市龙海区委宣传部主办单位漳州市龙海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单位漳州市龙海区美术家协会协办单位各乡(镇、街道、场)
前言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领导人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为深入贯彻落实领导人文化思想,集引智慧作响人文龙海,龙海区文联组织美术家深入各乡(镇、街道、场)写生,并举办“丹青素墨写龙海——龙海区美术家写生作品线上展”,生动展示了龙海的人文景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成果。
写生散记
金鳌杨氏,标名久传。灵山碧水,俊秀不凡。自宋而今, 济济多士。崇德尚武,文采流长。
我的家乡金鳌村地处九龙江支流碧溪南岸,坐落鳌山脚下,自古被誉为白水镇的秀才乡。六月,龙海美协采风写生活动一行三四十人到我村写生。作为东道主,我自然得尽地主之谊。
金鳌村,很平常,却又不平常。刚进村,便是如今在网上有点名气的“继鳌堂”。继鳌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华侨杨南离先生于1937年所建。杨老先生的爱国事迹自不必赘述。整体建筑呈“同”字形,建筑风格虽为典型燕尾脊,其中堆剪却极为细腻,堂内对联及家训等亦颇见功夫!
村口多为里人富裕之后新建的房子,十字路口左转,即入村,则新旧相交。村里的古厝依山而建,高低错落,俨然如画。村里基本为杨姓族人,自宋末肇基至今,繁衍数房,故而宗祠祖厝极多,各有特色。据传村内原有四个城门,儿时尚存一门,后来也因风雨坍塌。如今仅剩下昔时的护城河。民房有小庭院,有连厢房,也有二层瓦楼,倒映水中,虽只有一角,却也如同水乡。护城河如今截为数段,名为大潭、长潭等。过小桥后拾阶而上,便是杨氏大宗、小宗、七房、石埕等宗祠祖厝。大小宗的对联书法俊瘦清奇,意味深远。雕梁画栋,细致入微。几座尚存的旗杆石,也诉说着当年秀才乡的辉煌。
宗祠后面的山丘即是杨氏发源地山仔顶,山上有两棵数百年的榕树,一座凉亭,一所老年人活动中心。榕树下是几十条已经坐得包浆的长条石。一群老人,伯公、叔公、伯婆、婶婆,或尬吹年轻时一人能挑几百斤,或山侃川建国、萨达姆,或下棋品茶,或家长里短。在这里,你可以听今日要闻,也可以听千年历史;有民族大义,也有婆媳嫌隙。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是一副值得写生的画卷。
再往上走,是学校和村部。继续前行至山脚,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蔡姓家族的聚居地。民房错落,屋前几棵龙眼、荔枝树,屋后是香蕉林,几乎每一座房子都可入画。当日刚好阵雨,烟雨蒙蒙,便有了归隐山林的感觉。
午餐过后,便到镇上。白水古街保存相当完好,纵横十几条街都是骑楼。街道多按功能命名,有火烧街(打铁铺)、糖街、米街、果子市、猪仔市、牛市等等。
白水古街,应是建于民国年间,有完整周到的规划。古街随处可见红砖墙、石板路,雕刻精美且保存完好的木质窗。柱顶柱脚、窗户上方的石灰雕,依然栩栩如生。店铺招牌未署名的题字,或雍容华贵,或大气磅礴,功力深厚。安怀宫、大妈庙,香火鼎盛。电柱子脚(电线杆下)的米苔目摊,阿来的猪头骨面摊,食客或坐着,或脱了鞋蹲在椅子上嗖嗖嗖地吃着。虽是古街,却依然热闹得很。或许当地小吃,还是要在老街上吃比较有味道吧。只是儿时地标邮电局、大店(供销社)、电船路头(码头)却已经长了草。
辞语道不尽,文章更绵长。白水,有新有旧,有俗有雅,或许这就是我不愿意离开的理由。(作者:杨振坤,漳州市龙海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
作品欣赏(按作者姓名拼音为序)
蔡壁川《继鳌堂》
陈澄泰《白水镇金鳌村印象》
陈黄璇《雨后继鳌堂》
陈丽金《乡村一角》
陈秋英《金鳌一角》
陈文义《雨过金鳌》
高荣《雨中采风》
郭能辉《金鳌古屋》
黄佩娟《白水古厝》
黄亚泉《继鳌堂》
江荣元《乡村新颜》
李亚强《继鳌堂烟雨》
连基发《百年侨居》
林煜鸿《鳌山雨霁》
林志鸿《白水金鳌写生》
欧阳胜勇《鳌山秀色》
潘艺青《白水金鳌古厝》
童谆辉《金鳌村古厝一角》
王龙平《白水金鳌村》
翁铌鑫《金鳌大宗一角》
徐惠芬《白水金鳌村写生》
杨仪君《家园》
杨振坤《继鳌堂旧事》
张菲菲《金鳌旧貌》
郑小平《晨浣》
周亚森《金鳌村巨变》
周月娥《白水金鳌写生》
笔会交流
美丽白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