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接力,赓续援藏 爱洒边疆,无怨无悔作者左朝霞
通讯员于钦江 编辑齐绍亮
1999年,我进入了平度师范,我的班主任是徐国赞老师。当时徐老师已经年过50,但他精神饱满,腰板笔直,说话中气十足,上课慷慨激昂。那么一个干干瘦瘦的“小老头”身上为什么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当时我们还私下议论,是什么让老师对生活充满了热情。直到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起了他的援藏经历……
听着老师讲他援藏的故事,除了感动之外,就是感觉很遥远很陌生。我们心里佩服老师的勇敢付出,对他有了更多的敬意,但是仅此而已,心里没有更多的涟漪。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会与西藏产生联系。
可是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你能想到毕业20年后,我会选择援藏吗?更加想象不到的是,在陌生的日喀则,竟能从别人口中听到我恩师徐国赞的名字?
2022年,我参加了山东省组团式援藏,随着队伍来到了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为什么要做出这个选择?为什么忍心舍弃乖巧的女儿,稚嫩的儿子,年迈的父母,辛苦的老公?至今我还是不太明白,就是感觉我应该来,如果不走这一趟,可能这辈子都会后悔。日子如流水般,就这样平静地流淌,现在已经将近2年了。在学校里尽职尽责地上课,与同事和谐舒适地相处……
就在6月21号的时候,援藏前辈前山东省教育厅第六批援藏教学领队赵维东处长在结束援藏32后重返西藏,来一高看望我们,家乡来人带来了亲人般的关怀,处长满怀深情地回忆了他们援藏的经历,说到动情处,我们都禁不住潸然泪下,这种感情是共通的,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经历,只是,他们援藏时条件格外艰苦。当赵处长讲援藏老师救助当地藏民的时候,我突然从他的口中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徐国赞,我心里一阵激动,是我的老师吗?我按捺住激动的心情,终于等赵处长讲完话,就迫不及待地问:“处长,您刚才讲的徐国赞老师是平度师范的老师吗?”他说:“是啊!”天哪,激动幸福瞬间就击中了我。“那是我的班主任啊!”大家也是觉得不可思议,简直太让人惊奇了。原来老师给我们讲的,他在援藏的时候,那时日喀则一片荒芜,映入眼帘的就是光秃秃的山,大风刮起,裹挟着沙石扑打在脸上;氧气稀缺,而且室内没有供养设备,全靠毅力在支撑;需要自己担水做饭,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水都冻住了,他们就凿开冰面从湖里取水,烧饭用牛粪,饭经常半生不熟……这样的生活,他们一呆就是整整2年,而且这2年是全都呆在西藏,一次都没有回家。
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给我们讲过,他们几个援藏老师在外散步的时候,遇到当地的藏民突然晕倒,几个人毫不犹豫,立即展开施救,在他们的努力下,藏族同胞成功脱险。想想当时,真的是后怕,如果一个不得当,后果不堪设想,但是他们心怀坦荡,没有任何的得失之心。就是这种大爱,让他们的援藏工作顺利进行,与当地的百姓、老师、学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直到今天,他们的友情依旧在延续。现在,听着赵处长讲述他们当年的故事,我心里除了敬佩还有感同身受,想想老师经历的艰苦,真是心疼不已。
现在我也来到了遥远的西藏,生活条件虽然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高原反应依旧很厉害,自从到了日喀则,我每天都要忍受失眠、消化不良等等的困扰,而且因为身体不适,我又患上了疾病,今年4月刚刚动完手术,术后不到两个月就回来上班了。在学校兢兢业业工作,担任2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工作量每周18节课。每次送教下乡都认真准备,积极参与。有人问我为什么这么拼,我说不出所以然,好像冥冥中有个声音在告诉我,“你不能放弃”。是的,人生总会遇到坎坷,甚至不幸,挺一挺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当我们回首往事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幸亏坚持下来了”。我的这个经历对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激励。而且与老师经历的相比,我现在的困难就是小巫见大巫,他们当年那么艰苦,都乐在其中,我还有什么理由后退呢?
现在我想明白了,为什么我会义无反顾地参加援藏工作,原来老师在我的心里早已种下了一颗种子,一颗坚持的种子,一颗浪迹天涯的种子,一颗无私奉献的种子,它是什么时候生根发芽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已经在这里,我还会在这里……
上学时,我们纳闷,为什么老师看起来总是对生活充满热情?原来,他心中的爱一直在汹涌着。在日喀则的这片土地上,过去老师播撒着他的爱,现在,就由我接过他的接力棒,把爱继续播撒。用我们所有援藏人的手,把山东援藏这面大旗牢牢竖立,让其永远飘扬。
徐国赞,1949年生于山东平度,是共和国的同龄人,他师范院校毕业,从过军,教过学,当过编辑,1990年在日喀则地区师范学校援藏,是全国优秀教师,多次被评为省市教育先进工作者,撰写的文章和著作达60万字。参与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小学生规范词典》、《两岸常用词汇词典》、《两岸通用词典》、《中华语文大词典》,2015年出版了散文集《拾梦》,讲述了自己在西藏的故事。
左朝霞,1979年生于山东莱西,1999年考入平度师范,毕业后,在山东省莱西市第二中学任教,2022年跟随山东省组团式援藏组进入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援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