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真好
文/孟昭峰
身居济南, 曾逛遍"趵突腾空"、"明湖泛舟"、"佛山赏菊"的佳境,观尽"齐烟九点''的迷姿,泉城的名胜几乎全都揉揣于心。只是,华不注山因故未能近身一睹。阅元代王恽"济南山水可游观者甚富,而华峰泺源为之冠"所述,更觉有憾。还好,正值春暖花开之际,终能踏青斯地,用上整整一天功夫,细细弥补过往的疏漏,捕捉深邃的文脉,摘得久违的风光,快乐在"鹊华烟雨"之中。
华不注山又称华山、金舆山,位于济南市区东北角,地处黄河以南,小清河以北,海拔197米,为"齐烟九点"之一。也许应了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古语,华不注山以奇秀著称,又因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失成为继千佛山之后的另一座名山。站在山下望去,山虽不高,却峻拔雄伟,飞岩走壁,怪石林立,气势不凡,尤其,山周围数十公里范围内多为平原,一峰夺秀,唯此独尊是也。
本着好奇与猎奇,我攒足精神,从西面开始爬山,沿石阶拾级而上。石阶大多青石铺就,显得格外洁净、厚重、大气。刚刚,台阶还算平缓、宽敞,未及多远,逐渐陡峭起来。路两旁,山坡林木密实,杂草丛生,荊棘遍布,无名小花洒碎峦涧。酸枣树扎堆,有的碗口一般粗,算是百年古树了。此树有的还生在崖壁石缝里,那种顽强的品性可跟松柏所媲美。山中,岩石嶙峋,交错布阵。有的逞养眼之妙,圆而无棱,硕大,孤出,无所依。更有甚者,一岩需七八人连臂方可围裹。有的石面平坦,小者如鼓,肥圆横亘,恰若满坡放牧的牛羊。四外寂静,唯山鸟鸣啼。昂首阅巅,尚有众多峭然蛰伏的大青石,似刀削锯刺般棱角犀利,险象天成,真乃鬼斧神工。难怪北魏郦道元赞叹:"单椒秀泽,不连丘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
沿途,不时呈现规整的石刻,如"飞升岩''、"文昌阁"、"石门"、"三德"、"华山胜览"等。最典型的莫过于吕祖庙内摩岩石刻《漫记》。该石刻高140厘米,宽70厘米,刻文共297字。明嘉靖年间,山东提学副使袁洪愈跟同僚共游华不注山,书《漫记》并刻于山崖。后庙宇扩修被掩,从而保存完好。2000年重又维护该庙,发现之并于石刻上方增设护檐,使这一拥有400多年历史的珍贵文物尤为安然。
台阶越来越陡,其险峻程度不输于泰山十八盘。好在有铁索可以拉拽,否则还真够戗。爬爬停停,歇了再爬,不服老不行,每爬几步,不免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腿脚发软,甚至萌发放弃的念头。但看到有稚童牵手大人也在登爬,很受鼓舞,遂暗自加了把劲,逐一跨过接近目标的、坡度逾80度的台阶,登上了山顶。山风嗖嗖,浑身舒坦,无形间,一种发自内心的获得感油然而生。
山顶建有一个较为宽敞的平台,名曰玉皇顶,周围加了护栏。平台北端立一块奇石,相当醒目,上有"华不注"三个红色大字。不知是谁,又在这石头边上划出''山登绝顶"的痕迹。近处,另一块奇石则有"天地独立,日月共存"的金色篆刻。雪白的大理石围墙中,相应以翠绿的色调,铭留下古代文豪5首华不注山咏诗。
站在平台注目,顿觉宽阔。放远,泰岱连绵,云气苍茫;黄河逶迤,金练奔涌;齐烟九点,依次竞缀。大明湖、华山湖、小清河三水连荡,碧波盈盈,小清河全程通航的音讯,你知,我知,广众知,悠悠撩拨四方。近处那端,山峰倚天卓立,青烟缭绕,紫雾蒸腾,白云卷纾。柔阳挥洒,雨丝点点,花草缤纷,层林尽染。一阵朦胧,忽然忆起元代赵孟頫的名画《鹊华秋色图》来。画中的华不注,高高耸立,山下水波浩渺,水边有几间农舍,无数杨柳,还有小船儿停在水边。西北远处的鹊山与近处的华不注山遥相呼应,山头一平一尖,一矮一高,质朴无华,令人遐思万千。华不注山被诗赞如潮,唐代李白笔下的"兹山何俊秀,绿翠如芙蓉",也算诗仙无数大作中并不多见的讴歌济南山水之佳句了。"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赵孟頫作诗吟咏的是趵突泉,却将华不注山、大明湖两大胜景一起颂扬,大师对济南的爱戴可见一斑。元代王恽的"齐州山水天下无,泺源之峻华峰孤",张养浩的"苍烟万顷插孤岑,未许华山冠古今。翠刀刺云天倚剑,白头归第日挥金",以及明代王廷相的"苍壁峭孤云,怪石蟠虬龙",李攀龙的"中天紫气抱香炉,复道金舆落帝都。二水遥分青嶂合,一峰深注白云孤",均将华不注山的粗犷、隽秀托衬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山下的华山湖可真大,几乎把华不注山环绕了一个大圈,面积将近3平方公里,相当于5个大明湖,还有众多湿地、绿茵、栈道、小桥,可谓壮阔。此情此景,让人惊叹,古昔的山水赛江南,今朝回归,重见天日。有史为鉴,在那久远的唐宋元年代,黄河还没有流经济南,鹊山与华不注山之间全是水,烟波之浩瀚,不输江南,名曰鹊山湖,也称莲子湖。元代王恽在《游华不注记》中,形象地描写了他自历下亭登舟后渐至华山的情景:"北际黄台,东连叠径,悉为稻畦莲荡。水村渔舍,间错烟际,真画帧也。于是绿萍荡浆,白鸟前导,北望长吟,华之风烟胜赏尽在吾目中矣。是日也,天朗气淑,清风徐来,水平不波,鸣丝歌板,响动灵谷,举酒相属,开口而噱。少顷,扶掖登岸,相与步入华阳道观。"瞧,碧波青山,烟云长歌,人在其中,一派情景交融、鱼鸟相亲的动人风貌。而同代名臣刘敏中亦写有"日夕山风吹醉醒,雪涛和月撼收舟"、"不尽草花随远之,相忘鱼鸟自沉浮"的诗句,恰与王恽描写的情景相印证。抚旧怀新,有道是,虎踞龙盘今胜昔,换了人间。
日头偏西,游人熙攘。我正在山顶下方的太白亭一角落,享用自带的饭菜并小酌。可巧,遇上一位东北来的摄影爱好者,只见他身挂三四个相机,还肩扛个大家伙,长枪短炮样样俱全,大包小包器材多多。走南闯北的他,慕名而来,从这里待了好几天,晨出暮归,契而不辍,盯在山水之间,抓拍不少美景。他说,自己小有名气,摄影作品大小媒体抢着用,他还得挑拣门庭,很有面子的。华山晚霞、秀湖春早这两幅作品,他最得意,等了好多时光才有缘撷取。我俩酒若知己,谈吐甚欢。尤其听了我对华不注山的见闻感悟,他兴奋连连,说还要多待几天,透过镜头的触角,尽情展现这里的古朴文化、自然风光加人杰地灵。我很是同感,朝着那健硕的肩膀,轻轻拍了拍他。
匆匆下山没多会,一尊传说里神乎其神的蛙石映入眼帘。"嵯峨山古倚仙痕,奇石不鸣胀腹蹲。虎踞山阳纵复横,野荊斜掩道家门。"清代晚期诗人董芸客居济南,游览华不注山,看过蛙石,写下了《华不注奇石歌》,收录于历城县志中。据传,这只青蛙本来住在大明湖。乾隆皇帝游览该湖时,不但惊动了百姓,也惊动了湖里的众蛇青蛙。但它们很不知趣,在乾隆皇帝睡觉时赶来凑热闹,招摇过往,叫个欢畅。结果,龙颜大怒,金口玉言发威,说了句"蛇归洞,蛙不鸣"。从此,大明湖里再也看不到蛇,听不见蛙鸣了。而这只青蛙不甘寂寞,听说莲子湖能够听取蛙声一片,不受约束,便顺着小清河跑到了这里。后来听说山顶建成真武庙,真武大帝还没就位,于是趁着夜色想爬上山顶,抢占一个席位。然而,被青龙白虎识破,神指一点,这只青蛙就永远端坐这里了。
又至山腰红阁处,选择依台阶左拐,从山体南面下去,直奔华阳宫。山脚处,华阳宫成片古建筑群,笼罩在松柏深林之中。这里的忠祠与华泉令人神往,古战场的遗迹,历历见证着春秋时期齐国大臣逄丑父忠君报国的英名。身临此地,肃然起敬。还是公元前589年,齐国跟晋、鲁、卫三国联军在济南北马鞍山一带打过硬仗、恶仗,堪称决战。齐顷公自恃兵强马壮、实力雄厚,犯了骄横轻敌的毛病,以致大败,所部溃不成军,被追击到华不注山一带,慌不择路,围着此山转了三圈,留下了"三周华不注"的笑谈。幸亏,大臣逄丑父急中生智,与顷公互换衣装相救。否则,顷公逃脱不了兵败被俘的命运,逄丑父由此荣得舍身救驾的忠君美名。华阳宫二道门外,华泉古池记录下惊险的一幕。该泉为济南72名泉之一,泉池长方形,水深数米,只是池水浑浊,不够清澈。逄丑父同顷公互换衣装后,为了救主,他佯命顷公去华泉取水,取来水后,又嫌水浑浊而不饮,用计再命顷公去寻找好水,顷公应诺并趁机脱身。待晋军俘获齐顷公的车乘时,只剩下着顷公装束的伺驾逄丑父,不见顷公踪影,方知上当。晋国君臣深为丑父忠义所动,乃予赦免。后来,人们于华阳宫建忠祠,祠内,丑父身披铠甲,腰挎战刀,威风凛凛,被世代敬仰不已。嗟乎,丑父精忠大义在,华不注山为忠君之山,实在不虚。
离开华阳宫,兴致尚浓,观"鹊华秋色"牌坊,感乾隆皇帝御笔之精粹,品七彩建筑的富丽堂皇。稍后,漫步华山湖湿地公园,驻足湖水岸边,小憩片刻。复回首,晚霞初照,惠风和煦,蓝天、祥云、彩练,湖水、莲荷、芦苇,齐拥山巅,浑然一体。秀水环绕中的华不注山峰,极像清翠欲滴、含苞欲放的荷花骨朵,亭亭玉立,笑迎群芳装点盛世,一幅柔和壮美的立体画卷扑面而来。风景这边真好!我仿佛看见,船舸竞发,浩浩荡荡,走明湖,过华山,醉游小清河,随波入海,高歌向前,远航!

作者简介: 孟昭峰,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周三读书会会员,《齐鲁晚报》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山东金融文学》特约作者。分别获得第一、第二届齐鲁晚报青未了散文奖三等奖、优秀奖,第六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银奖及当代文学家杂志社最具影响力作家(诗人)奖。出版散文、诗歌4卷。心语,以文会友,其乐融融。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