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赵林云著《辛弃疾》
世 均

六月上旬,欣受赵林云教授赠送其著作《辛弃疾》。余年轻刚参加工作时,曾在辛弃疾的家乡历城县遥墙镇供职8年,听到过不少有关辛弃疾的传闻事迹,也看过一些介绍其经历和诗词的文章,但全面阅读描写其一生的专著还是首次。赵林云笔名林之云,系山东政法学院教授、诗人及博士,济南市作协副主席,在传媒及历史文化领域著述颇丰,《辛弃疾》是最新力作。该书依据详实的史料,间以文学的手法,描述了辛弃疾慷慨悲歌的一生。
辛弃疾,字幼安,中年后号稼轩,山东省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生于金天眷三年(1140)。祖上世代为官,在当地属名门望族。父亲辛文郁曾在济南府供职,母亲是历城大户人家王家的大小姐。辛弃疾出生时爷爷辛赞任安徽亳州谯县县令。辛弃疾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加之家学深厚,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辛文郁喜欢武术,练得一身好武艺,让儿子从小便练习拳剑套路。父亲经常带领家乡的青壮年及社会豪杰人士,在离家不远的卧牛山处秘密操练。一次被金兵发现,突围时腿部中了带毒的箭头,几天后不治而亡,母亲受打击一病不起,不到一个月也离开了人世,辛弃疾此时年仅七岁。爷爷赶回家乡,与家人商量后决定将孙子带在身边,便于学习成长。
辛赞综合考虑家族利益等虽在金朝地方任职,但却不忘回归大宋。对辛弃疾时常加以教育,利用外出机会,每到一地不忘讲述中国历史及英雄人物,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播下爱国的种子。辛赞在亳州任期三年,被提拔为开封知府,辛弃疾随爷爷来到开封。开封原是北宋京城,金兵占领后已无往日的繁华。辛赞一刻也没放松对辛弃疾的培养,为其提供了良好的私塾、武馆、师长及文化典籍,辛弃疾的文化修养和武术本领不断提升。三年后辛赞又被任命到海州(今连云港)做官,辛弃疾已是一位翩翩少年,爷爷专程把辛弃疾送回了历城老家。
辛弃疾回到家乡,到18岁以第五名的成绩顺利通过了乡试,去大兴府(今北京)参加会试。在北上途中,一路细心观察,到大兴府后专门实地走访了居庸关、八达岭等重要关隘,对地理特别是金军布防情况默记在心。三年后,再次去大兴府参加科考,进行了更详尽的考察。两次进京,本意不在科考,主要目的是了解金军动向,收集相关情报。爷爷七十岁时告老还乡,爷孙俩在故乡得以团聚。然而,一年后爷爷因年老体弱得病去世。
半年多后,起义的条件已经成熟,这一年辛弃疾已22岁,他和管家辛忠在家族中挑选了数百名青壮年,加上四风闸村和周边村庄的一些豪侠壮士及陆续前来投奔的各路英豪,共1000多人。经过反复磋商,制定了周密的智取方案,一举攻下了历城(今济南市护城河以内)。在金朝统治下长期受到欺压的百姓奔走相告,应者云集,起义军人数达到了二千多人。几天后,决定率军开往易守难攻的南部山区灵岩寺安营扎寨,辛弃疾一时声名远扬。之后,几次打退了前来追剿的上万金兵。
为了壮大实力,有更大的作为,辛弃疾率领起义队伍加入了耿京的山东忠义军,被任命为忠义军掌书记,为耿京出谋划策,深得耿京器重。按照辛弃疾制定的攻防计划,忠义军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攻下了东平府城。面对金军的反扑,忠义军撤退到了泰莱山区,驻扎在新泰莲花山中。在此期间发生了一件意外事件,原来率领一支队伍跟随辛弃疾起义的义端和尚,面对困境,心生异心,夜晚与辛弃疾饮酒后,从辛弃疾处偷出帅印,连夜逃往金军大营。面对耿京的责难,辛弃疾立下军令状,“三天时间,完璧归赵”。即刻翻身上马,飞驰而去。黎明时分,在袓徕山南麓,追上了义端,手挥棠溪宝剑,义端身首异处。中午时分,将义端首级掷于地上,将士无不欢呼惊喜。
忠义军转移到海州西部,投奔宋军。按照宋军首领李宝的建议,耿京委派辛弃疾等人带上奏章,前往临安面见皇帝。正当高宗皇帝出巡建康(南京),在建康进行了召见,受到嘉许,授耿京、辛弃疾等人管制任命,忠义军受封者有二百余人。辛弃疾一行人带着皇帝的诏令到达海州面见李宝。没想到形势发生了急遽的变化,得知大将张安国已叛变投敌,其暗通金兵,夜里偷袭忠义军大营,杀害了首领耿京,带领部分忠义军投靠了金人,忠义军受到重创。辛弃疾无比悲痛愤恨,他安排好人员收拾旧部,自己坚持要去金军大营将张安国抓捕问罪。从忠义军中挑选了50名骁勇善战武艺高强的骑兵,披挂上阵,直奔张安国所在地济州(今山东巨野县,张安国已被金朝任命为知州)。夜晚,张安国饮酒作乐喝的酩酊大醉,正要休息,营外一阵骚动,辛弃疾带领一队人马冲了进来,活捉了叛徒张安国。面对忠义军旧部人马,辛弃疾大义凛然,申明利害得失,加之辛弃疾在忠义军中的威望,原忠义军官兵纷纷倒戈,表示要跟随辛将军走,最终有一万余人跟随辛弃疾向南方撤离。经过周密的安排部署,摆脱了金军的追击。日夜兼程,越过金军封锁线,跋山涉水,押解张安国抵达了京城临安。皇帝赵构亲自接见,对他率领50人深入金兵数万人军营并擒获叛贼的壮举大加肯定,这次见到皇帝与上次时隔不到一个月。这一年,辛弃疾才23岁,然而这一走,一辈子再也没有回到家乡。
很快,朝廷任命下来了,但所有人出乎预料的是,辛弃疾官职并未提升,仍为承务部,职务是江阴军签判,属于基层官吏。从此,辛弃疾以“归正人”(当时对北来人员有轻视意味的称呼)的身份,从底层干起,开始了自己的宦海生涯。随着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此消彼长及宋金关系的时紧时缓,朝廷在用人上也表现出了左右摇摆甚至前后矛盾的状况。由于辛弃疾为人正直,抗金态度鲜明,难免得罪主和派官员,辛弃疾时而被起用,时而遭罢免,先后担任十几个职务。曾奉命剿灭内乱的茶商,创建飞虎军,事功显著。经历四个皇帝,多次受到召见。费尽心血写成的《御戎十论》(又称《美芹十论》),上书皇帝后也如石沉大海。特别是晚年频繁调任,有时到一个地方任职仅半年就又换任,67岁时被任命为龙图阁待制、知江陵府,还未到任,朝廷又任为兵部侍郎。面对朝廷的内斗及战与和的反复摇摆,晚年的辛弃疾已心灰意冷,对这次任命坚辞不受。之后,又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这一要职,此时年老多病的辛弃疾身体已不允许,再次坚辞不受 。从到江南那一天起,收复山河重归故里的宏愿无时不在心里萦绕,最终未能实现。68岁这一年,带着满心的痛憾,在江西铅山瓢泉期思别墅去世。
书中对辛弃疾人生境遇进行详尽叙述的同时,对其心路历程有独特的描写,对辛弃疾诗词写作的背景,表达的意境、情感,都有新的理解和认识,足见作者驾驭文字能力之强,文学修养之高。该书每写到辛弃疾所到之地,便对该地的人文地理、历史典故加以介绍,特别是对济南的山水湖泉城倾注了深厚感情,读来使人感到亲切。如齐晋鞌之战发生在华山脚下的“三周华不住”,韩信屯兵卧牛山大败齐王,曹操任济南相时的平陵城,灵岩寺、泰山、曲阜、亳州、开封等等。
全书对辛弃疾与一些历史人物和学者诗人的来往及友情,都有详细描述,如那些坚定的主战派,像虞允文、叶衡、周必大、赵汝愚、史正志、范邦彦等;那些主张北伐复国的文人,如陈亮(字同甫)、陆游、范成大、姜夔、韩元吉与朱熹、吕祖谦等。如朱熹去世后,辛弃疾奔赴几百里,不顾禁令(此时朱熹被打成“伪书禁党”,大批人受牵连),亲自跑到武夷山悼念,并挥书写下祭文。看到陆游晚年经济拮据,住在简陋的房屋里,几次提出为其置办田舍,被陆游拒绝。辛弃疾晚年居住的铅山瓢泉离鹅湖很近,是辛弃疾喜欢和常去的地方,曾酒后在鹅湖寺墙壁上题下《鹧鸪天 游鹅湖 醉书酒家壁》。“鹅湖之会”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朱熹与陆九渊(陆象山),一个为理学大家,一个是心学大师,虽同属儒家但各举宗旨,不能相合。应理学家吕祖谦相邀,在鹅湖寺着意组织了一场朱熹和陆氏兄弟(其兄陆九龄)面对面的讨论会,在吕祖谦的主持下,四位大儒坐在一起辩论了三天三夜,谁也说服不了谁,据说心学略占上风,这就是著名的“鹅湖之会”。陈亮来铅山看望辛弃疾,本来已约好朱熹,三人在鹅湖相聚,可因为朱熹有事缠身未能赴约,成一憾事。
在书中对辛弃疾家庭生活做了适当的介绍,使人物更加丰满、真实。如管家辛忠,是爷爷收养的孤儿,年长辛弃疾十五岁,也是文武全才,伴随了辛弃疾一生,对其家庭和事业都帮助很大。辛赞通过经商,积累了不少的财富,使辛弃疾家庭生活比较富足。一次辛忠贩卖牛皮在武夷山被查扣,辛弃疾还专门书函朱熹予以关照,朱熹见信后下令放行,也体现了当时一种普遍的社会形态。在上饶买下160亩地,建了带湖庄园,有一百多间房屋,几个院落,修有亭台水榭,利用八十多亩空地开辟成荷塘、菜地、稻田,朱熹等众多好友曾来游玩,后毁于一场大火,遂移居到瓢泉的期思别墅居住。辛弃疾结发之妻是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县)知州赵修之孙女赵嬛,两人感情甚笃,但生下孩子不久就不幸去世。第二任妻子是其朋友湖州县丞范邦彦的女儿范采苹,与辛弃疾同岁,长的端庄秀丽,且学养丰富,两人相亲相爱,琴瑟和鸣,传为佳话。范采苹对辛弃疾体贴入微,曾在家中墙壁上题诗劝其戒酒。辛弃疾晚年对几名小妾都做出妥善安排,表现了贴近人情的一面。
遍观全书,辛弃疾生于山河破碎的年代,怀着一腔爱国热情,矢心不移,努力奋争,但壮志未酬,政治抱负未得展现。正如书中结尾所述“值得欣慰的是,也正是这北伐复国的宏愿,成就了他名垂千古的诗词创作。他的生命和诗词,成为中国一道颇为传奇的风景”。他的事迹激励着家乡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稼轩故里人才辈出。坐落在其出生地四风闸村旁边的历城二中和以其晚号“稼轩”命名的济南稼轩学校,已成为享誉省内外的名校。
2024.7.16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