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11讲作业
01
宁静
一周末诗朋燕集,拈韵得“上”字
〔中吕·卖花声〕燕集
(中原音䪨 江阳)
从来美酒无深巷,周末相约老灶庄,谈诗论道品羹汤。觥筹敬让,热情奔放,东坡肘盈盘、后来居上。
02
潘如琴
【中宫·卖花声】春归何处
(中原音韵·江阴)
东风轻拂垂丝盎,燕子飞来觅旧堂。绿肥红瘦又芬芳。桃花依旧,莺啼花放,郁馨香、靓持寻望。
03
段志军
[中吕·卖花声]月夜
(中原音韵·寒山韵)
月轮挂在银河岸,流水工人又下班,小楼灯火照书单。张张纸片,叠叠思念。问飞蛾、几时成雁。
04
韩占荣〔中吕·卖花声〕盛夏即景
金蝉夏日声声叫,静客荷塘朵朵娇。亭亭翠盖比身高。蜻蜓立角,锦鳞突跃,品芙蓉受惊蛙跳。
05
〔中吕·卖花声〕
战洪灾
文/李广恒
惊雷炸响长空荡,骤雨倾盆洒大江。田原沟壑尽汪洋。天灾突降,军民齐上。战洪流凯歌高唱。
06
〔中吕·卖花声〕.夏至
《中原韵韵 》 齐 微
文/骆杰英
凡逢夏至高温激, 白昼时间岁最极。 拜神祭祖众民稽。凉汤补益,清茶吃密,泡酸梅、取精华液。
07
〔中吕·卖花声〕·晨晖映荷塘
文/赵偲含
晨浮翠叶阳初挂,露缀青莲映早霞。蝉鸣柳影鲤追蛙,荷风馨郁,花香淡雅。看清塘、美如图画。
08
〔中吕·卖花声〕.忙里偷乐(中原音韵江阳部)
青青子衿
清晨信步提蓝逛,海味山珍馔满筐,炖汤烧肉小楼香。佳肴端上,全家欢庆,喜添孙、酒歌酣畅。
09
[中吕•卖花声]•赏荷
(中原音韵江阳部)
文/李凤英
休闲信步荷花赏,数朵红莲翠盖藏。身姿娇媚立河塘。清香飘荡,罗裙舞晃,醉芬芳,客人夸棒。
10
【中吕.卖花声】望山河
文/郑举纲
青山流翠生屏帐,树木参天黍稷香。深沟堰塞镜湖光。耕耘盼望,风云振荡,数千年、几移其棒。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11讲
主讲老师:宁静
散曲漫谈(11)
散曲的语言特点及风格流派
一、散曲的语言特点
散曲的语言与诗词相比,有以下特点:
1.通俗直白俚语入曲诗词追求典雅,温文尔雅,温柔敦厚,而散曲可以通俗直白,俚语入词。
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说:"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要耸听..
明王骥德《曲论,杂论》云:“若曲,则调可累用,字可衬增,诗与词不得以谐语方言入,而曲则惟吾意之欲至,口之欲宣,纵横出入无之而无不可也,故吾谓快人情者,要毋过于曲也”.
明清之际戏剧家李渔《闲情偶寄》说:“诗文之词彩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这里的词是指散曲,
清人徐大椿更以“直、俚、显”立为“元曲家门”,并将这三者视为曲之文体所必需,其云:“若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耳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述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若必铺叙故事,点染词华,何不竟作诗文,而立此体耶?"
王国维说曲的目的乃“谓歌舞演故事也”,是要“自娱”要“娱人”,即是说曲是娱乐性文体。曲最终是要搬上戏台演出的,所以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说曲必须“要耸观,又要耸听”,此即是要以观众为主,正是这一指向规定了曲的风格要明白显畅。所以李开先《西野春游集序》说“词宜明白而不难知"。
任中敏在《词曲概》中所言:“曲以说得急切透彻,极情尽致为尚,不但不宽驰、不含蓄,而且,多冲口而出,若不能得者,用意则全然暴露于词,…此其态度为迫切,为坦率,可谓恰与诗余相反也"。
上面这些对散曲语言的论说,说明散曲是为了演唱的,而观众和听众大都是普通百姓,因此文辞不能太雅,不然大家不懂。应该用通俗的语言--要能贴近生活,说得明白显畅而有吸细力。而要贴近生活“耸观”“耸听”有吸引力,语言内容自然就方言俚语俏皮语无所不包,这正好和诗词求雅的语言风格相反。和民歌风格接近。
曲词的俚俗,表现在句式和词语的口语化上。
如卢挚的【双调·蟾言曲】《田家》
沙三、伴哥来嗏,两腿青泥,只为捞虾。
太平庄上,杨柳荫中,磕破西瓜。
小二哥昔涎刺塔,碌轴上渰着个琵琶,看荞麦开花,绿豆生芽,无是生非,快活煞庄稼。
解释:
沙三和伴哥是两个农村小伙子,来嗏,是元人口语,表示感叹。他们两个在河中捞虾,弄得两腿沾满青泥。可能是口渴了,搞个西瓜,在杨柳荫下,用手掌磕破,吃起来了。另一个小伙子小二哥看见了,馋的嘴里流涎水,昔涎刺塔是形容流口水的俗语。他躺在石碾子上休息,把一条腿抬起来搭在另一条腿上,好像个琵琶的样子。渰(音淹)着,躺着的意思,形容无精打采的样子。他可能是累了。最后是作者的感受。看农田里荞麦开花,绿豆生芽。荞麦开花时在三月,绿豆生芽在仲夏,反映从春到夏的劳作情况。无是生非,快活煞庄稼。农民虽然辛劳却很快乐。他用乡村的美好宁静来反衬世俗的喧闹,用农家生活的自然淳朴,无是无非,来表达他对官场生活勾心斗角的鄙弃。
占挚(1242?-1315?)在多地任职,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从一品,属于大官。但他的散曲语言很通俗,许多是民间口头语。此曲摄取了三位农村小伙子沙三、伴哥和小二哥的最富特征的外貌和动作,以简练白描的笔法,为人物画形传神,给人以活泼、厚之感,清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里全是用口语描绘出来的,既质朴直率,又生动活泼。其表现风格与内容情趣十分合拍。
元曲中不仅反映日常生活的曲子用通俗语言,就是政治性很强的内容如睢景臣的《高祖还乡》直接冲击了“至高无上”的君权思想;刘时中的《上高监司》前、后套,更深刻暴露了元代政治经济制度的腐败。这些作品也是用通俗的语言写成的。
2.祟尚趣味,俗而有趣。
元人钟嗣成在品味元散曲之后,曾用“蛤蜊味”来评誉其风格、特色,他说:“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党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录鬼簿·序》)蛤蜊味,是指一种特殊的味道。蛤蜊,是海中贝壳类生物,其肉味道鲜美,但在当时北方人吃不惯。用来比喻散曲是一种新鲜的诗体。当时传统的诗词特别是词在文人中影响还是很大的,
就风格、语言特点而言,诗词注重意境,贵含蓄、内蕴、凝练、雅丽、讲究格律,比较规范以文雅为主,带文人书卷气。手法多用比兴象征。
散曲则崇尚趣味,贵显露尖新,表达灵活自由,追求淋漓酣畅,以直率俚俗为主。多用赋的手法,喜欢白描、直陈胸臆。
下面我们就拿姚燧的【越调·凭栏人】《寄征衣》和宋人贺铸的词【杵声齐】作个比较,各自特征看得就会更清楚了
贺词说:
砧面营,杵声齐,
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
戍人犹在玉关西!
这里的“泪里题”,题了些什么?作者并没说,意在言外,让读者去联想,这里包含着“更行更远之意”。(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含有比
题了些什么?作者并没说,意在言外,让读者去联想,这里包含着“更行更远之意”。(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含有比玉关还远的情思。
姚燧的散曲【越调·凭栏人】
欲壽君衣君不还
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
妾身千万难。
曲里的主人公的难处一点也不遮掩,寄与不寄的矛盾内心敞开让你看:寄吧,怕影响归期;不寄,又怕他挨冻受寒。正因她敞开了心扉,才使读者直接看到、感受到了一个女子的思想斗争激烈。而这正是建立在诚率、真挚情感之上的。
贯云石【双调·清江引】惜别其四
若还与他相见时,
道个真传示。
不是不修书
不是无才思,
绕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此曲写思念情人,想给他写信,但是思念的感情太浓了,买不到像天一样大的纸张来表达感情。这种极度夸张写出了思念情感的真实与浓烈。
徐再思【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一自多才间阔,
几时盼得成合,
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
待唤着怕人瞧科。
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
要识得声音是我。
此曲写一个女子偶然看到自己的情人,想要打招呼又怕别人瞧着,于是她巧妙地唱起两人约会时的《水调歌》,让情人听到的情景,很有意思。
3.诙谐幽默辛辣讽刺
与前代诗歌相比,元散曲少了些庄重、典雅、工致、妩俏而多了些幽默。这里所说的幽默是广义的幽默,包括讽刺、嘲弄、讥笑、诙谐、滑稽、怪诞等一切喜剧因素。这些在前代诗歌中少见的艺术内容和艺术表现方式,构成了元散曲独特的艺术风貌。而这种艺术个性又折射了那时代文人的个性特征。
如无名氏的【正言·醉太平】《讥贪小利者》
夺泥燕口,
削铁针头,
刮金佛面搜求。
鹌鹑嗉里寻豌豆,
鹭鸶腿上劈精肉,
蚊子腹内刳脂油。
这是一首以俗为雅,俗而有趣的上乘之作。这首小令将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的六种事物罗列在一起,造成一种奇妙的讽刺效果。正因作者是板起面孔、正经八百地将这些事物罗列在一起所以才具有了不攻自破的荒唐特点;但动词“夺”、“削”、“寻”、“劈”、“刳”的选择、运用和六种比喻排列的工整,以及口语的通俗得体,又显出作者造语的苦心经营。遭词造句是经过精心挑选、安排的,然而它给人的整体感却是平白浅近的。它更像一首民谣,讽刺效果仍然是很强烈的。
在元曲中这类作品不少,为人们所熟悉的还有无名氏【商调·梧叶儿】《嘲慌人》
东村里鸡生凤,
南庄上马变牛。
六月里裹皮裘,
瓦垄上宜栽树,
阳沟里好驾舟,
瓮来大肉馒头,
俺家茄子大如斗。
通过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有的事,辛辣讽刺了吹牛撤谎、信口雌黄的人
、4.巧用修辞夸张比喻
散曲当然要运用一些修辞来表达意思。
例如王和卿的【仙昌·醉中天】咏大蝴蝶
蝉破庄周梦,两翅架东风。
三百座名园一采个空。
难道风流种,
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的飞动,
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此曲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出色的夸张技巧,描绘了一只把“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的大蝴蝶。是讽刺那些玩弄女性的花花公子。
【双调·拨不断】大鱼
胜神整,夯风涛
脊梁上轻负着蓬莱岛。
万里夕阳锦背高,
翻身犹恨东洋小,太公怎钓?
此曲用烘托渲染,极力夸写大鱼的风采神韵。是写自身自负清高不受约束的人生态度。如果说这些曲子只是平常百姓来讽刺生活中的一些人,社会价值不大。
那么且看这一首元·无名氏【正宫·醉太平】讥奸佞专权
堂堂大元,
奸佞专权。
开河变钞祸根源,
惹红巾万千。
言法滥刑法重黎民怨,
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
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
哀哉可怜。
此曲是流行于元朝未年的一首散曲,作者不详。这支曲子从一个侧面揭露了元朝政治黑暗、吏治腐败的混乱情况,揭示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全曲通篇都在控诉社会现实,有如战斗檄文,格调质朴自然,语言辛辣明快。
再看两首惹祸的小令:曹德【双调·清江引】二首
长门柳丝千万结,
风起花如雪,
离别复离别,
攀折更攀折,
若无多旧时枝叶也。
长门柳丝千万缕
总是伤心树。
行人折嫩条,
燕子衔轻絮,
都不由风城春做主。
据《辍耕录》记载,元顺帝时,太师伯颜专权,剡王彻彻都、高昌王帖木儿不花,都无罪被杀。当时曹德在京都中,写【清江引】两首,揭露伯颜之罪行,大书揭于午门之上。伯颜怒命左右画影图形缉捕曹德。曹德逃跑到吴地,隐藏于僧舍。数年后,伯颜事败。他才又回到京城。这样两首小令,怎能引起权奸的愤怒呢?原来,曲中借长门柳的任人攀折,凤城春的无人作主,暗讽奸佞当道、皇帝无权的现实。这就是比喻的巨大作用。伯颜也是懂曲的人。
5.巧用典故少而精当
别具一格使事用典
散曲用典不同于诗词,不求幽深隐蔽,而是直呼人名事名,以取显明透辟,通俗易懂的效果。如:
“姜太公贱卖了磻溪岸,韩元帅博得个拜将坛。
"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
"五眼鸡岐山鸣风,两头蛇南阳卧龙,三脚猫渭水飞熊”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
便北海探吾来,道东篱醉了也"
"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
“把一个正直的韩退之拥住在蓝关,将一个忠节的苏子卿埋葬在北海,把一个廉洁的袁邵公饿倒在书斋。
等等,不一而足。
元·薛昂夫的【中吕·朝天子】全是用历史人物名字开头的。
沛公,大风,
也得文章用。
却教猛士叹良弓,
多了游云梦。
驾驭英雄,
能擒能纵,无人出彀中。
后宫,外宗,
险把炎刘并。
子牙,鬓华,
才上非熊卦。
争些老死向天涯,
只恁垂钩罢。
满腹天机,
天人齐发,
武王任不差。
用他,讨罚,
怒安天下。
典故本来是一种典雅而幽深的东西,没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学修养,不但难以运用而且不太容易听懂看懂。而散曲能够使高雅的典故变成浅近的东西,便于雅俗共赏,这正是曲语的特点。因此,李笠翁在《闲情偶青》中总结曲的用典时说:“其事不取幽深,其人不搜隐僻,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确属当行之谈。
6.语料丰富来源多广
关于语料来源,我们在第一讲中已经提过,这里简单提一下:
据散曲研究专家四川大学赵义山教授《散曲通论》中提到的元人散曲的语料来源有:
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隐语和谜语:歇后语:方言土语:讥诮语:謗语:口头语书生语:上述各种语料,除书生语外,其余几种很难在诗词作品中看到,但是在元曲中却经常看到。正因为元散曲中采用了大量的书本以外的语料,才使得元散曲在语言上有别于诗词,而成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7.多种巧体花样翻新
曲家喜欢在散曲用韵、造语、立意、架构诸方面逞才弄巧,立异标新,调侃讥讽,滑稽戏谑创造了许多巧妙体裁,大大丰富了元曲的独特语言,形成了独特的散曲语言风格。
盘古诗联学院散曲中级班第11讲作业
试做〔中吕·卖花声〕
一、要求:
1.题目格式为〔中吕·卖花声〕题目,题目自拟;
2.韵部自选;
3.韵依《中原音韵》。
二、谱式〔中吕·卖花声〕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厶△,仄平平、仄平平去△。
三、注意事项
〔中吕·卖花声〕小令兼用。又名升平乐。
四、曲例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五、曲谱符号注释:
平——平声;仄——上去声通用;×——声调通用,如词谱之“中”;去——必须为去声:厶——虽为仄,即上去声可通用,但宜用去声;△——押韵句;▲——可押可不押韵句;∧——句中须暗韵字位(“暗韵”指句中与句尾韵脚协韵的字);上△(平)——指韵脚字虽应押上声,也可押平声韵;平△(上)——指韵脚字虽应押平声,也可押上声韵。
六、作业要求:作业完成时间为两周,各位曲友自行校验后上交,精品作业会登入讲义。
2024.7

顾问:中华楹联学会主任倪进祥
诗经学会主任李瑞林
总编:日月(敬金忠)
讲师:胡愛民 崔艳蕊 刘翠玲
主编:蔡巧灵 柯美柘 李广恒
董德苑 毕见秋 赵偲含
主审:杨秀红 天问 蒋贵龙 凌赣文
袁谷成 张琳 俞子兰 钱秀英
刘巧英 李晓华 田卫 冰冰
野鹤 段志军 张丽辉 汪凤森
张旭祖 郑举纲 黄伟琰
徐家齐 刘梦龙
收稿: 徐成美 李文春
制作:李凤梅
诗歌艺术:陶冉 王立云
图片:网络
盘古诗联编辑部
202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