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代的悲哀
作者:韶年
自秦汉以来的2300多年间,几乎所有的地方官员都没有自己的房产。而十八大以来揪出的众多贪官中,像刘志军、谷俊山、赖小民,动辄几十套,甚至上百套房产的腐败分子,却比比皆是。他们开了历史的先河,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古代官员在任职期间的住房,全都是由国家提供,并且都圈定在各自的署衙。套用近代的新名词儿,叫机关大院,通称官舍。这中间还要分内衙或私宅。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高衙内”、“杨衙内”、“江衙内”就是那时对官员子弟的代称。
在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所有家具,用具,都是按官员入住者的身份提供。待官员调任或退休时,都要按清单归还给公家。
据《萍洲可谈》记述,1074年,王安石辞去江宁府(今南京)知府、自请退休时,夫人吴氏把官舍内的一张用习惯了的藤床带回了家里。没想到,第二天一大早,江宁府就派小吏前去王家追讨。对此,左右不敢言喻,只好悄悄地向老爷做了汇报。王安石知道夫人好洁成癖,自己则因邋遢与她每不相合。于是,便赤脚登上了那张藤床,偃卧良久。吴夫人一看,只好将藤床归还给了江宁府。
隋唐时期的京城长安,办公区与生活区有了更加明确的划分。凡百官衙署,大都建在皇城里边,官员们的住宅则分布在皇城外、郭城内的居民区内。唐玄宗时的贤相姚崇,或许是觉得市中心的房租太贵的缘故,一家老小都居住在偏远的地方,但为了上下班方便,又在皇城附近租下了一间客栈。但终因食宿失调,病倒在了客栈里。唐玄宗闻知情况之后,立马下令在专门接待周边少数民族,以及外交使节的“涉外宾馆”,为姚崇开了一间“套房”。以方便妻孥同住照顾。但姚崇觉得宾馆太豪华,太奢侈,所以,一直也没搬去住过。
宋朝设有“楼店务”,是主管国有房产和邸店的行政部门。负责国有房产的建造和修缮事宜。相当于今天的“机关事务管理局”或“房管局”。凡在京都任职的官员,不管职务高低、官位大小,皆是租屋而居。
大宋朝的第一位头名状元杨砺,虽然官居枢密副使,照样租住在“房管局的房子里。”他死后,真宗皇帝登门悼念,才发现这位“副国级”大员,居然借住在弯曲的小巷子里,就连皇帝的乘轿都抬不进去。
北宋末年的大贪官高俅,做了高官以后,手握军权,却没想着好好训练军队,而是开始给自己建造府邸。据《靖康要录》载:高俅“身总军政,而侵夺军营,以广私第,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既供私役,复借军伴。军人能出钱贴助军匠者,与免校阅。凡私家营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诸军。请给既不以时,而俅率敛又多,无以存活,往往别营他业。虽然禁军,亦皆僦力取苟衣食,全废校阅,憎不顾恤。夫出钱者既私令免数,无钱者又营生废教,所以前日缓急之际,人不知兵,无一可用。朝庭不免屈之夷狄,实俅恃宠营私所致。”
不久,高俅的府邸是造好了,但他手里的军队却成了花架子,啥玩意儿也搞不成了。当金国的军队打进来时,开封城内的几十万禁军,眨眼之间便溃不成军,土崩瓦解。
所以,房子是用来住的。倘若政府的大多数官员,都把房子和钱财当成追求的第一目标时,这个国家便没有了希望。
柳洪昌:笔名韶年,衡水市人,当代文学集萃平台签约作家,小说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