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泛审美文化诗学内容之一(讲座辑要)
01◐ 简述泛审美文化诗学
✦ 我最早酝酿“泛审美文化诗学”这个概念是在2013年3月21号“世界诗歌日”这一天。创意这个诗学概念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泛音;二是生态链。这里我想就“泛”这个汉字说两句,因为它是打开这个诗学概念不可或缺的一把万能钥匙。
关于泛的内涵,至少有以下12种解读:1.漂浮。2.漫溢,泛滥。 3.浮现、露出,透出。4.广泛;普遍,一般。5,浮而不实,空泛。6,弥漫,向外漫延。7,向上冒出。8,通“覂”,指倾覆,翻车,缺乏,疲乏。9,表示总、全,范畴,整个区域或整个范围。10,泛音。以波长最长的基音为标准,物体各部分产生的音就是泛音。乐器和自然界里所有的音都有泛音。11,多元、歧义。12,不确定、模糊,混沌。
✦ 近年来,“泛”这个字可谓无孔不入、方兴未艾,颇有些喧嚣的味道了,尤其是在文化艺术界更呈趋之若鹜之势。譬如泛CBD、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泛爱、泛区、泛音、泛宗教、泛服务、泛阅读、泛虚构、泛文艺、泛写作、泛民族、泛化心理学、泛行为、泛审美等,不一而足。从字源上剖析,“泛”有六大基本特征,分别是①无限扩大化;②次生变异性;③赓续性;④多元性;⑤关联性;⑥广泛性。
02◐ 泛审美的关键词
✦ 诗是诗人主体对灵魂幽谷和尘世万象艺术地观照。诗是高贵灵魂之间的呓语。诗对受众有一个最起码的精神海拔高度的要求。毋庸置疑,文学艺术的顶级享受理应是实现“圆神不滞”的圣人之境。孔子在《论语•雍也》中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圣贤的这句大实话可谓用心良苦。他明明白白地为我们揭示了三种不同境界的人,即“知之者”(了解的人)、“好之者”(爱好的人)、“乐之者”(以此作为人生最大乐趣的痴迷的人)。
我心仪的真正“当行”的诗人艺术家,其内心深处必须深谙五个字一一气、势、韵、味、创。如果还能圆融地把控好情、智、象、骨、美、格、神“七字诀”,那么就形成了一个相对比较完美的诗学理论体系。与此同时,在鱼龙混杂、沙泥俱下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假以时日,必然会收获满满。
遗憾的是,当下诗坛许多“诗人”从习诗开始“便错了路头”,落笔处尽是些不痛不痒的文字,既无经世致用神髓,又欠诗艺与格调。照此下去焉能有大出息!
✦ 影响中国当代诗歌文本优劣的若干关键性因素:
(1)诗人抱道而居、美刺时代的人格魅力与高峻孤绝的境界;
(2)卓尔不凡的艺术思维与个性;
(3)成熟、丰盈、多元且嬗变的艺术创作风格;
(4)情景交融、呼风唤雨、妙合无垠的内功;
(5)浑然天成的理趣与智性(新认知、新语境、新势能);
(6)知其妙却不知其所以妙的淳朴自然的性情流露;
(7)融物境、情境、意境、灵境于一炉,强调“味外之味”、“象外之象”、“韵外之致”的诗歌审美旨趣;
(8)环境砺淬诗人的一切;
(9)“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唯有博观多练,才是正道;
(10)学养、内伤、直觉、情趣、妙悟、神祗。
✦ 童年关于泛审美文化诗学概念的肤浅心得
确切地说,当代汉诗从来就不是也不可能是文化知识的简单翻版。但诗须臾也离不开泛审美文化知识的浸淫。作为诗人,务必要高度重视以下七条不是经验的经验(实际情况肯定远不止这七条)。梳理这几条主要还是为了便于交流。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泛观:几乎所有的文艺理论或多或少都是一种无形的捆绑。因此,任何文艺理论绝不能让人呼吸窒息。切记,文艺这个东西是活的尤物,过于死板就不好玩了。
✪ 童年个人泛审美文艺创作心得——
一,独特、鲜明、执着,带着骨刺乃至内伤的创作个性;
二,文字本身胎带的原生态野性与生殖性;
三,思想(形象)拥有的穿越时空的冲击力、形而上精神慰藉的渗透力、人文性张力;
四,内涵的歧义性、饱满性、多维性、开放性、空间想象拓展性;
五,全球化视野以及人性乃至神性关切;
六,细节的草根性、辐射性以及出乎意料的戏剧性;
七,包裹着综合学养、人生历练以及艺术创作心理特色的笔下工夫,内容有:元气浸淫力、文本探险力、语词塑形力、诗意架构力、语感表达力、音韵传导力、及物逮捕力、审美续航力等。
03◐ 诗性语感
✦ 现代诗的语感必须要力求彰显出多重内力:其一是浑圆之力。其力重瞬间的爆发力、平衡力,往往柔中带纲,绵里藏针。其二是内敛向心力。此力通常暗含机杼,语感上常以人文悖论式张力场作支撑。其三是力达骨梢的“钻探力”,发力窍门关键在于源自整体外向型“互挣"撕咬。但凡有书画和拳法功底的人,深谙此道。其四是那若有神助且“正中凡人痒处,或者疼处”的奇巧之力。其五是回归本真的无为超脱之力。实际上是神、人乃至永生三者合而为一的魔力,只不过是凡人的肉眼闻不出来罢了。这种不可思议的神妙之力,可遇却不可强求。比如唐代诗仙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中那句神来之笔——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此句的诗感可谓涵虚、自然、朴拙,力避雕琢,颇具个性与性灵甚至禅趣神性况味。
简单地概括就是“五力之法"——
一是柔刚浑圆之力;
二是悖论内敛之力;
三是骨梢钻探之力;
四是神助奇巧之力;
五是无为超拔之力。
诗的语感优劣高下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审美主体的深层心理状态;二是审美主体的艺术感悟力;三是审美主体先天的艺术禀赋、人文气质、美学经验与整体学养;四是审美主体独特的融直觉、混沌、口语、暗示、张力、具体、悖论于一体且不可言传的语感经验。
✦ 何为好诗?
多年来,在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业已知名的诗人讲“诗无定法”、“诗无达诂”、“诗是不能言说的”等等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的“当行”话。我并不是反对这些内行话,我只是觉得,作为长期研究现代诗艺术创作实践和诗学理论的所谓“圈内人”,千万不能动辄总是喜欢拿这些“行话”当作回答现代诗艺术创作具体细节乃至源头性、本体性问题的托词。比如,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好诗都有哪些特征?针对这么一个涉及到诗的实质性且具体的问题,作为比较专业的诗评家或知名诗人,你总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吧!今天童年想就这一问题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批评。其实,就这一棘手诗学话题,我在《童年学诗札记》中已经做了不下50次回答。但愿这次回答不是画蛇添足。
我所理解的好诗,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十个特点:
(1)敦厚包容的文化积淀;
(2)孤绝复杂的个性魅力;
(3)自由开放的探求精神;
(4)广阔多元的审美视阈;
(5)超凡脱俗的博大情怀;
(6)直抵灵魂的意象空间;
(7)立美并举的知觉内核;
(8)浑然天成的灵动气韵;
(9)松紧有致的内在张力;
(10)精粹纯净的诗性语感。
04◐ 物境,情境,意境,灵境(“四境”)
✦ 表象→意象→情境
● 表象:表象是人的记忆里存储下的感性映象,它的本源是客观外物。人的各种感官(比如,人体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此外,还有心感、时觉、空间感、终极意志等感官。),它们把客体外物的形状、色彩.体块、线条、音响、气味等内容反映于大脑,留存于记忆中,这就形成表象。
● 意象:意象是感情 表象(美学家鲍姆加滕语)。由于人的认知活动的深华,尤其是理性介入作用,表象上升为概念,有的则上升为意象。表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情绪流范围,原表象就再也不是原先纯粹的自然物象,它被赋予了某些意义,变为浸润着诗人主体情感的意象,其本身拥有了审美价值。
● 物境,指涉感觉之境,它表现的是人的感觉。
● 情境,指情感之境,其表现的是人的情绪流波。
● 意境,指的是人的主观意念。
● 灵境,指涉具有超能、全新、灵悟乃至神祇之境。
● 物境→情境→意境→灵境,这四者折射出人与大千世界关系链的四个阶段,也称为四个层面。意境包容物境和情境。意境是诗人(艺术家)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融合。明代学者、诗人和文艺批评家、诗论家胡应麟云:“作诗之料不过情景二端。”
四境中,“情”乃诗的根本特征,灵境可遇不可强求。
05◐ 解读五首诗
01✦ 《火之灵》
▢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 (美国)
我老了
你们在火边取暖吗
而我坐在火焰中间
牙齿打战
我上哪儿去寻找舒适呢
● 诗人简介:
威廉·卡洛斯·威廉斯(1883年一1963年),美国近代诗人、小说家,出身于商人家庭。坚持使用口语创作作品,诗风清新明快,代表诗集有《地狱里的科拉琴》、《酸葡萄》,威廉·卡洛斯·威廉斯曾获得博林根奖、普利策奖。
▣ 童年点评:
但凡好诗都是诗人孤绝的生命体验,不只呈现及物的深邃内蕴与卓异的潜意识,更高妙的是让受众吮吸到灵境。诗一旦熏染了神祇之光,诗味瞬间凸显。
02✦ 《诗意》
▢ 保罗•克利(德国诗人、画家)
浪在海水上
一只船在波浪上
船的甲板上,有个女人
女人的旁边有个男人
❂ 诗人简介:
保罗·克利(1879年12月18日-1940年6月29日),出生于瑞士,毕业于慕尼黑美术学院,“四青骑士”之一。
保罗·克利自幼爱好文艺,中学时就写过小说作过诗,还是业余小提琴手。20世纪初保罗·克利广游意大利考察文艺复兴艺术,因此他对古典艺术了解甚深。他在对色彩、形式和空间方面创立了独特的表达方式,绘画语言以抽象点、线、面为主体,用灵动的线条和明亮的色彩突显出音乐的流动感。保罗·克利代表作为《新天使》《死亡与火焰》《入牖的圣灵》等。1940年6月29日,保罗·克利因心脏病发作,在洛迦诺逝世。
▣ 童年点评:
化美为媚为动为象为悟是艺术创作者不可或缺的看家本领,其难就难在这一切都要在放松的心境下完成。先验、经验、学养、艺观及创作心境制约艺术作品的优劣。
03 ✦ 听雨
□ 苗雨泽 (辽宁)
撑起一方无雨的时空
伞柄灿烂手上
雨在上边,我在下边
从里向外不停地行走
目光在伞之外移动
让一个个湿透的感觉去飘泊
望着滴滴悬挂的珠玑
我也垂帘一回历史
谛听一种无家可归的声音
缺钙的脚步由悲剧相伴
老墙在多雨的夏季崩塌
敢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人
远远宽过飞鸟的翅膀
撑起一方时空,无雨
我却在雨上行进
❂ 诗人简介:
苗雨泽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45年,籍贯为辽宁新民。他是中共党员,于1983年毕业于北京解放军政治学院。苗雨泽的军事生涯始于1963年入伍,期间他历任战士、干事,团宣传股股长、政治处主任、团政委,师政委,以及黑龙江省军区鸡西军分区政委。他的文学创作始于1985年,200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苗雨泽的作品包括诗集《雪色界碑》、《界碑上的阳光》、《阳光正休闲》,以及组诗和诗歌等多部作品。他的作品曾获得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征文三等奖、星星诗刊社“中国星星跨世纪诗歌慧眼奖”、《人民日报》江铃杯“我们的时代”征文三等奖、《解放军报》长征杯“军营之歌”征文二等奖、沈阳军区建党70周年征文二等奖等荣誉。
▣ 童年点评:
清代文学家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诗在骨不在格也。”诗是这个尘世最值得记忆的精神奇葩,是基于美学向度上的人类自由精神的涅槃。优秀的诗人往往通过超然独骛众莫能及的艺术直觉、独有的生命体验、卓异的人格魅力与这个精奥浩渺的大千世界亲吻、爱恋。
泛审美文化诗学情、智、象、骨、美、格、神“七字诀”中,最具支撑力的首推“骨”。艺术家搞创作有四条核心原则——立骨、立美、立格、立神。
敢在自己轨道上运行的人
远远宽过飞鸟的翅膀
此句力拔千钧,文约意丰。我们仿佛看见一位巨人正在暴风雨的大海上空激情狂舞。
惟有灵魂打开的人方能谈诗论艺。我想。
04 ✦ 甜蜜的复仇
▢ 夏 宇 (台湾)
把你的影子加点盐
腌起来
风干
老的时候
下酒
❂ 诗人简介:
夏宇,本名黄庆绮,笔名李格弟、童大龙。1956年生,毕业于台湾艺专影剧科。十九岁开始写诗,是一位发迹甚早的中国女诗人。代表作品:《备忘录》、《Salsa》、《腹语术》等。她最具代表性的短诗《甜蜜的复仇》,曾让许多读诗的与不读诗的人都沉浸在一场腌渍的快乐里。
▣ 童年点评:
诗贵卓尔不群的感悟。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说得好:“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爱有多深,恨就有多深。这个众人皆知的道理却被诗人解析到了骨血里。诗题“甜蜜的复仇”乃全诗最靓的诗眼,更是整首诗的引爆点,不然,那个再熟悉不过的业已被流逝的岁月“风干”了的〝影子”,“老的时候”,该如何“下酒“?!
顺便再啰嗦一句:硬抒情比浅抒情更要命。
05 ✦ 相 思
▢ 冰 心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 诗人简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中国民主促进会成员,毕业于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中国近现代诗人、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 童年点评:
诗讲究用墨在心,以意遣词。诗人包括受众个体都应培塑独到的艺术感受力与泛审美鉴赏力。这首《相思》,充分地展现出了冰心超凡脱俗的艺术知觉和心理定势。我们细品后不难发觉,诗人诗性语感的靶向性、细腻性、敏感性、内敛性、灵动性、精炼性。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社会、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