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感悟】择日(41)
受聘讲师的时候,有一次被采访。与广播电视台的记者大概谈了约三个小时,我对来访的记者的智力、品味、学识和思维方式作了很高的评价。
我的面前摆了助理准备的一些素材,大概是怕我会忘记点什么,最上面放了一张列表。
我没有用上桌上的材料,年轻时我的记忆力非常好,而且对于专业知识方面,满足于一次普通的采访是没有问题的。即使涉及到一些洐生问题,我也能应对。是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派生功能,是不会独立存在的。
助理友好地提示我先看一遍,我微笑着示意明白其用意。这样回答问题可能更有底气。也能在来访过程中,将学到的知识展示其生命力和实践中的运用证悟告诉大家。
是啊,我们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脱离了实际存在,那只剩下研究理论的价值了。一门学科最重要的是分清主观与客观。我们先入为主的印象是从观察中来的,我们就会觉得这种印象有存在的道理。但随着更深入的观察,会发现一些存在于我们当初视觉之外的东西,这时我们会感到最初的印象是不是一种事物表面的虚幻?
既然一切的感知与观察都必须通过实践来矫正,那么对时代演变中的问题,我们还想通过理论来解决,这究竟能有多少效果呢?
由此,必须要有一条重要法则,这条法刚要能贯穿于整个社会,能构成自然人人生价值体现的基础。它不仅仅只适用于一小部分人,而是应该适用于大多数人的生存需求。于是,这条法则应该是特别显著的存在,不能总是老调重弹,更不能朝令夕改。而是应该定一个基调,以其贯穿始终。即使有一天不再适用了,也要通过恰当的程序修正。
多数人会自觉受制于普通法则,一切事物都是有相互联系的,所以,法则,是不能滥用的,要谨防它的副作用。更不能随意更改,去套用其它的事物现象。一个社会制定某个法则,都是从基本大法中推导出来的,反过来,再把许多个别现象归结到大法则上去,从而修订出更精细的东西,由此产生出可针对当下社会问题的制约,并使社会获得良性循环的发展环境,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又谈到背离法则的一些人。我说:“这并不奇怪,这样的人坚持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下去,因为他们靠它生存,如果必须改弦易辙,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这会让他们很不舒服,因为触及到他们的利益了”。
这些人既不证明真理,也绝无意于改正,只想以自己的方式证明其存在的合理性,于是千方百计隐瞒和扼杀所有能揭示真理的指向。
我到现在还记得,当初的采访变成了漫无边际的闲聊,或许记者本身更喜欢这种谈话的方式,这能促使我们在年轻的时段更好地摸索前行。
至于采访任务她怎么完成的我不知道,事隔几日,有人在电视屏幕上看到了我端庄的影像并配有精美的解说词。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有个团政委很激动地打我电话说:“大姐,我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你了…”。我哈哈一笑,个中情景,只有当事者明了。正如“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晨曦,2024年7月于贵阳

作者简介:苏娴,笔名晨曦,毕业于法律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共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由中国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系列丛书《风》《花》《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