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以“和”为最高价值,“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天和日月明,地和万物生;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太平。”与天地和,与他人和,与家人和,与万物和,都是生命的和谐。
今天我分享的是《和育篇》里的“与自己和”。
与自己和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更是一种修养,一种修身立世的方法。工作和生活中的种种阻碍看似来自他人和外界,其实都是自己内心的反射。不能与自己和,表现为陷入矛盾和纠结中,内心充满各种抱怨、嗔恨、不如意,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满足自己的意愿。可事实证明,这样根本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恰恰是自己要调整心态,改变认知,换个角度看问题。同样的话,同样的事,变换一种方式去看待,去处理,就会达到内在的平和,心理的平衡,获得良好的效果。
与自己和,要善于化解内心世界的矛盾冲突,“自尊而不自大,自爱而不自私;自强而不逞强,自立而不孤立”,就是“放下但别放弃;想开但别离开;看淡但别冷淡;宽容但别纵容”,从而保持内在的秩序和平衡。
与自己和,就要做情绪的主人,学会自我修炼。新时代的大先生,要有大道德、大理想、大胸襟、大思想、大学问、大智慧等。 然而,要成为真正的先生之大者,需要经年累月,潜修苦练。其中修炼好脾气就是基本功之一。教书育人体现在平凡琐碎的点点滴滴中,日积月累,久久为功。大先生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磨炼心性,没有一颗平常心还真不行。我们须时时记得孟先生的叮咛:再烦也别忘了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忙也要注意休息;再累也要珍惜自己。
与自己和,需要保持豁达的心态。正像“一点歌”中所说的:严格一点看自己,大度一点看别人;悲观一点看成功,乐观一点看失败;理智一点看问题,潇洒一点看人生。
与自己和,就要懂得欣赏自己而不是苛求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很努力,但永远不可能人人第一,只要你竭尽全力,想尽办法,用尽资源,就问心无愧。
今天的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先生们也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学会与自己和,才能与他人和,与世界和,从而达到生命的和谐。
让我们记住孟先生的“六然歌”:遵循自然,遇事泰然。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爱心依然,心情怡然。
作者:李尚梅(实达中学大先生)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