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令十字街84号
陈玉珍
如果说,因为一本书,而火了一条街,查令十字街84号,算是其中的一个。
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就在这条街上。它看上去十分普通,却每年都会有世界各地的书迷前来朝圣,被亲切地誉为“爱书人的圣地”。那本因它而出名的书-----《查令十字街84号》,则被称为 “爱书人的圣经”。
很小很小的一本册子。
比起那些动辄几百页甚至上千个页面的大部头,它真的只能算是小小的“一只”---全书155页,正文部分127页,单是注释就占了25页之多。-----可你不要小看这些注释,尽管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多余,但对于那些真正爱好读书的人来说,书中提到的每一个人名或者书名,都如雷贯耳。行至今天,仍然在文坛上熠熠光辉。
未能一日寡过,恨不十年读书。书的作者兼故事的主人公海莲·汉芙就是其中的一个,一个纯正的爱书人。自从十七岁那年她“一头栽进书堆里”,自此便“不可自拔”。常常“左阅弥尔顿,右读沃尔顿”,生活模式刻板又单一。不大的一间斗室,满满都是书的身影。
一次偶然的机会,海莲在广告中发现了一家经营古旧书籍的书店,也就是后来令无数读书人心驰神往的“圣地”----英国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尽管隔着汪洋,她仍铆足了勇气,写信给这家书店索购自己想要的旧书。
没想到的是,书店经理弗兰克很快回信,并且寄来了她订购的书籍。自此,一条无形的购书专线穿越大西洋,把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紧紧连在了一起。且一连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年的时间里,大西洋也不过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头连着海伦,一头连着查令十字街84号,那个令她魂牵梦绕,穷尽一生之力都想用脚去丈量的地方。
熟悉海莲的人都知道,在读书这件事上,她是个极为“挑剔”的人,有时候简直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她在给弗兰克的信中毫不客气地说,不专业的书不能读,收录不齐全的不能读,翻译不到位的更不能读,她看书买书的守则之一,便是“绝不买一本读过的书,那不是跟买衣服没试穿过一样冒失吗?”
但就是这样一个较真得近乎偏执的人,却偏偏喜欢读那些普通人看不上的旧书----且最好是“扉页上有题签,页边上写满注记的书”。在她看来,读这样一本处处留痕的书,就如同与别人展开一场阅读竞赛,她“爱极了那种与心有灵犀的前人冥冥共读,时而戚戚与胸、时而被耳提面命的感觉”。
不动笔墨不读书,说的就是海莲这种境界。
在海莲的眼里,好书是一生的挚爱,是长长久久的托付与依靠,可以一见钟情,可以死生契阔,“朝夕相处、至死方休”,直到老得再也看不清眼前的字体,依然可以凭借着记忆,咀嚼那些杳远的理解与同情。
为这样一个人寻找心仪的书籍,对弗兰克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事。一字一句地撰写回信,然后把手写的信件装入信封,贴上邮票,等待旷日费时的投递,在大洋的彼岸传出回响,这样的事,弗兰克一做就是二十年。二十年的时光,几十封来往的信件,把一个完整的故事演绎给我们看。其中蕴含的温情和幽默,令每一个爱书人心内戚戚而又常怀希冀。
为了感谢海莲多次在困难时期,为店员们寄送短缺的物品,弗兰克多次力邀海莲赴英国旅行,海莲自己也跃跃欲试,期待能与大洋彼岸的人真正地见上一面。可遗憾的是,因为种种原因,直到弗兰克去世,海莲都未能成行。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当慢腾腾的时间列车抵达查令街84号,来自纽约的女作家从车上走下来,“踩上布着灰尘的人行道”,她挚爱的书店和与她通信的人,却再也无法从破碎的时光链条中浮现。牵挂了二十年的那个人,早已了断尘缘,撒手人寰。自此,余生只剩下遗憾。
“你们若恰好经过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她良多......”
读到这,无端地想起木心先生的《从前慢》,想起海来阿木的那句“不如见一面”。有些人,有些事,错过就是一生。徒劳满怀的感伤和频频回首的旧人。那么,不如就让我们趁着现在,好好爱自己,珍惜自己身边爱着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读自己想读的书,努力“踮起脚尖”,把我们最灵敏、最清醒的时刻,献予阅读。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少一些“海莲式”的遗憾,这一生,也才不算虚度。

作者:陈玉珍,笔名蓝茵,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诗文发表于《时代文学》《语言文字报》《中国教师报》《山东省工人报》《山东省教育报》等全国、省市各大报刊杂志,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获奖作品入选《网事如歌》《百名作家写崮乡》《百名作家写黄河》《泉水情》《青少年学雷锋》等书籍。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