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间烟火 赶盛福大集专栏10
我在盛福赶大集
陈玉珍
如果赶集也算是一种基因的话,我想,它一定在人们的基因库中顽强存在着。
算起来,不多不少,大抵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翻开《易经·系辞》,里面的字迹至今清晰如昨:“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此番种种,谓之曰集市。
再读《五杂俎》,你会发现,不同地域集市的名称竟然也有所不同。岭南之市,谓之曰“虚”,至西蜀之地,谓之“亥”,直至山东,才谓之曰集。“每集则百货俱陈,四远竞凑......谓之赶集”。一贯喜欢热闹的山东人,自然也有能力把集市赶出一番味道来。且几千年兴盛不衰。三日一小集,五日一大集。对很多地方的村镇来说,那是餐桌上的菜肴,必不可少。
早年间,在那个物资尚不丰富的年代,我的老家章丘,每年还会举办一到两次大型物资交流会,人们谓之曰赶会。每逢赶会之日,集市上人山人海,卖水产的、玩杂耍的、唱五音戏、梆子戏的……那些平日里你很难在村集或者镇集上看到的稀罕事物,此刻全都齐呼拉的赶来了。四面八方的村民携筐挎篮地赶来了,人家的媳妇拖儿带女地赶来了,未婚的大姑娘小伙子也乘此机会约起来。赶集的味道热乎又黏腻,偏偏谁都觉得十分趁意。酒香、棒子香以及各类说不清道不明的香味,在空中,在风中,绵延、发酵、凝滞,近似乎有了实质的形状了,你抓不住,摸不着,却停留在心窝窝里,久久不散。
小时候的我,可没少跟在母亲的身后,屁颠屁颠地去赶集。什么黄家的烤肉,口镇的下水,太贵的东西都不敢太惦记,因为惦记也没用。心心念念的还是那酥皮的火烧和甜腻腻的小糖人……每回都吃不够。方寸之间,有太多的诱惑吸引着一个孩子初生的味蕾。每个集市都值得人们千呼万唤,每个集市也都有一个巨大的口袋,魔术一般往外倾倒着世间好物。那种眼花缭乱的感觉,现在想来,仍然觉得十分餍足。
及至进了城,赶集的次数因为时间和场地的缘故,不像小时候那样频繁,对赶集的热情却一样没少。这不,听朋友一说要去盛福赶集采风,我便欣然应允,早早出门,接上小潭和陶老师,从西城出发,沿着经十路一路向东,直奔盛福大集而去。
很快,车子到达花园东路与崇华路交叉口。远远望去,路边高高架起的门墙上,盛福大集几个大字格外扎眼。听那里的负责人说,盛福大集的旧址就在南面马路对过。自打开市算起,也有六七年之久了。后来因为场地受限,和一些其它的原因,就搬到了现在的位置。
新来的总经理姓李,是个有想法有魄力的年轻人,不但拓宽了大集的地界,还改变了集市的运营模式和时间。逢农历三、五、八、十开集,营业时间从早晨4:00一直延续到晚上20:00,与此同时,盛福不夜城夜市每晚正常营业。全天候的运营模式,不仅能满足不同人群的物质需求,还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呢。
还真是一片福地!我不禁感叹道。住在附近的居民,可有福了。不像我和我们今天来的这群文友,千里迢迢翻越一座城来赶集。关键是还这么起劲……指定又是骨子里的基因在作祟……我不仅暗自腹诽。
走进集市,满目皆是各色不同的商品,摊位一个连着一个摊位,令人目不暇接。瓜果蔬菜、鸡鸭鱼肉、副食面点、日用百货,生活中那些必不可少的小可爱们,在这里几乎都能找到它们的影子。最扎眼的自然是豆角、番瓜、西红柿......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瓜果蔬菜,性子最急,即便是遇上进城这等大事,也丝毫不懂得遮掩自己的本性。不等土地的气息完全消失,更等不及梳洗打扮,赫赫然登场亮相,那淳朴又憨厚的模样,虽说远不及超市里的娇俏又整洁,却总能惹得人们无限怜爱;蜜糖花生、油栗子、猫耳朵……甜蜜蜜的小伙伴们,一个个呼朋唤友,盛装而来,恨嫁的心思几乎全部彰显在了光鲜亮丽的脸庞上。另一侧的锅碗瓢盆却有些卓然不群。它们自持有几分身价,总喜欢给自己找一个看上去还算起眼的货架,悠哉悠哉躺在上面待价而沽。看样子,与地上堆着的瓜果蔬菜着实有些不同。彼此之间礼貌又疏离,像极了楼宇间的邻居。
鸡和鸭们在集市的犄角处临时安了家。旁边推车上各类宰杀的工具早已就位,只等着点菜的客人上门问价。与它们同等命运的还有另外一些活物,譬如蝎子,它们往往在市场的某一处过道中隐匿,一个小小的铁制或者铝制的脸盆就能充当起困兽之所,任凭它们举着自己的大尾巴耀武扬威,爬上爬下,丝毫不知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和上了案桌的鸡鸭其实没什么两样。
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曾经跟着哥哥姐姐上山抓蝎子的情景,便忍不住走上前询问,“大爷,您这卖的多钱一只那?”
“1.5一只,买多了算您便宜点!”卖蝎子的是位60多岁的老人家,头发和胡须已然飘起雪花,精神却十分矍铄。
“大爷,这是我刚去市场部换来的零钱,您收着!”正说着,一位戴着眼镜的中年男人突然挤进人堆,手里还攥着一把现金。
“好咧!”大爷笑着,一手接过现金,一只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掏出一个矿泉水瓶,递给中年男人,“这是您数好的80只蝎子,还多给您放了三只!”
“那可谢谢您了哈!”买蝎子的中年人眉宇间难掩兴奋,连声道谢。
“俺得谢谢您呐!”老人笑呵呵地说着,“这卖蝎子,老汉我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哪知道还得带啥二维码?这不,还得劳烦老弟去市场部跑一趟!”
“哈哈,这么说起来,咱们呐,都得谢谢盛福的市场部呢!这里的便民服务,就是地道!”
“就是,就是!”旁边卖日用品的摊主接过话茬,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原来,盛福大集自从搬迁到新址,不但增添了许多摊位,单是便民服务的举措,就增加了不少。
“瞧见这些红片片没?”性格爽朗的大姐,指了指自己摊位上的一小沓卡片告诉我们,这是鸡蛋卡,是市场部专门为入驻的摊主印制的,凡是在市场上消费的人,都有机会获得一张鸡蛋卡,多买多得,且不设上限。这个举措一经推出,可乐坏了那些退了休的大爷大妈们,没事就来这里溜溜,买菜之余还能顺带手挣几个鸡蛋回去,别提多划算了。一天下来,单是市场部发放的鸡蛋就有几百斤左右。这样的好事,真是打着灯笼都难找。
“我们这些摊主,哪个没受到过市场部的帮助?有困难,找市场部!这句话可不是虚的!是实打实的服务!不说别的,像是大爷您这样65岁以上的老人,连摊位费都不收的,您说是吧?大爷!”
“是啊!是啊!”大爷笑着连连点头,“都是好人呐!好人呐!”笑着笑着,脸上的褶子就加深了一些,几滴汗珠顺势汩汩而下,泛出和太阳一般的光芒。
“可别光夸哈!大妹子,要是秤坨不稳当,那也一样罚你不留情!”另一侧,卖酸梅汤的摊主见我们聊得热闹,也插了进来,扭头小声说道,“这不,昨个下午,我前边的那家,缺斤少两,让人给找回来了!市场部的人呐,好不愿意呢!听说……是被罚款了呢!”
“那种事……哪能干嘛!咱这里讲究公平买卖,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姐笑呵呵地接过话茬,麻利地给顾客递上包好的物品,“您拿好!好用再来!”
“大姐,您干这有年头了吧?”我瞅瞅她面前的摊位,上面摆放着各色小物件,还真是琳琅满目。什么针头线脑,种花用的小铲子啦,剥蒜器啦,等等,一应俱全。其中有一件黑乎乎的小东西吸引了我的目光,它看上去有些像是石块,拿在手里却十分轻盈,没有什么分量。我左看右看,没看出什么门道,忍不住好奇地问道,“大姐,这是干啥用的?”
“火山石!磨刀用的!”
我恍然大悟。再仔细看去,像这样新奇的小物件,还真有不少。同行的赵教授是位网络大V,但凡出行必有团队随行拍摄。这次来,自然也不例外。他拿起一个金属做的小圆筒,猜它的用途,却只猜对了一半。索性坐上一边的长条凳,嚯嚯嚯,像模像样地磨起刀来。
“磨剪子来,戗菜刀…….”我们跟着他一起吆喝,笑声传出去很远很远,一个个比中奖都开心。
“大姐,您这一天能挣不老少吧?”趁着教授专心研究磨刀石的功夫,我决心探访一点实质的东西。
“额……钱嘛,不多,还成吧…..俺干这一行10来年了,起开始在对面老盛福庄大集干,后来集市搬迁,俺也跟着搬,不离不弃嘛!”大姐说着,脸上竟泛起了红云。
“哈哈!美丽姐,你还知道害羞呐!您别听她的,谦虚着呢!”跟前卖肉的摊主扭头跟我说,“在这干的呀,一天嘛,少说也得这个数!”说着,他朝我们得意地竖起了两根手指,“一两千,没问题!”
“嗬-------好你个蔡老三…….就你实诚!”大姐嗔怪地睨了对方一眼,“看我不让你媳妇削你!”
卖肉的摊主哈哈一笑,接着拉开嗓门吆喝起来,”卖肉来!卖肉来!香喷喷的农家猪肉,再晚没有喽!”
可不,你打眼看去,肉摊上余下的肉块早已屈指可数。早上运来的五六头猪都卖得差不多了,只等着中午回家吃饭。等到下午,又一车鲜猪上市,男人铿锵有力的吆喝声又会在这市场上响起。直到傍晚时分,又一波下班族潮水一样涌进来。
聊够了热闹,我们不忍心打搅摊主们的生意,便随着人流继续往前走。时近中午,日头越发浓烈,各色腔调的吆喝声,押着各色不同的韵脚,在集市上空交汇、撞击,迸射出金属一样的质地。我们一行20多人很快被人流冲散,索性三五成群,各自以小团队的形式继续游逛。一旦遇到心爱之物,便倾身上前探询一番。很快,手里的方便兜越提溜越多,东西越来越沉,不知不觉,每个人都收获满满。我和小潭一路跟着陶老师这位老江湖,也淘到了不少好东西。西红柿、豆角、黄金桃,还有一大兜鲜亮的虾皮。
“你瞧见这豆角没?一看就是自家地头上中的,别看它模样不济,长短不一,看上去不如超市里的齐整,吃起来绝对好吃!”
“还有这虾皮,你得挑这种干爽的,别太咸的,这个新鲜!”
……
诸如此类。我们一路跟着买,也一路跟着长见识。恍惚间,又回到了幼年时代跟着父辈去赶集的年代。
那时候的集市,人是真多呀!摩肩接踵的,一个不小心,就有丢了孩子的妇女,在集市上边哭边喊,“栓子,我的栓子,你跑哪去了?回娘一声啊!”幸运的是,过了不久,就会有相熟或者不相熟的相邻,手里牵着一个哭得乌里哇啦、鼻涕横流的孩子,送将回来,临了,还不忘嘱咐双眼红肿的母子俩,“看好了哈!再丢了可往哪找去?”
也有那抱着鸡鸭去卖的,一不小心,鸡鸭就挣断了绑绳,扎煞着翅膀在人群里乱飞乱撞。于是,一大群人又开始帮着捉鸡的捉鸡,逮鸭子的逮鸭子,甭提有多热闹了……
但凡有这样的事发生,一准会惹得周围的人乐不可支。乡民们一周的谈资已备齐,我也有了回家后跟小伙伴们爆料的资本。直到下一集上市,又会有生猛、鲜活的段子或者事例上演,一出又一出,扮靓人们的生活…….
时代在不停地流转,很多逝去的记忆无法重现。二八自行车、收音机、大哥大…….不同的时代总会有不同的浪花涌现,也总有开败的浪花被新的浪花覆盖。赶集作为一种习俗和生活方式,却有幸穿越钢筋水泥的喧嚣,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并且在新的时代里绽放出璀璨的光芒。如果说,集市是一个巨大的碗,里面除了安放四季菜蔬,也一定准备了满满的人间烟火和暖暖的幸福。谓之曰,盛福。

作者:陈玉珍,笔名蓝茵,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学校语文教师,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会员,山东省写作学会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诗文发表于《时代文学》《语言文字报》《中国教师报》《山东省工人报》《山东省教育报》等全国、省市各大报刊杂志,并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征文比赛中获得一二等奖,获奖作品入选《网事如歌》《百名作家写崮乡》《百名作家写黄河》《泉水情》《青少年学雷锋》等书籍。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