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桑恒昌
李宽云

(2024年7月17日晚,桑恒昌先生在周三读书会上 刘长勇 摄)
品读现代著名诗人桑恒昌先生的“怀亲诗”,有让人“眼前一亮,过目不忘”的感觉。之所以有此效果,就在于桑先生的诗以坎坷的经历为素材,抒发的是刻骨铭心的人生感悟,正如他在诗中所述:
父亲和母亲
用心上的肉捏成了我
我又用心上的肉
捏了一大堆诗句
同为诗人孙静轩先生感叹道:“他是以骨做笔,以血做墨。”
痛彻心扉的经历
桑恒昌1941年12月出生于武城县鲁权屯镇桑庄村。当时的中国满目疮痍,虽说“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毕竟经历了战乱和灾荒。新中国成立给他带来了幸福生活,但他却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不幸:少年丧母。这成了他一生不忍回忆但又挥之不去的最大哀痛。所以,在桑先生的“怀亲诗”中,怀念母亲占了很大比重,也最撼人心魄。
比如《心葬》选句:
母亲谢世的那一夜
是我一生中最短的一夜
将母亲土葬
土太龌龊
将母亲火葬
火太无情
将母亲水葬
水太漂泊
只有将母亲心葬了
肋骨是墓地坚固的栅栏
桑恒昌先生高中毕业后,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武汉空军雷达学院深造,后又如愿到拉萨空军部队服役。然而在一片坦途中,命运又和他开了个严酷的玩笑:恶劣的自然环境使他身染重病,几度濒临死亡,最后不得不离开热爱的军营,转业到济南一家企业,几经调养,终于转危为安。
经历了死亡的考验,桑先生的“怀亲诗”角度更广泛了,主题愈加深刻,比如这首《家园》片段:
啊,家园
无论多大
也要走出去
无论多远
也要走回来
人不出去心出去
身不归来魂归来的家园哪
我这一辈子
很少在你的上面
总会有一天
我将永远在你的下面,在故乡的怀里
化作一捧净土
这两段痛彻心扉的经历,对桑先生来说是不幸的,但却被他转化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写作素材。
行云流水的才思
看了以上几个例子,有些对桑恒昌先生不太熟悉的人,会认为他是一个内向冷峻、言少迟缓的人。其实正好相反,他是一个热情随和的人,且不乏机智。1986年,《黄河诗报》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创刊一周年庆祝活动,武城酒厂张子文书记携古贝春酒到场祝贺。担任“诗报”社长兼主编的桑恒昌趁机耍了个噱头:“诸位,古贝春酒确实好,但是喝了容易得癌症。”话一出口,会场上个个瞠目结舌,张子文更是大惊失色。这时桑恒昌话锋一转:“得什么癌?得长寿癌!活起来没个头儿,想死都死不了!”包袱一抖开,笑声、掌声顿时像开了锅。
或许是常人少有的经历,让桑恒昌先生对社会和人生有了透彻的感悟,再加上多年的文学修养,达到了说话像吟诗、写诗像说话的地步,颇有“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味道。桑先生成名后,经常有人问他作诗有什么诀窍,梦想一举成名。对这些人,桑先生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作不作诗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一个‘诗做的人’。”窃以为,这是陆游教子格言“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俗语版,具有亲和性的说服作用。2012年,古贝春公司在工业园区设立了“桑恒昌诗苑”,他写的简历是这样的:
我的肩上长出一杆枪
我的手上长出一支笔
我醒着枪便醒着
笔失眠我便无眠
我的生命
在变成子弹的过程中
变成诗句
2014年5月6日下午,山东广播电视台“山东人”栏目在“桑恒昌诗苑”为他录制专题节目,他与广大观众一起畅谈互动,侃侃而谈,他说:“离诗最近的液体是英雄的血、思乡的泪和故乡的酒,离我灵魂最近的液体是大运河的水和古贝春的酒。”话语似行云流水,却让人感到字字珠玑且情真意切。
桑恒昌先生步入晚年后,多年的知识积累和精雕细琢使他的才思更加敏捷,生活中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都能成为他的创作素材,比如这首《关于牙的对话》:
外公,我的牙
怎么掉啦?
噢!你的牙太嫩了
怕它嚼不烂生活
哪外公
你的牙
怎么也掉啦?
哦!我的牙太老了
再也啃不动命运
情趣盎然而又耐人回味;再有一种就是幽默中的灵感。有一次他回家乡参加文化活动,入住的酒店正在试运行,客房里的蚊子把他的手臂叮了几个疙瘩;吃饭时,洁净的饭桌上又意外地飞来一只苍蝇。宾馆经理很恼火,正要训斥服务员,这时候,桑先生随口说道:“宾馆里的蚊子,餐桌上的苍蝇,凡是会飞的都是我空军的战友。”同餐的人忍不住放声大笑,尴尬的气氛顿时变得轻松起来。
无声的影响力
评价一个诗人的价值,当今有些人往往先看名头或出过几本书。若依此为标准,桑恒昌先生毫不逊色,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华文诗人笔会理事;曾任中国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出版诗集17部,诗作多首被译成多国文字发表。但对于社会公众来说,诗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诗作的社会影响力上。桑先生的诗作就有一种无声的影响力。
德州有一位客居的文学爱好者,历经十年打拼,境况很不如意,一度情绪消沉,想半途回乡另谋出路。就在这时,他从桑先生的诗集看到了这样一句话:
纵然回到江河源头
还是当年那滴水吗?
他顿时如醍醐灌顶,振奋精神,迎难而上,十年后成为了一家名企的高管。
有一次,桑恒昌先生和朋友到饭店吃饭,服务员推荐了一道烤小狗的名菜。桑先生于心不忍,触景生情,当即作了一首诗:
“谈笑/顿收/食客的目光/聚焦在,一只/奶声奶气的/小狗的身上//小姐/在陈述它的优点/从/从头说到尾/皮说到肋/说来说去/它最最适合烧烤/烧烤之后/最最是一盘佳肴//小姐走了/牵着绳子/绳子走了/牵着小狗/小狗走了/牵着自己的命//分明无助的它/偏偏有助似的/一步一回头/一步一回头”。
诗刚念完,座中已有多人落泪,有人急忙叫停了这道菜,并声称再也不吃狗肉了。‘
难忘的友谊
1997年7月,古贝春第一次创业的带头人张子文病逝。桑恒昌闻讯赶来,看到曾经的彪形大汉瘦骨嶙峋地躺在灵床上时,禁不住悲从中来,含泪做诗《送张子文兄西行》:泪眼看你似真似幻又幻又真/你的嘴微张,仿佛发出声音/最后再讲一个故事吗?你的话/常道出生活的辣、生命的沉//你是一位不曾写诗的诗人/你是一位没打过仗的将军/你是武城胸前一枚最大的勋章/而你的勋章是流芳百代的古贝春//上次来看你,你五尺之躯/瘦得只剩下骨头/这次来送你,你一把骨头/只剩下灵魂!此诗一出,众人叹服,至今仍被人们提及。
2007年,古贝春公司的第二次创业进入了攻坚阶段,桑恒昌先生作了一首《写给好友周晓峰》的诗:不需要回忆/我也能清楚地想起/三生有幸的缘分/怎样把我们连在一起//从不贪图一己之利/只用心握住彼此的友谊/考验并非都需要时间/相隔远近都不是距离//不用解读你的掌纹/也了然你长路的崎岖/这双手既敢伸在阳光下/又敢握在风雨里//无论站在时间的哪里/结束又都是开始/时间无语却把一切/留在它的流动里//我们曾用长牙的脚/一步一步啃过来/我们还将用脚上剩下的牙/一步一步啃下去。周晓峰总经理看罢深受感动和鼓舞,郑重地写了一份“古贝春公司文化顾问”的聘书,桑先生深知这次变换了形式的聘请所包含的情义,欣然接受,说这是“结婚二十多年又办了个仪式”。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