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 永远跟党走红色的道路
文/张体心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的“七一”前夕,房山区迎风街道组织各社区党员来到了党风廉政基地, “通州运河廉政公园”参观学习。
乘车到达通州宽广的公路,两旁的绿植覆盖了大地,这里的空气新鲜,呼吸畅快。到达目的地,我们一行人在周老师及社区党务工作者的带领下,来到了文化园浏览简介:“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是世界上开凿最早,也是最长的人工运河。2014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世界上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大运河北京段全长约80公里,其中通州区辖域约40公里。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地处大运河的北端,位于通州中心的核心位置,是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节点”。我们了解到,大运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通联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2500多年,奔流近3200公里,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大运河,促进了南北交融,中外交流,维系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展现出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传承着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
起点、终点是通州至杭州,全长1797公里。千年的漕运史,为通州留下了诸多的历史遗存和美景佳谈,当年,这里万舟骈集,水韵悠扬,如今这里蓝绿交织,古今共融。通州燃灯塔和巨型雕塑“东方”在两岸遥相呼应,见证着大运河的发展与变迁。千百年来,天地灵气独钟,运河通州胜景,闻名天下”。
我们跟随周老师来到地处大运河的森林公园《甘棠镜鉴》雕塑前,驻足听解。历史上,有“甘棠之惠”的典故,出自…《史记》燕赵公世家,讲的是周赵公推行仁政,经常到各地巡视,体察民情。在甘棠停马,听讼决狱,处理政事不扰民众,深得百姓爱戴和拥护的故事。后世用甘棠一词指代为官者施行德政,有道是:甘棠树下做衙门,现场办公,黎庶心中好公仆,青史留名。无独有偶,在通州也有甘棠一说,根据《通县志》记载,清代设乡、屯、坊、里。其中之一就是甘棠乡,甘棠乡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汉、魏时期,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部分土地就曾在甘棠乡所辖,《甘棠镜鉴》的故事内容体,现了当时的廉政风气,周老师的讲解水平与专业导游媲美,清正廉明的故事,让我们听得非常认真,非常感兴趣,了解了许多历史上的廉政人物故事。接下来,我们又观看到大、小于成龙的塑像,石板上印刻记载着大小于成的廉政故事,字迹清楚。“古有谚语,前于后于,百姓安居”之说。
这一副石刻对联呈现在我们眼前,“冰清玉洁两于公,名姓相同志亦同”由此可知道,这两位于公是我们的楷模,他们为百姓谋福,死而后已。
据文献记载,大于成龙(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人,清初名臣、循吏,康熙帝赞其为“清官第一”。于成龙参加乡试时,因目睹考场舞弊,怒而在考卷上痛陈时弊,勉强中副榜贡生。之后他推辞做官,在家照顾父亲,直至44岁时,被任命为罗城县知县。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治理罗城,建立保甲制度,招募流民恢复生产,使罗城摆脱了混乱的局面。之后,他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作风,三次被举“卓异”,深得百姓爱戴。1684年,他于任上去世,终年68岁,被赐谥“清端”,追赠太子太保。
小于成龙简介:于成龙(1638-1700年),为汉军镶红旗人,字振甲号如山,谥号镶勤,直隶固安人,《清史稿》记载:“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两位于公为后人树立了典型的榜样。
我们继续观看到了1927年通州第一个党支部成立的雕塑,1926年7月,周文彬等人成立了中共潞河中学党支部,建立了通州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这位领导人是一位朝鲜人,他的故事情节,让后人缅怀追忆,让我们为此佩服感动。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诞生后,共产党员发展范围逐渐扩大到郊区通县的第一位共产党员,来自通县京兆师范附属小学,他就是教师魏颂尧,从京兆师范学校毕业,1923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之后他利用课堂宣传马克思主义,不少学生因为受到他的影响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从此共产党革命的燎原之火在通州蔓延,1948年2月,北京通县解放。
通过对公园廉政故事的讲述,在场的党员都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课教育,认识到无论古今,当官,就要为人民的利益谋幸福,才能受到百姓的爱戴。同时了解了在故事哦时代背景,和共产党领导的组织力量。
参观后,我们又来到了大运河 “漕运码头” 牌楼游览,四外眺望环境优美,水面碧绿而平静,我们沿岸走在木质桥廊是,观荷花开的正艳,景色迷人,水上的船舶排列有序,感觉赏心悦目。
之后,我们来到现代规模建筑的大型展览馆,在展览馆二楼,了解大运河的发展史,它的重要作用及伟大成就,今天大运河的繁荣景象, 深知大运河文化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在同一个展馆的博物馆厅,我们顺便又参观了我国“三星堆”的出土文物大型展览,因为这是在北京第一天开放,参观人员较多,我们排了40多分钟的时间,走进博物馆,看到了从四川运来的大量的各种面具、陶器等出土文物映入眼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走马观花似的走了一圈,观看后,对此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本次参观受益匪浅。
2024年 7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