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
(作者:王明轻)
一件事做到极致是什么样子?来听听魏大哥的创业史,你就知道了。
严格的来说,应该叫魏大哥为魏总,因为魏大哥开着三家大饭店,还有自己的养着几百头驴的驴场,是名副其实的大老板。可我和魏大哥比较熟,感觉叫魏总倒是生疏了,还是叫魏大哥亲近。
魏大哥有北方汉子的魁梧和直爽,憨厚的笑容,那两只眼睛透着智慧的光芒和商人的精明。憨厚和精明是两个极端,本是违和的,可体现在魏大哥身上,给人的感觉就是厚道又能干。
魏大哥的母亲是一个女强人,在家里打里打外一把手。1978年,农村分田到户,可田里打的那点粮食管饥饱可以,发家致富还得另想办法。正好魏大哥也已年满十四岁,辍学在家种地。魏大哥的母亲便和魏大哥商量,说回娘家时看到娘家两个哥哥一个压饸烙的,一个卖猪肉的,都挺挣钱,生活过的都挺富裕。要不,咱也做点生意吧!可做什么生意呢?家里穷,没有本钱,卖肉得先买猪,哪有钱买猪呀?各行各业都捋了一遍。哎!家里有麦子,有花生油,有锅,有柴火,炸油条吧!这个不用下本。后来魏大哥就拜师学艺,又加上自已琢磨创新,终于创下了一天炸500斤面粉的高产记录。
魏大哥做生意,童叟无欺。炸油条时,当时家家户户都没钱,所以很少有买的,都是用麦子换。家里的壮劳力都下地干活了,大多是老人孩子们端着麦子来换油条,魏大哥总是多给上一二两,省得回家了考秤说欺负老幼。再者,知道咱实在,下次还来买咱的。
炸油条的生意一直做了五年,魏大哥结婚了,家庭的担子重了。魏大哥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炸油条了。看到卖猪肉的挣钱,卖一头猪肉的利润就赶上炸500斤面粉油条的利润。
可想象很丰满,实干很打脸。因为才干没有客源,杀了猪,猪肉卖不出去,放几天,肉变质坏了,这可如何是好?咬咬牙,用家里仅有的钱买了一个冰柜,才解决了存放肉的难题。只在村里卖也卖不了多少呀?那就转村赶集卖。不管严寒酷暑,不管下雨刮风,在创业的路上,魏大哥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着,拼搏着。苦尽甘来,猪肉的销路打开了,销量好时,一天卖十几头猪不在话下。
日子过得好了,魏大哥又有新想法了:开饭店。开饭店可是要下大本钱的,租地盖房子,置办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哪哪也需要钱。还好魏大哥因为人实诚,有各行各业的朋友愿伸出援手。楼板厂的、砖厂的哥们都说先用后付钱,一个亲戚又帮忙在银行贷了十万。
饭店开业了,却没多少人吃饭,一天卖个三五百元,这哪够哪呀?愁!夫妻两个不言不语的支撑着,盼着能出现奇迹。三个月后,有个朋友提醒以酒促销的方式带动饭店的客流量,一试,出奇的好!一传十,十传百,客人越来越多。
魏大哥经过仔细观察,发现客人必点的菜就是驴肉。每个饭店必有招牌菜呀!魏大哥就把驴肉定为了饭店的招牌菜。怎么把驴肉煮的鲜嫩多汁、口感醇厚、香而不腻,有自己的特色呢?为此魏大哥没有少下苦功夫,去保定学习,去河间学习……。只要听说哪的驴肉好吃,就去品尝,并且带回来仔细研究。煮肉的配料上也是细心比对,哪个应该多放,哪个应该少放。什么佐料提香,什么佐料提味。那是不分昼夜的一头扎进去研究。在魏大哥的不断改进、不断创新中,驴肉越做越好吃,生意也越做越大。
高手在民间,高手就是魏大哥,高手也可以是你,是我,是他。一个人只要不甘于平庸,只要肯下苦功夫,只要精益求精,只要不怕失败,成功一定属于你。魏大哥是第一,你就是第二个魏大哥。

作者简介:王明轻,女,1972年4月生,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人。笔名:荷风细语。石家庄市作家协会会员,新城铺镇作协主席,古筝老师,现任如家精选酒店(石家庄机场店)总经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