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汝珍纪念馆活动随想
王庆文
农历九月廿九日,阳光明媚,但初冬的冷却已染红了天地间的树叶,郊外的大地显得更加宽广。在这让人思绪万千的季节里,市“镜花缘”研究会在古镇板浦李汝珍纪念馆举办经典的相约金秋、颂读活动,于洋兄邀我参加。其实,这是现代人以读书的这样一种形式对二百年前李汝珍老先生表达最深情的缅怀。
1782年,十九岁的李汝珍随兄来到海州,居住在板浦场盐课司大使公署。李汝珍博学多才,不仅精通文学、音韵等,还精于围棋。他消磨三十多年层层心血而写成古典名著《镜花缘》。此书是他在古海州地区采拾地方风物、乡土俚语及古迹史乘,是古海州地方文化直接产生的一部古典名著。其实这本书更表达了老先生隐隐的情绪,李汝珍虽性情孤傲,怀才不遇,但他对日日生活的社会有理想化的追求,也更期望当时的社会能有某种程度上的变革。他借想象中的“君子国”表现他的社会理想。那里的宰相,“谦恭和蔼”,平易近人,“脱尽仕途习气”,使人感到可亲可敬。这里的人民互谦互让,“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卖主力争少要钱,售出上等货;买主力争付高价,取次等货,彼此相让不下。
经典颂读活动的第一项节目是由海州区朗诵协会的艺术家们朗诵表演《镜花缘》第七十二章节,“古桐台五美抚瑶琴 白蒁亭八女写春扇”。本章节通过井尧春、田舜英、孟瑶芝等人的对话,详细介绍了古琴的学习技法,包括指法、音理、歌决、泛音等等专业概念,这章节同时从侧面反映了古海州文人的生活风貌。古琴协会以古琴为朗诵配乐更让人如临其境。
着情景朗诵《琴赋》节选,杨梅女士以《韦编三绝》配乐;吕晋、柯东明分别表演弦歌《归去来辞》《阳关三叠》; 韩丽演奏古琴曲《醉渔唱晚》;丁冉等表演诗朗诵《相信未来》;杨羽、范新茹、李妍秀表演茶道等等。初冬时,通过艺术形式与古人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南京农业大学沈立东教授结合自已研究的领域给大家解析了《镜花缘》进步的妇女观及其成因。涟水书画院杨建球向纪念馆赠送书法作品并现场展示书法技艺。
诗人、评论家孔灏说,李汝珍的多年坚守著成《镜花缘》这部小说,让人想起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坚守自己的本心和最初的信念,才能成就心愿,功德圆满。 初心为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为我们提供了前进的动力,更提醒我们在迷茫彷徨时不要忘了来时的路,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不要“乱花渐欲迷人眼”。永葆初心,终能成功。这也许是李汝珍长年坚守给我们的另一个重要启示。
乘车返回的路上,市作家协会王红军先生谈起了板浦曾经的繁华; 提到小时侯常见到的各式的鸟、漂亮的小鱼,现在很少见到了;过去邻里间串门攀谈的情况也成了记忆。这些不禁让人无限感慨。过去美好的事物终将慢慢逝去,许许多多的事和人需要人们去留存记录以延长记忆,李汝珍以文学的形式留住人间美好的片段,给今天的人更多的追忆。
路边的大地依然显得空旷,车上的人在沉思,大家不知是否是在思考文化传承的课题和每一代文化工作者应有的历史使命。
个人简介:王庆文,70后,江苏灌云人,大学学历,机关工作者。喜爱运动,喜爱收藏字画,酷爱读书,工作之余对书法也情有独钟。特别喜欢在唐诗宋词元曲中畅游的文学爱好者。用翰墨书香文字,充实着业余生活。
读后感(王红军)
这篇文章王庆文老师,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文化氛围的秋日场景,通过对李汝珍及其名著《镜花缘》的缅怀,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全文文章开篇即营造出一种深秋的美感,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引出主题,具有很强的代入感。
对李汝珍及其作品《镜花缘》的介绍详实,让读者对这位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描述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如朗诵、古琴演奏、茶道等,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文章中穿插了对“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一主题的阐述,使文章具有深刻的内涵。结尾部分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感慨,引发读者对文化传承和历史使命的思考。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热爱文学,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因为文学,是一门古老而神圣的艺术,能穿越时空,承载着人类智慧的精华。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文学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会员,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