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新高考改革的全面启动。2014年,上海市和浙江省两地成为首批试点,两地实行“3+3”选科模式;2017年,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成为第二批改革试点,沿用“3+3”模式;2018年,河北、辽宁、江苏、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8省市进行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采用“3+1+2”模式;2021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地成为第四批高考综合改革的省市,采用“3+1+2”模式;2022年,第五批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是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自治区),采用“3+1+2”模式。截止目前,全国共29省市分五批进入新高考改革,新疆和西藏暂未公布高考改革方案。
在新高考改革持续稳步推进的背景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便应运而生。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变革,旨在推动教育现代化,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再单纯以知识传授为重点;新教材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上进行了创新,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新高考改革则在考试形式、评价方式、科目选择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调整。例如采用“3+1+2”或“3+3”等选科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以更好地发挥个人特长和兴趣。这些改革相互关联、相互促进,旨在构建更加科学、公平、多元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如何让新课标、新教材、新高(中)考(简称:三新)实践落地?进入新高考改革以来,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个人层面都做出了非常的努力和示范,涌现了很多改革名家和教育教研成果。新高考改革分批推进,省市有差异,地区有差异,进度不一,力度不均衡,从试点探索到优化调整统一推进,从模仿跟进到自主创新,每个省份、每个地区、每个学校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模式,这既是教育改革的灵活性体现也是尊重教育人才个性发展的要求。先行试点,后来者可以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但也正是这样的“时间差”造成了新高考改革的深度不一。同样,同一个省份,由于资源、交通、信息等多方面的因素也会导致各地应对新高考的策略不一、进度不一、力度不一,缺少前瞻性,等、看、望情节反复。如何在新课程体系、新课标要求、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形成自身特色的教育模式早已成为了我们应当深刻思考的问题。
要让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能够真正落地生根,关键在于新课堂的建设。如今新课堂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一是教学目标的转变。新课堂不再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教学目标更加全面和综合,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教材的创新运用。新教材内容丰富多样,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实用性。教师不再局限于按部就班地讲解教材,而是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整合和拓展(如:大单元教学,学科融合等),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其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如: 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培养其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思维);项目式学习(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具体的项目,将多学科知识融合运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共同解决复杂问题);翻转课堂;情景教学等等……
四是课堂主体的转变。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发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是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借助多媒体、在线学习平台、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丰富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
六是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不再单纯依靠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而是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综合素质。
总之,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的新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以小见大,就我“七感”所及,谈一谈“三新”背景下的新课堂。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一核(为什么考)四层(考什么)四翼(怎样考)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师者皆明。我认为“三新”背景下的新课堂就是“活”课堂,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高考成绩取得的关键保障。全国各地都在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诸如前面提到的翻转课堂、高效课堂、探究课堂、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情景教学……无一不体现课堂的魂之所在“学生的主体地位”。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满堂灌、填鸭式、被动式、信息收纳箱式等传统模式终将被淘汰。事物发展必是顺势而昌,逆势而亡,课堂教学亦如此!
孟国泰先生的“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三标课堂”已走进我校(两个先行班)将近一年时间,“三标课堂”就是“新课堂、活课堂”的生动体现,充分展现了新课堂应具备的整体特征,关注个体,关注人本身,专注每一个个体。
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并非指群体的主体,而是指个体为主体,众多个体的个性构成群体的主体,这才是课堂灵魂之所在,只有每一个个体演绎的精彩,课堂才精彩,教育才精彩,课堂的灵魂才会在。个体的成长不是同化,而是自主。孟国泰先生提倡的自主理念“最好的教育是自育,最好的教学是自学,最好的管理是自理,最好的评价是自评”正是“活”课堂应该追求的价值理念,让每一个人成为他自己,让每一个人创造属于他自己的世界,让每一个人引领其他的人。就像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是个体的觉醒。
全国高考改正如火如荼进行,我们面临新课标、新教材和新高考,新高考试卷命题最为突出的特点则是体现新材料、新情景和新设问,我们的课堂应该针对性的做到树立新理念、构建新课堂、运用新方法,把课堂搞“活”。“活”的课堂除“主体”地位的学生演绎精彩,作为引导者的教师更应该把课堂建设精彩。在唤醒学生的前提下,作为课堂辅助的教师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一是课前备课要下“苦”功夫,要准备充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也是高效课堂的必然要求,要在课标和核心素养下备课,精准制导;
二是课中的课堂教学既要精准也要精彩。精准即问题导向精准,目标辅导精准,习题分层精准,知识重难点精准,课堂方向精准;精彩即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精彩,教师思维引导精彩,课堂活动设计精彩,课堂的完整性精彩;
三是课后辅导精准。一对一个性定制化辅导,尊重每一个学生,尝试教师“零”作业批改,由教师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到自评、互评,让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延伸,真正做到“人人都是小老师、人人都是好老师”。故而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其次才是一个旁观者和欣赏着,最后将必是一个成功者和引领者。
新高考改革,大则国家宏观布局,小则个体参与;上则高屋建瓴,下则实干推进;前则试点先行开创未知,后则借鉴发展形成特色;新则创新引领、改革先行,旧则观念不变,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带来阵痛,我们都是见证者、参与者。改革不论先后,成就不分大小,每个领域,每个群体,每个阶段,都会涌现开创者、引领者,这就是个体的创造,这就是群体的成长,这就是国家的荣光。
孟国泰先生“从个体出发新教育”“936高质量教育体系”之“9大核心理念”中的成长理念(真正的继承是创新,真正的适应是引领,真正的巩固是提高,真正的防御是进攻)告诉我们,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我们要做的就是创新、引领、提高和进攻,不能守株待兔,更不能坐以待毙,要迎难而上,要勇立潮头。(高考改革有先后,地方进度和力度也不一,任何时候都有改革者、引领者、担当者和创新者)。纵然各地区改革进度、力度差异尽显,但只要我们有一颗上进的心、改革的心、坚持的心、无畏的心,我们就会成为改革者、创新者和引领者。
作者简介
王朝怀,勐腊县骨干教师,勐腊县高中历史兼职教研员,勐腊县优秀班主任,勐腊县师德标兵。获得勐腊县第一中学教育之星,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研组长等荣誉;荣获西双版纳州教学质量奖十余次,西双版纳州“雨林英才”技能大赛优秀奖,勐腊县高中教学竞赛一等奖,高考特殊贡献奖;发表教育文章7篇;现担任勐腊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主任。
丰湖简介
丰湖,位于广东惠州市城西,又称西湖,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舆地纪胜》卷99有对惠州的记载:丰湖“在郡城西,广袤十里。治平间陈公偁领州,经画作堤截水,今台馆为广东之胜”。《方舆纪要》卷103记载惠州府归善县:丰湖,“(宋)太守林俛叙云,湖之润溉田数百顷,苇藕蒲鱼之利。数万民之取于湖者, 其施以丰,故曰丰湖”。
丰湖教育论坛简介
“丰湖教育论坛”由“教育创新英雄”孟国泰先生、“新锐校长”唐渝勇先生联合发起,旨在开辟教育新路,探寻教育新域,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理念、新理论、新认知、新路径、新实践(简称:五新),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