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人爱吃面,也会做面,概因有种麦、吃面的传统吧。我走过不少地方,吃过各种各样的面食,但最难忘的还是家乡的臊子面。臊子面是我儿时的美食,也是我今生的喜爱,因为那是母亲留给我的的味道,留给我的记忆。
臊子面因臊子而得名,也因臊子而驰名。臊子,也叫肉臊子,是用五花肉燷【lán】制而成的一种美食,所以,陕西人把制作臊子叫燷臊子。
燷【lán】,是一种特殊的炒制方法,制作方法十分考究,其特点是锅炒、费时、量大、存放、慢用。大铁锅是传统的燷具,其它炒具都燷不出臊子的味道。燷臊子不仅是个手艺活,也是个功夫活,费时费工,燷一锅臊子少则一小时多则两三个小时。燷臊子是为了长久食用,过去吃肉不像现在,过年时杀一头猪要吃一年,为了长时间保存,陕西人就把肉燷成“臊子”,存放在瓦罐或瓷盆中,慢慢享用。
臊子的味道讲究酸、辣、香。选料最好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带皮或不带皮。我喜欢带皮的臊子,筋道爽口耐嚼。先把肉切成丁或剁成粒,在铁锅内加油,大火烧到五成油温,加入姜片或姜末,倒入切好的肉丁,爆炒,加白酒,加醋,大火炒香收水出油,再加酱油调色增香,然后再加水,小火熬两个小时,之后调中火收汁,出油为止,装灌存放。
在陕西方言中,有很多表述炒制方法的词语,我最感兴趣的是燷【lán】和煵【nán】。我的发音不够准确,把燷【lán】与煵【nán】分不清,说出来都是一个音【nán】。除了发音,把燷【lán】与煵【nán】写错搞混的人也不少。有人说“燷臊子”应该写成“煵臊子”,我认为不妥。陕西方言用字十分讲究,燷【lán】和煵【nán】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炒制方法。
那么,燷【lán】与煵【nán】究竟有什么区别区别,要分清还得从字源说起。
燷【lán】,同“燣”。其字源与禀【bǐng】有关,禀,会意字,始见于金文。常用组词如禀告、禀报、禀承、禀赋。古字形由㐭(lǐn)和禾两部分组成。在小篆中,禀特指官府赏赐谷物,引申指赐予、赋予,又引申为承受,又指下级对上级或晚辈对长辈报告。从字源可以分析出,燷与存放和火有关,火自不必说,燷好的东西像谷物入库存放、分食或敬献。所以说燷关键不在于炒,而在于存放。
煵【nán】,形声字。其实是一种微炒,与现在的小炒有所不同,其特点是少而精,以及炒制时用的炒具和位置。煵一般用的炒具是特别小的炒勺;南代表下方,表明煵所处的位置处在下方。年龄大些的人也许见过“煵下锅菜”,就是用特别小的炒勺放在锅底下的炉膛里小炒。虽少但特香,有一种爨味,我已在之前的文章中对“爨”做了详细描述,大家可以看看,这里就不赘述。现在的年轻人虽然也经常吃各种各样的小炒,但已经很难品尝到“下锅菜”的爨味了。
所以,燷【lán】和煵【nán】分别对应两种不同的炒制方法。用字不同,其意不同,所指更不同。不能把“燷臊子”和“煵下锅菜”不能写成“煵臊子”和“燷下锅菜”。
顺便说一下臊子的“臊【sào】”,形声字,肉(月)旁肯定与肉有关,凡肉之腥者皆曰臊,有两种发音,读【sāo】时接近本意腥臊,也可以表示丑恶、丑怪、淘气、风流之意,比如“此人臊声布于朝野”,“这孩子臊得很”,“这娘们真臊(骚)”。读【sào】时则有害羞之意,常用的词语是“害臊”,比如“这个男孩光着屁股不知道害臊”,“这女孩腼腆得很,一说就害臊”。
那么,臊子因何而来呢?首先,臊子是肉做的,肉免不了有臊味,其次,臊子是珍馐美味,不能轻易示人,要密封保存起来,有点害臊的意味,所以要写成“臊”。有人写成哨子,显然不对!臊子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吹的。
陕西扶风人白宗孝写过一篇《臊子面》的文章,写出了他对家乡臊子面的情有独钟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文章极美动人。在我的记忆中,臊子除了能做臊子面,炒菜、夹馍同样味美绝伦,我就特别喜欢热馍夹臊子。记得上大学那几年,春节过后收假,母亲都会给我装几瓶肉臊子带到学校,同宿舍的外省同学不知道是什么,看着我夹馍吃得美滋滋的样子,禁不住就想尝一口,这一尝不要紧,我就少吃了很多。二十年同学聚会时竟然还有同学提起这件事,令人回味,同窗的情景又在我脑际萦绕。
作者简介: 季志平,男,陕西省礼泉县赵镇新寨村人,山东大学毕业,民盟盟员,杨凌示范区作协理事,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会员,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林业科学研究工作,曾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出版的专业著作有《秦岭林源药用植物图鉴》、《四季林药》等。2022年开始网络文学创作,创作的重点是陕西关中方言,同时也创作小说、诗歌和散文。已在网络平台发表各类作品200多篇,阅读量超过300万人次,曾创下一星期阅读量达25.69万人次的记录。代表作《陕西方言趣谈》系列篇,采用一言一文的形式,通过溯源、训读和释义对每个方言进行详尽的解读,有考证有故事有趣味,可读性极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