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候的那些事儿
作者:陈敦海
岁月如矢,青春不再。忆往昔之事,每念及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未尝不抚掌而笑,或黯然神伤,或心潮澎湃。现记述吾亲历二三,以饷读者。
一、郑州受骗记
某年,余自军伍归家省亲,于郑州改签转车赴(武)汉。遇一妙龄女子,年十八九,容色甚佳。女言钱囊为盗所掠,求余假以路费。彼时郑州车站,盗者横行,声名狼藉,余遂信之。
女曰:“今日借金,他日必偿。”余初有疑,女复言:“家父亦在军旅,居济南,为师级之官。”余以同为军中亲人,恻隐生焉,遂倾囊,以余数十钱及数十斤全国粮票予之。女索余居址,余初辞曰:“无庸,权作学雷锋矣。”女固索之,复言家父亦在部队。余忽萌私念,或与日后有益,遂与之。
既登车,与战友语此事,战友皆谓余受骗矣,余未之信。
抵家,囊中仅余数钱。往时归家,必购礼馈家人,购糖饴予村中稚子。母见余未购一物、空手而归,使妹往供销社购糖,以应村中诸童之来探。
及归部队,余翘首盼其来信,久无音信。乃知受骗,彼实诈者也。
二、一件羊毛衫
某年,战友陈某家眷重病,需资费十余万,然其家贫,子女幼小甚多,无力承担。陈某愁容满面谓余:“吾家逢此难,不知如何。”余曰:“莫急,吾有一法。吾学兄张某任煤矿工会主席,或可求助于他。”
余遂向学兄求助,学兄闻之,慨然应允:“救人之急,义不容辞,吾当尽力为之。”后学兄发动全矿职工捐款,共筹得善款近五万元。
款得,陈某言谢余,余曰:“谢吾不必,应谢张主席。”
陈某依言,购价值七八百钱羊毛衫赠张主席。张见之,面色怒斥曰:“汝此举何意?捐款助人,本为应行之事,不求回报,岂能贪图此等私利。”陈忙解释曰:“主席,此乃小小心意,只为表感激之情。”张厉声道:“无需多言,速速拿回去,莫坏了助人的本意。”陈百般解释,张主席仍执意不收,并严厉批评陈某此举失当。
陈将羊毛衫予吾,言:“奈何,此衣于商店不能退矣。吾亦不舍穿此贵重之衣。”吾曰:“则售予吾。”遂付其八百钱。彼时,吾辈薪俸微薄,且已捐款四百钱于陈,此钱约耗吾一个半月之薪。
后吾将此羊毛衫赠予吾母。吾母常着之,及其仙逝之时,羊毛衫竟不知去向矣。
三、诗作被抄袭
上世纪八十年代,余作一散文诗,付梓于《家庭》杂志。未料,其后竟遭人剽窃,复现于《星星》诗刊。题与文辞,毫厘未易,唯作分行之态。
余闻此,怒不可遏,遂修书致总编辑。总编辑杨公,责彼抄袭者,令其呈检讨书于余。彼抄袭者,粤地之人也,其求告余曰:“吾素好为诗,尤慕君之此作。一时心窍鬼迷,脑热失智,遂行剽窃之事,占为己有。”复恳余曰:“万望君勿将此检讨书公诸于世,吾方与女友情笃恋深,实不堪因此而失颜蒙羞。”
悠悠数十载已逝,未知此剽窃之人,尚坚持吟诗为文否?
四、华山脚下失表记
1988 年夏,电大毕业之时,学校组织西安之游。自华山归来,见七八人相聚。余与二位同窗趋前而视,见一人蹲踞于地,手持三牌高声呼喊。近前察看,乃是赌博之戏法。
同窗强强受其诱惑,初押十金,旋即失去,又投二十金,亦输之。余相劝,强强不听,信女同窗敏敏之言,再投三十金,依旧无还。旁有他人佯作获胜,诱其加注,强强欲回本,明知有诈,仍执意下注。余欲助同窗,以武汉牌之表反向押之,未几,表亦失落。彼等玩牌之人手段高超,无论如何皆能取胜。
适值有人报官,众赌徒闻风携款而逃。思及此事,失表固然可惜,更应警觉赌博之危害。
赌博使人沉迷,丧失理智,吾等当以此为鉴,远离赌博,脚踏实地,切不可因心存侥幸而误了前程,否则必将追悔莫及。
【作者简介】
陈敦海,微信名海边物语。1963年出生湖北省阳新县。当过兵,做过工。1988年加入徐州市作家协会。搁笔多年。热爱文字工作和中国书法,现已退休。风华不再,诗心犹存。愿岁月静好,人生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