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
——重读《尸魔三戏唐三藏》
常曙光
三打白骨精,真是最让人气愤、叹息的一回。
重读原著,细细品味,发现师徒内部矛盾的升级,都是因为没有好好说话。
看官,且坐品茶,听我慢慢道来。
话说师徒进入一座险山,三藏忽然“肚中饥了”,要悟空去化斋。悟空赔笑道:“师傅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哪里化斋?”
直男的逻辑,信言不美。且有嘲笑三藏头脑简单之嫌疑。他最依赖的是悟空,悟空不能办到的,还指望谁?于是师傅开始骂:“你这猴子……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
因为化斋之事,搬出往日救命之恩,并指责悟空“常怀懒惰”。这就是长老的不是了。以恩情压人,道德绑架,且言语刻薄,说话严重违反事实。显然是负气之语。
悟空继续顶撞:“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继续追问:“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说来说去,还是为口饭吃。
悟空直接飞去化斋也就是了。
他却又说了一句:“……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等我……化斋去。”悟空也开始揭唐僧的短儿:徒儿惹不起你,你老一翻脸,不分青红皂白,就念咒。罢了,惹不起惹不起。
一开始,为化斋的事,师徒已经怼上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彼此一肚子不痛快,就容易节外生枝。
这不,悟空刚走,白骨精化作妇人,带着饭菜走来。唐僧只是不吃。“恼坏了八戒”。他努着嘴,口里埋怨:“……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把罐子拱倒,就要动口。这里八戒饥饿,更甚唐僧。因为肚肠宽大,更不愿与人分食。由于生理需求,二师兄也没有好好说话。
恰巧悟空摘桃归来,认出妖精,上前就打。三藏死活不让伤害“好人”。悟空情急之下,说师父“动了凡心”。“若果有此意,叫八戒伐几棵树来,沙僧寻些草来,我做木匠,就在这里搭个窝棚,你与他圆房成事,我们大家散了,却不是件事业?……”羞得三藏“彻耳通红”。
悟空的话确实够劲。竟敢对老师父说出这番话。出家人,色乃第一戒。
趁三藏羞惭之际,悟空一棒打去。三藏见尸体横躺,吓得战战兢兢。又怪悟空伤人性命。悟空让唐僧看了所谓的“香米饭”,原来是拖尾巴的长蛆,还有青蛙、癞蛤蟆。唐僧有了三分相信。
八戒“唆嘴”:“……怕你念甚么《紧箍咒》,故意使个障眼法儿……使不念咒哩。”唐僧一听就火儿了。开始念咒。可怜了悟空。
八戒是泄个人私愤。罔顾事实,颠三倒四,无中生有,栽赃陷害。这类人最可恨。但偏偏这类人,总有人信任,总被罩着,宠着。
白骨精又变作老妇人,哭着走来。
悟空认出是妖精,照头一棒。唐僧眼见人死了,把咒语念了二十遍。解了气之后,就要赶走悟空。
悟空道:“……只是一件不相应。”八戒及时把握时机,火上浇油:“……他要和你分行李哩。……甚么破帽子,旧褊衫,分两件与他罢。”八戒以己之心度君子之腹。唯恐天下不乱。
白骨精不甘心,决定再“戏他一戏”。
这次变作老公公,边走边念“南无经”。唐僧满心欢喜,夸赞起来。八戒继续提醒唐僧:“……这个正是他的老儿寻将来了。我们若撞在他怀里,师父,你便偿命,该个死罪。把老猪为从,问个充军。沙僧喝令,问个摆站。那行者使个遁法走了,却不苦了我们三个顶缸?”八戒这番话,很有坑人的逻辑性。一下子就划分了阵营,孤立了悟空。
为了彻底除害,悟空这次叫来了当坊土地、本处山神,吩咐他们云端照应,空中作证。最后,结果了妖怪,断绝了灵光。
一堆骷髅在地。
唐僧见到“白骨夫人”,听了悟空解释,“倒也信了”。这回是相信了,开窍不容易,必须点赞。
但八戒又来煽风点火:“……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一经挑拨,立马拿出看家本领,好好念起紧箍咒来。
八戒满嘴放炮,唐僧却言听计从。不好好说话,内讧迭起。正可谓:积毁销骨。苦了悟空。
悟空呢,只顾分辨,竟忽略了证人。山神、土地皆可为证,打死的是妖精。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最后,一纸贬书,长老心如磐石,定要赶走悟空。悟空呢,担心自己一去,再没人替师傅降妖除怪。唐僧一句“八戒沙僧就不能降妖?”诛心之论,甚于咒语。悟空只得含泪而去。唉!
看官,瞧这师徒三个,一天下来就没个好气。这也就注定了磕磕绊绊,多磨多难。
所以,好好说话吧。
看看“三打白骨精”,你就会明白,现实生活里,好好说话,极其重要了。
作者:常曙光
简介:爱好写作,语文教师,作协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