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
把“九一八事变”改为“九一八战争”
刘庆怀

“九一八事变”的称谓已经延续了93年,许多国家的专家学者颇有质疑与争议。认为这一表述既不严谨,又不严肃,又不符合历史的客观事实,同时也违背了国际公法的法律性认定,必须严肃、严谨的将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称谓为“九一八战争”。
一、何谓“事变”?
对“事变”一词,最权威的《辞海》给出的答案是:①世事的变迁;②突然发生的重大非常事件。按照第二种解释,一是“突然发生”,二是“重大”,三是“非常”。“九一八”的确是重大非常事件,但并非“突然发生”而是日本侵略者蓄谋已久的。
从1928年开始,日本侵略者就叫嚷:到了下决心“解决满蒙问题”的时候了。1929年7月5日,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参谋作战部主任石原莞尔提出了《满蒙问题解决方案》。第一条就是:“若准备对美开战,就要立刻对中国作战,坚决把满蒙政权握于我手中。
汤重南介绍,密电显示,关东军计划了很多细节。1930年冬,经石原莞尔和板垣征四郎密谋策划,拟定了在沈阳北大营连接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线上实行爆破的方案。1931年春,关东军组织了一个爆破小组并拟订举事的具体时间。后来,关东军又多次精心组织了在东北各地的占地考察,为发动侵略东北的战争做积极准备。
1931年7月,陆军省发表包括对朝鲜增兵的军制政策方案,接着又改变了关东军的配备,临战体制准备就绪。继之大肆渲染“日本生命线满蒙的危机”,在8月4日的师团长与军司令官会议上,陆相南次郎还暗示要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军方做好战争准备。8月31日,政友会党魁格森在领导成员会上发表“满蒙调查团”报告说,满蒙“事实上已处于交战前的状态”。总之,从政府、执政的民政党到在野的政友会、军部都认定在不久之誓将发动侵略满洲战争。
1931年8月1日,本庄繁被任命为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曾担任张作霖的军事顾问和日本驻华使馆武官,对中国特别是东北的形势非常熟悉。在赴任前,本庄繁曾秘密给陆相南次郎上书;首先占领满蒙。进而使支那四百州在我掌握,全亚统一,欧洲征服,均都实现。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不久,日本关东军便开始制造种种公开挑衅事件,制造反华舆论,煽动战争情绪。其中最主要的有万宝山事件和中村事件。在交涉和处理中村事件中,日本的密电曾多次提及。如关东军参谋长专为此事致电日本陆军省次官,说明中村是如何被杀,以及与张学良交涉的情况,并提及中国方面已经妥协,特别是在日方的压力下,张学良已经密令东北各报社和通讯社禁止报道中村事件。同时,日本军部密电显示“满洲问题除行使武力外,别无解决之途”。可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东北的急切心情。
综上所述,历史的种种事实表明,“九一八”绝非偶然事件,更不是“突然发生”的,因此,冠以“事变”一词,断然不妥。
二、何谓“战争”?
《辞海》云:“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是产生私有财产和阶级以后才有的,是解决阶级和阶级 、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剥削阶级制度的产物。现代战争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只有消灭剥削阶级和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才能消灭战争,实现人类的永久和平。战争分为正义和非正义两类。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军队编造“柳条湖附近铁路被炸毁”的谎言,在中国腹地乘中国军队之不备,突然无端地向中国军队开炮,是公然违反国际公约的地地道道的侵略行为。据中日两国历史文献记载,当晚中国方面伤亡335人,失踪483人,日军伤亡24人。日本军队一夜之间,即19日凌晨占领了整个沈阳城。紧接着于1931日12月22日,日本又以“讨伐辽西土匪”为名,发动了辽西战役,1932年1月3日占领中国锦州,仅用4个月零18天,于1932年2月5日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整个东三省。
另外,1932年1月28日,日本以“伤害日本僧侣”为借口,发动了“一二八上海战争”;1932年7月18日,日本侵犯热河省;同年12月8日,日本侵占了中国山海关;1933年3月10日,日本向中国的长城展开总攻击;1935年10月日本指使汉奸暴动,策动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发动冀东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对中国展开更大规模进攻,并以中国为战争基地,向东亚各国进军……。由此可见,自1931年9月18日开始,日本军队侵犯中国的罪恶行为紧锣密鼓,一天也没有停止。全中华民族的抗日烈火,一天也没有停熄。只是日本侵华战争一次比一次扩大,一次比一次疯狂,一次比一次惨烈,战火连绵不断。也就是说从1931年“九一八”开始,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无条件“终战”,战争一直延续了14年。
总之,历史事实表明,大量充分且无可争辩的战争血腥事实,从战争的预谋、计划和准备、战争的目标、战争的延续、战争的规模、战争的结局表明,1931年9月18日日夜日军无端袭击中国军队的事件,是地道道的战争行为,绝非用“事变”这一中性词语能准确表达清楚的。如果我们要坚持把这样一个血腥惨烈的事件叫“九一八事变”,是无法向我们后辈交代和解释的。因此应该叫“九一八战争”而不是“九一八事变”。
近几年,众多国内外史学专家、学者公认,正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突袭中国军队的事件,中国人民就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同时也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枪,从而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发动战争最早,投降最晚,也就是说“二战”中的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的主战场。14年来中国人员伤亡超过4000万人,经济损失达一万亿美元,中国抗击日军侵略时间最早、时间最长、损失最大,中国人民蒙受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在“二战”中的贡献最大。中国军队共毙伤日军255万余人,占日军“二战”中伤亡人数的89%。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力量,中华民族无愧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九一八战争”是有国际法律和文献依据的。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中明确指出:“我们认定对华战争自1931年以后是侵略战争”,我们必须尊重这一国际法律的认定。
究竟是谁从开始一直回避战争,坚持叫作“九一八事变”的呢?答案是日本帝国主义。19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怀着妄图灭亡中国继而称霸亚洲,变中国和亚洲各国为日本殖民地的野心,入侵别国领土,把大炮和刺刀强加在别国人民的头上,实施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暴行,是赤裸裸的侵略战争行为。但是,日本军车主义回避和不承认“九一八战争”,坚称这一事件为“事变”。不仅如此,继九一八战争之后,日本每侵占一地,统统叫做“事变”,诸如“上海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上海事变”等,甚至把历时14年的侵华战争都叫作“支那事变”。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战犯,在接受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时仍然谎称“日本历代内阁都不承认在中国的敌对行为是战争”,“日本和中国之间没有存在着战争的状态;纷争只是‘事变’,所以不能适用战争法规”。不难看出,日本当局之所以叫做“事变”而不是“战争”,其用心是耍弄掩耳盗铃的政治流氓手段,借以掩盖侵略事实,逃避侵略战争的罪责罢了。
1948年10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28名甲级战犯进行历史审判时指出:“我们认定对华战争自1931年以后是侵略战争”。显然,用“事变”这个模糊的概念,远远不能正确表达在中国的大地上中日两国军队从预谋交火的血腥事实,更不能正确表达日本军队从预谋、计划、准备并实施大规模进攻中国的战争罪恶事实。因此,必须遵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的法律定义,把这一事件叫做“九一八战争”,而不是“九一八事变”。并把14年抗战中所有称为“事变”的事件,如:“上海一二八事变”、“华北事变”、“七七卢沟桥事变”、“上海八一三事变”等,统统改为战争。
历史的概念是完整的、是不容模糊的,必须符合历史事实准确无误。笔者认为,14年抗战的整体概念应当主要包括:
①中国人民14年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所有参与抗战甚至不惜流血牺牲的人们,无论哪一个党派都是民族的英雄;
②中国14年抗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始发点,中国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部战场;
③中国14年抗战是日本军国主义打响了第一枪,挑起战争,从而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对中国14年侵略战争的始作俑者;
④中国14年抗战,是以中国共产党为首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成功和伟大胜利;
⑤中国14年抗战,这一历史阶级的起始与终止,应该是从1931年9月18日夜,以王铁汉为首的中国军人打响了中国抗日战争的第一枪,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宣布“终战”结束。
整整14年,不分阶段,也没有局部和全面之分。对这一重大历史阶段概念的表述,用“事变”这个中性词语显然不适用,是中国14年抗战这一完整概念的缺失,更重要的是模糊了战争正义与罪恶的本质区别,掩盖了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罪责。所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甲级战犯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为了逃避战争罪的追诉坚持辩称:日本和中国之间没有存在着战争的状态,纷争只是“事变”,不适用战争法规。“九一八事变”这一概念已经让我们模糊了93年,再也不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乃至全世界继续模糊下去了。历史是面镜子,我们这一代人有责任和义务把这面镜子擦亮,准确无误的把这面历史明镜传递下去,还原历史真相,清清楚楚地、明确无误地告诉下一代。
2024年7月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