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岛福州疗修养纪行
7月14至17日,随土木学院赴福建平潭岛与福州一游。
8奌多出发,4个多小时后到达福建。
过平潭海峡铁公大桥
晴空云散淡,
大海碧无垠。
长桥架海上,
飞车过行人。
平潭海峡铁公大桥跨海全长16公里多。铁公两用,一层高铁,二层公路,为铁路修到台湾留下了余地。
坐在车内,并看不到大桥,只觉得车不停地行着,好像没有穷尽。
远处天空上散布着淡淡的白云,海中碧波微漾,像铺着无穷无尽的鳞状碧瓦。
更远的地方水天一色,延伸得很远很远。
汽车还在飞行着,似乎要通往那云烟深处……

游龙凤头白沙滩
平潭岛上夕阳斜,
龙王滩头如面沙。
白浪如雪潮涌岸,
万头攒动乐万家。
平潭岛上入驻酒店后,14日下午去龙凤头沙滩。滩头的沙子非常白净,细得如面粉一般,踏在上面会陷进去。近海水泛之处,才呈现出青颜色,踏上去密实多了。
四奌多的太阳还很强烈,但沙滩上到处是人,大部分人立在海水里,任凭海潮冲击,打湿了衣服。
沙滩是孩子们的乐园,他们在沙滩上挖着洞,在水里笑着闹着,忙得不亦乐乎。
我和养蕊也走进海水里,顿时一股清凉的感觉传遍了全体,一路的疲劳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68航标塔侧摄
限山岛上海峡之眼
猴研岛上同心石
游六八海里景区
怪石嶙峋昔满山,
今时青草时相看。
日费开发金一亿,
荒岛如何不家园?
远看海天近看山,
众人行走岱石边。
平潭新竹两遥望,
游子何日还家园。
7月15日上午,游68海里景区。
68海里景区包含猴研岛、研后岛和限山岛三座岛。其中最东南的限山岛离新竹渔港仅68海里,为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之处。
岛上海边岛石嶙峋,奇形怪状,呈现出黄色。据土木学院的老师讲,这叫岱石,其实就是大理石。经过海水反复冲击,千洞百孔,呈黑色,才叫海石。
走在岛上,青草很少。据导游讲,这里才是平潭岛最接近自然的面貌,即"只长石头不长草"。岛上土地很少,也无法种稻子,只能种红薯。
自平潭岛划为综合开发区以来,福建省每日花一个亿改造水土,进行绿化,才将大岛改造成了满地花木,楼房林立的局面,不仅感慨国人战天斗地的精神。
国家打造这平潭开发区,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加强两岸交流,增加对台吸引力,呼唤游子来归……
游将军山
岛上看风云,
海峡动三军。
东南遥相望,
何时靖海氛?
7月15日下午,游将军山。
将军山原名老虎山。1996 年,为震摄台独,我三军联合演习,一百多名将军登山观战,故改名“将军山”。山上有张万年题词巨碑。
山并不高,海拔 只有104 米,但山势临海而起,险峻陡峭,巨岩交错,怪石呈奇。
登山顶上,东南海天尽入眼中。不禁感叹,1996年其实不是演习,是真准备攻台的,战士们都写下了遗书。但后来美国开来两艘航母。原意图只好中断,留下历史的遗憾。如果那时我有现在海空实力,台岛早己统一。
军演已往昔,江山成胜迹。平潭岛又增加了一处景观。
赶海
白云青嶂上,
船上看斜阳。
客立白沙岸,
齐声拉网忙。
游完将军山,去海边拉网。
因为土地稀薄,在平潭拉网捕鱼是当地渔民传统生活方式,也是我们最有趣味的体验项目。
现在的渔船都是电动的钢皮船。不知怎么地,一路扶杖的我,敏捷地一跃而起,跳上了海边的渔船。
午后的太阳斜照在海上,海风吹着。我在船上,看着渔船驶入海中,渔民将网撒下。
待船重新驶回岸边,我又跳下船,和其他人以及渔民一起,拉网上岸。
网里只有一只螃蟹,一条银鱼,就这样,大家也很高兴。孩子们更是高兴得跳起来。
其实也不稀奇,就这片小域近海,反复拉网,能有何获?上一组观光团,网中还空空如也呢。
不过,这又有何妨?疗修养么,大家本来出来玩,高兴就好。同时,疗养费渔民分成,又多了一个收入途径。
欧阳公曾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而酒,醒而能文,太守也。
对于我而言,下海捕鱼,上岸写文,与众而乐,不亦乐乎?
南坛湾沙滩
半月海空中,
灯塔一线明。
银浪拍沙岸,
夜闻喧哗声。
晚饭后,刘导领我们去南坛湾去看"蓝眼泪"。
"蓝眼泪"是一种奇特现象,海里有一种夜光藻,受海浪拍打等刺激时,就会产生浅蓝色的光,和海水混合在一起。在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那里被形象地称作蓝眼泪。
看到"蓝眼泪"要靠运气。我们来得不巧,没有看到。
既来之,则安之。我脱下长库,只穿着泳裤,走进海水,洗去一天的疲倦。
海水并不深。我发现了一个现象,越到岸边,海浪越大,越容易弄湿衣服。越往里走,海水涌动,浪花不兴,轻轻地抚摸着人的身体。
夜深了,半月挂在中空,远处的灯塔,发出一线光线,穿过夜光,射得很远。
沙滩上,海水里,人依然很多,久久不肯离去。

游北部生态长廊
登台观海上,
人造景观多。
游人多如鲫,
客车穿似梭!
16日早8奌,出发去北部生态长廊。公路蜿蜒盘旋,山上分布着大风车。
每过一段,就有观景台供人拍照。
古人说,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天气太热,山岛耸峙,海天一体,不断地看在眼里,我已经有些厌了。
这些景观纯属人工景观,没有什么文化含量,只是给当地增加收入的一种手段罢了。
游人很多,交通车往来如梭,拉着游人来来往往,不由想起了那个"过江之鲫"的成语。
等车
等车松荫下,
老子坦胸怀。
白云隔树望,
凉风时吹来。
游罢北部长廊,我们站在松荫下等包车。
人太多,车迟迟开不过来。
我不耐热,浑身是汗。
想起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夏日在室中除去衣裤的典故。由刘伶又想起阮籍"礼岂为吾辈所设"之语。且夏不拘礼,何必委曲自己,遂将凉衫拉上,露出胸腹以散热。
绿树白云,凉风吹过,自是惬意。
消息发至微信圈。亚贵兄看见了,笑曰:"这位教授,不讲究。"
我也笑了:"刘伶屋中常宽衣,我坦胸怀何足奇。阮籍醉卧邻妇侧,脱俗超凡总相宜!"
亚贵兄回答:"承竹林遗绪,抒天然性情。"
知我者,亚贵兄也。可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车行山中
午日南风动荻草,
行车坐看竹桃开。
窗外海天常相望,
时见石厝迎面来。
车行在滨海北岚岭、媲美台湾的网红公路上,一边为山,一边为海。
山上小树郁葱,荻草青青。不同于北方,南方的荻草花夏天就开了,在南风中轻轻摇晃着,全无秋日萧瑟意象。坡下路边,夹竹桃花夹在松荫之间,陪着一路盛开,这应该是平潭岛美化后的景色。不由自主想起了 唐代孟郊诗句"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我们这是"南风薰人行车徐,一路坐观竹桃花。"至此,才觉得今日之行,有些意兴了。
路的另一边,海岸线崎岖,时而近见银色沙滩,远见海天一体,车内凉爽,坐观沧海,爽极了。
值得一提的是,道路两侧,偶尔会看到一些渔村,房子都用石块垒墙,瓦上压石。这是平潭等地特有景观。山上多石,就地取材。海边风大,故以石压瓦。
听导游说,当地之人,以前不论贫富,房子皆是这个风格。所谓一层厝,二层居,三层楼。二层是有办法的人家盖的房子,三层则是家有华侨人家的居所。
一边旅游,一边学习,这才是我们教师疗修养应有之意吧。
仙人井和仙人峰
惊涛裂海岸,
绝壁斗蛟龙。
非干仙人事,
天地造化功。
东海仙境是平潭岛最具特色的山石结构,最主要的是仙人井和仙人峰。
仙人井是一个巨大的天然海蚀竖井,井深超过 47 米,井口直径超过 50 米,四周悬崖陡壁,井底有 3 个小洞与东海相连。涨潮时,海水灌入,轰然作响,浪花翻卷,就像三条蛟龙在相互撞击!
从仙人井旁边的梯道下行,不久就能看一小山谷,小谷下有海石,海水遇之旋起浪花。一侧石壁凸凹不平,块石突出,相对平缓,遍布裂峰,可称巉岩。另一侧峭立,如刀削一般,可称绝壁。上架石块,若雀,若猴,若人头,形状不一,换个角库,又有不同。此即仙人峰。峰旁转过,便知峰后有岭,立于海旁,高低不平,视之若双驼,故又称双驼峰。
为了开发景观,发展旅游,当地人给井和峰皆以仙人命名,以增加神秘色彩。其实它们的形成,不过是无数年海水侵蚀的结果而已。
福州船政
相携欲护金瓯全,
人世古来创业艰。
铁舰纵横大洋上,
伏波万里慰先贤。
逛了平潭岛的主要景色,便坐车前往福州,首个参观的就是福州船政。
福州船政,由左宗棠1866年创立,由沈葆桢为第一届船政大臣,先后设立制造厂、学堂等,聘请外员包教技艺,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建成我国第一支海军一一福州船政水师,并为北洋和南洋水师提供军船和军官,可谓中国近代造船业鼻祖,近代海军的摇篮。
福州船政属于近代工业文化遗产,当地利用原建筑作为各种用途的观光场所。导游将我们引到了船政书局进行休闲。我和养蕊利用空闲时间,便去参观船政博物馆。
博物馆介绍了船政成立的整个过程和历史地位,看着一幅幅图片和实物,不禁热泪盈眶。
谈到福州船政的成立,绕不开林则徐、左宗棠和沈葆桢的关系。林则徐虎门销烟,名满天下,可谓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被贬伊梨后,又在当地兴修水利,绘制图形。他已经看出了沙俄对新疆的虎视眈眈。当他重复起用,担任云贵总督,路过湖南,经人引荐,特意招见了尚是举人的左宗棠,史称"湘江夜话"。林则徐对左宗棠,“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二人秉烛而谈,直至天明,话题集中在“海防”与“塞防”两大主题。林则徐展示了自己自鸦片战争以来搜集的外国文献资料(后经魏源编成《海国图志》),又将新疆的资料交给了左宗棠,将其视为自己事业的接班人。这就埋下了左宗棠以后办船政和西征收复新疆的种子。
1866年,左宗棠任职闽浙总督,兴办船政,又复西征,分身乏术,处于两难之中,忧心如焚。这时林则徐外甥兼女婿沈葆桢正在丁忧,左宗棠三顾茅庐,才请出沈葆桢,办成了福州船政。
我知道这段历史,又复看到介绍,不仅对养蕊感叹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哪。同办洋务,曾国藩和学生李鸿章,是-派,其特征就是内残外忍,对外妥协,帶有软骨。林则徐、左宗棠和沈葆桢是一派,他们对内狠,对外国侵略者更狠,寸土必争,可谓铁骨!所以林左二人,相继成为民族英雄!而李鸿章则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中国近代海防事业,可谓起步艰难,命运多舛。先是马尾战败,福建水师几毁。下来甲午战败,北洋水师尽毁。如今共和囯建立了世界第二大海军,成了保卫海疆的利器,林左二公有知,当告慰于泉下。
参观船政博物馆,可谓此行最大收获!
游三坊七巷林觉民纪念馆
含泪出门去,
烈士孰无情。
一封与妻书,
永留典籍中。
16日当晚,又游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城内著名的历史街区,可追迹于唐宋,现存二坊五巷,为明清风格。近现代以来,福建名人,多居于此。现被开辟为商业旅游区。街上商铺林立,人来人往。
我给学生带一门课,叫《历史名城保护与管理》,三坊七巷,我是知道的。加上时间有限,于是和养蕊直奔林觉民故居。
林觉民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其《与妻书》为经典读物之一,为参加广州起义前夕,为妻子陈意映所写遗书。二人本凤和鸾鸣,夫妻情长。为了国家,觉民不计生死,参加起义。他在信中说:"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这是一封大爱之书!更是一封上战场前的告别情书,可谓铁汉柔情,读之令人荡气回肠,柔肠寸断。
林觉民死时只有24岁。林觉民牺牲后,陈意映一度意欲轻生。生下幼子后,终因悲伤过度于1913年病逝,年仅二十二岁。
看了故居材料,才知道现代才女林徽因之父林长民同觉民为堂兄弟,黄花岗林家死难者尚有林文、林尹民。难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林徽因为保护北京古城,同副市长吴唅争论时,说林家满门忠烈。
三坊七巷,只参观林觉民故居一屋,足矣!
上下杭古街区
绿木荫荫蔽埠台,
千门万户朝阳开。
河水悠悠流不尽,
犹忆当年商货来。
17日上午,又参观了上下杭历史街区,这是历史上以商贸、港埠为主要功能性质的街区。
其间有河,直通闽江。北宋以前,此地尚是“江广三里,扬澜浩渺”的闽江前沿水域,“海上丝绸之路”上的船只往来穿梭,上航,下航于此。历经多次洪水大潮的冲刷,形成沙洲,随着沙洲扩大,有了水运码头。有了码头,便有了商铺,有了商铺,商贸随之兴起。古代,航行的“航”和杭州的“杭”发音相通,久而久之,此地命名就渐渐成为 “上杭”和“下杭”。
现街区建筑多为民国风格。多会馆,有庙宇。沿河现为民居。多数大门关着。
河岸两侧多绿树,增加荫凉不少。
游人很少,甚是冷清。
沿河走过,一桥边,荫凉下,一群当地大妈,手执蒲扇,随意而坐,边交谈着。有的甚至翘起了脚,放在了怀里。
这是街区少有的生气。我笑了,安逸闲适的慢生活,这才是街区真正的生活底色。
大妈们也笑了,同我们打着招呼。
冷清的街区,顿时热闹了不少。
游烟台山
匆匆归会稽,
还似匆匆来。
何物随君去,
冰花茶两杯。
归越之前,最后一个行程是烟台山。
烟台山位于闽江以及其分支合围而成的南台岛上,属于福州古城区中轴线南延的末尾阶段。
因其扼古城之要,所以明清以来,山上设置炮台,又于山顶设一烽火台,故有烟台山之名。
又因官府设置盐仓,又有仓山之称。
五口通商以来,西人因其位置,依山面水,因形就势,开设使馆、教堂、学校,西式建筑风格不一,故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后华人亦在此建房,开发园林,便成景观。
绿树之中,散布着各式西洋建筑和园林古厝,而蜿蜒的山地街巷,则把它们串接起来。
烟台山诉说着一百多年来,福州城的历史变迁,是中外文化的交汇之地。那不起眼的小巷,可能就隐藏着一段故事。
民国影后胡蝶在此渡过蜜月,一代才女林徽因,回闽在这居住过一月有余。
叶圣陶曾说,“一座花园,一条路,一丛花,一所房屋,一个车夫,都有诗意。尤其可爱的是晚阳淡淡的时候,礼拜堂里送出一声钟音,绿荫下走过几个张着花纸伞的女郎……”
建国之后,又于山顶开发公园。虽然烟台山只有40余米,站于其上,极目四望,整个福州尽收眼中。
近些年来,福州市开发烟台山文化街区,保持传统格局之外,又设置各种商铺,增加文化娱乐项目。游客于体验传统韵味之外,又可享受现代生活,是休闲的好去处。
如此烟台山,自然需要慢慢地游,细细地品。
只是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只能走马观花。从漫步街出发,以公园为中转,来回浏览了一些主要景奌。
来去匆匆,临走,总要留奌纪念吧?
闽人喜茶,市内多见茶铺。烟台山也不例外。
于是,在一家茶店买了两杯茉莉花冰茶,回程车上细细地品,慢慢地回味几天的行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