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
——父辈们和“邵大娘”的那些往事(33)
王玉华
商世浩介绍说,在章丘,现在是翟毓蔚占据北半部,高松坡、程学通、王连仲活动在章丘南部和东部,他们的队伍还经常开到周村和王村、岭子地界。这些人打鬼子的同时,到处散播谣言,说土八路是红胡子、红头发、共产共妻、四处流窜、难成气候的小股土匪,只有蒋委员长领导的国民政府和国军才是正统、才能救国救民。可是八路军不也是接受国军统一整编才由红军改为八路军、新四军正式番号的吗,怎么就不是正统的呢?
王光钿一直惦记着周村的布庄生意,听商先生说局势如此混乱,也就打消了再去周村的念头。
王光铭说,淄川这边也有许多地方武装,民间号称“八大司令。”说的是淄东有翟汝鉴、李思亮,淄西有赵子中、李国林、杜心斋,还有跨淄东、淄西的翟超、周宗鼎等部,再就是章丘的高松坡也逐步渗透到了王村、岭子和磁窑坞。
这些人中有的是真抗日,有的是假借抗日发国难财。
譬如说张李庄的王永魁(字兴远),1930年,山东省进行地方行政区划改革,县下的路改称区,原淄川县西南路改为第五区。王永魁担任首任区长,区公所设在磁窑坞。

张李庄王家大院
1933 年前后,面对日寇咄咄逼人的侵略态势,山东省政府要求各县训练联庄会,充实县保安团,各区成立区队。王永魁家本来就拥有 40 多人和枪支的护院队,以此为基础,又向富户募款购买枪支,成立起第五区区队。王永魁自兼区队长,队副是本区龙泉村(今属岭子镇)人王毓瑚(字宝亭),实际主持区队事务的是王宝亭。五区区队成立不久,就配合黄家峪的赵子中(名盛美,曾任西北军连长和小学教员,抗战爆发后组建抗日游击队,被秦启荣强制编为鲁苏游击战区第十九梯队,赵任司令)剿灭了绑匪张六(本区林峪村人,今属岭子镇)。
王永魁的第五区区队因有五六十条枪,还有在当时颇为先进的四支 “手提式(冲锋枪),”一时成为各游击队激烈争夺的对象。
“七七事变”后,翟超的部队就意图占领磁窑坞,今年(1938年)年初,翟超的抗日游击队接受秦启荣整编,番号为国民党冀鲁边区抗日游击纵队第十七梯队,翟超任司令。随后又改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总队第五纵队第十七梯队。(1939年2月,改编为山东省十二专区保安第十旅,翟超任旅长兼淄(川)博(山)章(丘)总指挥、十二专区特派员)。随后进驻磁村,委任王永魁为军需处处长,王永魁只好带区队部分人枪参加了翟超部。
今年(1938年)春节后,廖司令率五军一部进驻张李村以北的石牛埠。此时,王永魁的父亲王振坊已去逝。王永魁和叔叔王振堂在廖司令的劝说和八路军政策的感召下,把护院队剩余枪支全部交给廖司令。八路军得到这批装备,声威大震。王永魁和王振坊的外孙等人也参加了八路军(后来成为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
另外,王振坊兄弟都酷爱京剧。民国初年,王家就办起家庭戏班,出了不少名角,并花费银圆 5000 多元从上海购置了戏装。据说,一件“靠”就花了 600 银圆。王振坊死后, 一来因时局不稳,二来出于经济原因,王永魁解散了家庭戏班,20 箱戏装以不到原价一半的价格卖给了本区黄家峪村赵子中的京戏班(1940 年前后,八路军泰山军分区司令员廖容标动员黄家峪村京戏班将这批戏装的大部分捐献给部队,成立了泰山区军分区京剧团)。现在日本鬼子又制造了“黄家峪惨案”残酷屠杀赵子中部抗日志士和无辜平民,你能说赵子中和王永魁不是真心抗日?
人和人不一样,具体到其他人就很难说了,他们大多数都是受了秦启荣贯输的“一个政府、一个国策、一个领袖、一个主义”的“四个一”和“欲攘外必先安内,欲安内必先反共”的反共宣传教育,奉行“抗战与反共并重,反共优于抗日”的反共政策,专门与共产党作对,死心塌地做汉奸就是。
不过,磁窑坞这边现在的治安还好点。前段时间国民党翟超部的副司令周宗鼎,趁廖司令南下莱芜之机,带着一千多人又进驻到磁村,还把“马棚会师”后五军游击队的留守人员全部扣押起来。廖荣标司令从莱芜返回张李庄后,为了尽量维护抗日统一战线,一边让二十三中队中队长周芬田带着两个人到磁窑坞和周宗鼎谈判,限期他们五天之内撤出磁窑坞,一边在磁窑坞村南的华严寺、黄土崖等地列兵布阵,做好战斗准备。
谁知谈判时周宗鼎欺人太甚,倚仗有秦启荣和翟超撑腰,扬言不但要霸占磁窑坞,还要长期统治淄西地区,又把五军前去谈判的三个代表也无理扣押起来。
给脸不要,廖司令决定给予武装威慑,下令枪炮齐轰、武力攻城。周宗鼎素闻廖司令威名,被迫全部释放被扣押的五军人员,乖乖地主动撤出了磁窑坞。
你看,磁窑坞这个地方虽然不大,但却成了各个方面武装势力争夺的地盘。
最后,秦启荣为了不让翟超部队与驻在马棚的八路军第五军司令员廖容标交往,同时也为了与驻淄河流域的王葆团、吴鼎章、翟汝鉴等组成淄河防线,严密封锁八路军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便把翟超部从磁村调往田庄。
“这几天磁窑坞的老百姓还在举行欢庆活动呢,村中南北大街上的博山饭庄好久也没去了,要不咱们仨也去磁窑坞看看?”
听王光铭建议去磁窑坞, 商先生笑而不语,只是一个劲地两眼看着王光钿。王光钿想了想,爽快地答应说:“商先生要是家中离得开,咱们先去磁窑坞,然后赏个脸一起去马棚小住几日,劳神给家父捡查一下身体可好?”
言毕,三人快步向磁窑坞奔去。
磁窑坞自古为淄西军事重镇,也是淄西的经济文化中心。

磁窑坞东扼范阳河流,西据连绵群山,北依冲山之要,南临鸳鸯桥深沟险壑。这里既是颜神镇(博山)通往周村和济南的咽喉要道,还是进出鲁中山区的重要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有“占据磁窑坞,淄西不在乎”的说法。
想起当年在磁窑坞初学生意的光景,王光钿不免情绪激动,他一边陪伴商先生快步行走,一边介绍磁窑坞的古往今昔。
磁窑坞村中大街是一条三里长的古商街,路面青石铺就,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村子周围有燕子山、凤凰岭、黄土崖、华严寺、鸳鸯桥等众多名胜。因九条河流在此交汇,被人誉为九龙汇聚之地。


“噢,这么好,是要去看看!”商先生饶有兴趣的边回应,边听王光钿继续介绍。
“磁窑坞还有一个美丽的历史传说呢。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王母娘娘的爱鸟金凤凰下凡,从昆仑山的瑶池先是飞往泰山落脚,后又飞往磁村西边的胡山。金凤凰站在胡山上向东一望,看到了一块九龙汇聚的风水宝地,自此便在此处落地扎根。从此,才有了黑陶磁器烧制和商贾云集的磁窑坞大集,磁窑坞每旬两集,逢五排十为集日。磁窑坞是淄川西南最大的物资交流集散地,章丘、莱芜、颜神、昆仑等地的商贩每逢集日都在这是汇聚。
顺着村中南北大街走到头,村南有座通往华严寺的鸳鸯桥,那桥是清同治元年(1862)重修的,(此路当时也是济南经博山通往鲁中、鲁南的交通要道),

竣工时曾在桥头搭台唱戏庆贺。听老人讲,那时候,四面八方涌来的串乡民间艺人纷份登台献艺。其中,有4个你们章丘人献演的是打花鼓节目,打花鼓那可是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啊,大家直呼开了眼界,喜欢的不得了。庆贺活动结束后,磁窑坞有一李姓人家一心向艺人拜师学习演奏,从此打花鼓就在磁窑坞一代代流传至今。

过了鸳鸯桥便是华严寺了,这寺庙修建于唐朝,历史悠久。整体建筑错落有致、宏伟壮观,塑像神采奕奕、栩栩如生,其环境花草绚丽、古柏参天。寺庙院内,楼台殿阁、碑碣林立,庙中各种神佛、神采奕新,庙中环境,苍松翠柏,参天蔽日。日日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天天青烟飘飘,香火不断……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