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
文/龚如仲(Ralph)
人生于世间,亲情及恋情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人往往从表面现象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作出判断,岂不知真正的感情是发自于内心、执着于持久、表达于无私的。只有真正知晓了一个人对于你的真爱,你才会从心底里发出“原来如此啊”的感叹。
写到这里,您可能会问我:“你说的这些话到底是啥意思啊?”请稍安勿躁,让我用下面的一个小故事来回答您的问题。
话说南北朝北魏太武皇帝拓跋焘当朝年间,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断南下骚扰,于是北魏政权规定每家出一名男丁上前线以御外敌。河南虞城县一户四口之家(夫妇二人加上男儿的双亲)便面临着当家男儿必须上前线的命运。男儿新婚不久,告别年老的双亲及娇妻之时自然是万分难舍。但军法如天,男儿只能狠心告别爹娘妻子,上了前线。说到妻子,我在此必须多费一点笔墨。您别看轻了这个小户人家,这一家的儿媳妇是有点儿来头的。她在嫁人为妇之前,是村里唯一一个老秀才的女公子。此女从小跟随父亲读书识字,胸中颇有点文墨。此外,这女子为人温和敦厚。自打夫君走后,除了原来一日三餐的厨房活计外,其它家中的大事小情都得她一肩挑起,她那双原本是写字绣花的柔夷也不得不干农活、纺棉纱,以求全家人的温饱了。
男儿原本是家中生活来源的顶梁柱,他走后,家中的日子变得举步维艰。又过了一阵子之后,老两口突然发现,儿媳妇开始不和他们同桌而食了。每到饭点儿,媳妇先服侍公公婆婆上桌就餐,老人家吃饱后,她立马收拾干净桌子,清洗好锅碗瓢勺。然后她就独自一个到后面的厨房间去了。老两口突然心中生疑:“这媳妇儿为什么不和我们在一个桌子上吃饭?她为什么自个儿躲到厨房里去呢?难道她是偷偷地给自己加餐?我们吃的是青菜豆腐饭,难不成她背着我们去吃大鱼大肉?”
老两口越想越不对劲。于是当某一天吃完午饭后,老太太就蹑手蹑脚地尾随着儿媳妇到了后堂灶头间门口。老太太先躲在门后,悄无声息地观察着。一待背着身的儿媳妇从锅里把饭盛入碗中、并开始闷头吃饭时,老太太立即快速走到儿媳妇面前,想来一次“抓现行”。儿媳妇自然是大吃一惊,可老太太更是惊愕不已:原来儿媳妇给自己开的“佳肴小灶”却是几个缺盐少油、菜帮子拌谷糠的蒸团子!“原来如此啊,”老太太大叫一声。紧接着,一行热泪顺着她哪昏花的老眼流下,再接着,婆婆把儿媳妇一把搂在怀中。
原来男儿走后,家中的日子越发捉襟见肘。慢慢的,丈夫临行前给妻子留下的为数不多的银子也用完了。尽管儿媳妇竭尽全力忙前忙后为家中挣钱,但一个女流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多撑几天给公婆温饱的日子,儿媳妇决定:平日里的饭菜让给老人家吃,自己年轻,吃点儿谷糠也能抗得过去。这就是真在的爱,真正的亲情!
转眼间,夫君从军业已一年了,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是欲罢不能。突然有一天,官府来了个好消息:公差定于隔日送新一批壮丁到前线,倘若原先已在前线的哪位军人家属要捎个信儿给亲人,公差可以充作“鸿雁”,尽可能把家书送到。儿媳妇一听,大喜过望。于是她就在一张白纸上写下了如下一首题为《羹汤》的小诗(她丈夫是上过一两年私塾的,看得懂):“君别家乡后,羹汤更尽心。舅姑交口赞,夫婿可闻音?”太太的目的是安慰远在他乡的先生不要惦念家中,家中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其实是苦涩难咽,哪来的美味羹汤)。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儿媳妇的父亲,哪位儒学秀才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不幸去世。秀才的闺女悲痛欲绝。又过来一年,突然从前方传来一个噩耗:男儿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儿媳妇及公公婆婆闻讯后哭得个死去活来,儿媳妇几乎快崩溃了。痛苦归痛苦,但家中的日子还得过。又过了一阵子,更加沉重的养家担子成了压垮儿媳妇的最后一根稻草,儿媳妇病倒了。公公婆婆除了着急外,他们拿不出任何将儿媳妇拉出病患危机的好办法。又苦熬了几个月,儿媳妇眼看不行了,于是她就拉着婆婆的手,对她说道:“吾死后,于吾坟前植一冬青,吾愿足矣。”为什么此女子喜欢冬青,史书上并无记载,但我想:也许是她对四季长青的树木情有独钟吧。借助乡亲们的帮忙,儿媳妇终算能够入土为安。
又过了一年,坟前的冬青树也长高了许多。突然间的某一天,那个讹传战死沙场的男儿突然以复员军人的光荣身份回到了故里。接下去,就出现了记载中的下面的这个情景:“男儿闻妻故,极哀痛。遂哭拜于坟前,泪洒树身,夫归病焉,卧榻良久。忽闻邻家曰:‘此树一夜间结果累累’。众异之,遂携夫至树前观之。夫摘果数枚食之,归家后病愈焉。医者遂称此冬青子为‘女贞’。盖《本草纲目》有云:‘此木凌冬青翠,有贞守之操。’故以‘女贞’名之”。
有一回,小女儿读到我写的一首有关冬青的七律,其诗曰:“负霜葱翠赛松柏,慈悯德诚誉望隆。护果冬青鸦口福,济民桢木子神通。明眸补肾益肝气,止喘抗炎消痛风。动地惊天情恋泪,仙丹化得越时空。”于是,她问我道:“冬青为何又名女贞?”于是我就把以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女儿听后点头道:“原来如此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