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里飞溅着思想的火花
——读仵埂先生思想随笔录《惊诧与漠视》
杨广虎
有些书,是要慢慢读的。我的床头,放着仵埂先生的思想随笔录《惊诧与漠视》,时断时续,反反复复,已经读了半年多,才算基本读完。
随笔,现在从文学体裁分类,也算散文,主张说“理”,文字精短,内容、形式等更加自由和灵活些。国外国内,知道也读过一些,譬如《歌德谈话录》、《叔本华思想随笔》、《培根随笔》、《我与地坛》《随想录》《人生哲思录》《牛棚杂忆》等等。我觉得,写随笔,就要有自己的思想,起码应有一定的对社会、历史、文化、人性等等认识深度,也敢用文字准确表达,这样的作者,不是学者,也是思想家;当然了,这样的人,庙堂有之,民间也有,隐身于我们之中;仵埂先生,便是一位。
在我们日常的印象中,仵埂是一位艺术学院文雅的教授,一位博学的文艺评论家,经常在一些研讨会上、分享会上、文学论坛上侃侃而谈,一语中的。我和他认识近三十年,从来没见到他发脾气,总是微笑着表现出谦和与大度。读了这本《惊诧与漠视》,让我重新深入地认识了他,在他的内心,也有过挣扎,有过争辩,醍醐灌顶,忽然明白,思想的锐角刺痛我,也引导着我走向一个光明的方向。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这里说的“精神”,就是不甘心,要对自己负责,不断拼搏、敢于斗争,永不言弃。要有精神,那先要有思想,正常的、或者超前的对社会自我的认识思想,否则,会犯方向性的问题,鲁莽而行,结果偏差。思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靠自己学习、领悟、积淀等而来,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全方位、系统、深入地判断问题和未来。正因为,仵埂先生有了广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生活的宽度,才有了思想的深度,也养成了他从日常的小事出发,与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人情等相互勾连,深入挖掘,不断哲思,以轻松、自然、灵动、美妙的感性文字,探寻我们身边被蒙蔽的东西,真诚、和善地把我们带入到一个思想的“文字国度”里尽情遨游,刷新认知,给予我们心灵的启迪。
《惊诧与漠视》一书收录了仵埂先生近五年的随笔精品文章,代表他当下的思想水平和认知高度。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谛听天界的那一缕讯息”,回望历史人物,对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笔触记录了时代沧桑巨变在我们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缄默与沉思”,探讨了时代与生活的困顿、冲突与缠绕,是对历史与当下现实的反思;第三部分“惊诧与漠视”,关注个体的特异性,挖掘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生命异在与文化密码。坦率地讲,都不错,我还是比较喜欢“惊诧与漠视”这部分的,上下纵横,左右逢源,对“内心”“异禀天赋”“生命状态”“故土和漂泊”“两性关系”“爱意”“欲望与想像”等等都做了自我的剖析和思辨,轻盈的语言中,让我看到了他对日常之物的忽然顿悟,这种顿悟是建立在他多年的学术积累、艺术感悟和人生体验融汇贯通之上的。“仿若天窗打开,让你一下子看到天光云影,这种憬悟带来的精神就是惊诧、讶异,这是突然的开悟之感。”我经常去秦岭,在自然界见到过夏季一场大雨洗礼大地之后,豁然开朗,万物逼真,天光云影的壮丽景色;思想上、心灵上的“天光云影”那是一种怎样的激动、狂欢、阵痛和惊喜,不仅作者仵埂本人,我们每个读者都可以通过他独到的观察与思索文字,触摸到,感受到这种突然的“开悟”。没有简单地说教,在他沉静、美好的文字长河中,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呈现出骨肉相连、和谐相生的文章自然风貌、不时飞溅出思想的火花,让我们反思当下,预测未来。这种思想火花,给他温情的文章涂抹上一层向上向善向美的太阳之辉,照彻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在人世间游走,在困厄中守候,在历史中爬梳,在艺术中遨游……”富有才华的仵埂先生善于观察,以自己生命的巨大感悟,用细微的文字,从小切口下笔引出生活大命题,处处飞溅着自己的思想火花,让我们感受到心灵的震颤和艺术美的享受,不得不反身审视自己和拷问生活。我想,这就是《惊诧与漠视》给我们最生动的“开悟。”
2024年7月6日晚匆于长安
备注:《惊诧与漠视》思想随笔录,仵埂 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23年11月出版。
【作者简介】杨广虎,男,74年生于陈仓,89年开始公开发表小说与诗歌,业余写作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