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大乘佛教
文/妙之门
佛教经过五百多年的发展,到公元一世纪,大乘教派的兴起,又给佛教带来了一次巨变。
“大乘”这个称谓,是当时佛教一个新生派别的自诩。他们把自己的义理,说成佛陀对大悟性人讲述的真谛。此真谛就像无比巨大的车船,不仅能够解救修行者,同时能够将众生一起载到解脱的彼岸。因而称之为大乘。而对其他传统教派,则统统贬称为小乘。并说小乘的义理,乃是佛陀为禀赋差的人所讲的佛法。此佛法像一艘小船,只能解救修行者自己。
佛教其他派别对这种说辞非常愤懑,斥责他们划分佛教为大乘和小乘是无稽之谈,是在宣扬伪佛说。随即,一场围剿大乘的论战铺天盖地而来。
然而,大乘教派面对传统教派的诋毁和围攻,并没有败下阵来,依旧沿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前进。他们恪守自己的义理,完善自己的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中,逐渐壮大了起来,很快便成为佛教的主流,进入大乘佛教的新阶段。
大乘佛教最大的特点,最值得称道的是,具有影响后世的经典一个接一个问世。例如公元一世纪,以马鸣为代表的“大乘”先驱者们,编著了《阿弥陀经》、《金刚经》、《维摩经》、《法华经》等经典名著。又如公元二、三世纪,龙树和提婆创立了大乘佛教的中观宗(又称中观学派),其中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提婆的《百论》等论著,精辟地阐述了“假有性空”的中道观,成为论藏中的名作。再如公元四、五世纪,无著和世亲创立大乘佛教的瑜伽宗(又称瑜伽行派),他们的《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实论》等论著,细致地论证了“万法唯识”的义理,成为佛教典籍中的精品。
随着大乘佛教名师辈出,大批经典精品问世,不仅解决了佛陀生前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使得佛教理论趋于完善,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说。这些新说,不但争取到了更多的信众,而且为信众开辟了一条更加便捷的修行途径。可以说,大乘佛教的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它对整个佛教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综合起来,可归纳为六大贡献。
贡献一:也是最大的贡献,大乘佛教创造性地编纂了菩萨之说。在这个说教里,菩萨首先是一个大慈大悲的圣者,其次又是一个修行的中间环节。菩萨作为一个圣者,是他不仅帮助人们修行成佛,而且救助苦难者出苦海。菩萨作为一个中间环节,是说修行者如果不能立即成佛,也可以成为佛的候补——享受在人间的菩萨。
由于大乘佛教将菩萨塑造成大慈大悲的化身,而这个大慈大悲,既是佛家善行的核心,又与世俗的德行相贯通。因此,大乘佛教关于菩萨的说教,就把神明崇拜与道德崇尚结合了起来,将人性之善与佛教的特质之善融为了一体。
贡献二:大乘佛教在部派佛教提出“灵魂”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天堂”与“地狱”的系统理论。从而使得“生死轮回”和“善恶因果报应”等说教,有了具体而生动的内容。
贡献三:大乘佛教提出的世间空幻不实的说教,完善了佛教宇宙本体论的玄奥哲理,弥补了佛陀在宇宙观方面的理论欠缺。
贡献四:大乘佛教提出了一个“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口号,这就为众生修行成佛,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从而使修行途径变得疏畅而便捷,坚定了信众的修行信心。
贡献五:大乘佛教在修行方面,一改过去成阿罗汉、身心俱灭、超出生死轮回的修行目标。而是把成佛、转生到极乐世界作为新的修行目标。这个新目标对于修行者来说,既简便易行,又具有极强的诱惑力。
贡献六:大乘佛教在实践方面,将当地文化与异域文化融合起来,打破过去不立佛像的传统,提倡大造佛像和菩萨像。这样一来,不仅堂而皇之地把佛陀搬上了神坛,而且使得佛教的寺院更加神圣庄严,让信众在神明崇拜中更加虔诚。
大乘佛教这些贡献,使得佛教无论在体制上,还是在理论上更加趋于完备。就大乘佛教的历史地位而言,如果说部派佛教完成了将佛陀的教谕向宗教的蜕变,那么大乘佛教则是完善了这个蜕变,使得佛教走上了成熟之路。由于大乘佛教为整个佛教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促进了佛教的兴旺与发展,因此佛教在印度又繁荣了几个世纪,并使得佛教迈出印度家门,最终成为世界性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