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游龙门石窟 —河南老家之行(2)
文/刘玉伟
我们那天跟吴玲上午游完白马寺后,下午就来到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列中国各大石窟之首的洛阳龙门石窟游览。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龙门镇龙门大道,我们是坐景交车沿龙门大道来到石窟大门口的,走进景区后,空中由几千个大红灯笼组成的长廊,让节日喜庆的气氛一直延续至今。
我们在龙门石窟遥望历史,在远古时代大禹凿开龙门山使得伊水和洛水汇合一起注入黄河,从而解决了常年困扰这里民众的水患。在《水经注》中就有这样的描写:“两岸皆断山绝壁,相对如门,惟神龙可越,故曰龙门。”龙门山被伊水(伊河)分为两半后,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而专称“香山”,而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石窟全部建在西山上。我们那天在青石板铺成的路上,朝景区里面走着时就看到,石窟的对面,伊水河水碧波荡漾,在夕阳的照耀下,河面上金光粼粼,岸边翠绿的柳树随风摇曳,河岸上长长的石栏杆前一组又一组的游客在拍照留念。
我1990年5月7日和工区的好友也来过龙门石窟,三十多年过去了,龙门石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景区的道路更加宽阔平坦,道路两边的绿化已是绿树成荫,花坛中色彩艳丽的花朵在竞相开放。我们那时是乘坐市里的公交车到景区门口的,路面不是很平整,道路两边的树木也不多,对面有大车经过时,还会扬起一阵灰尘。这一次来龙门石窟,天气依然晴好,蓝天白云,阳光灿烂,我们乘坐的景交车没有玻璃,走在树荫下晒不到太阳,路上也没有任何灰尘。
有些人一说旅游,就会说他以前来过,但祖国各地的景区几乎都是月月有变化,年年不一般。我们去年六月份跟和爱的工作人员张明丽去宁夏旅游,今年六月她又带团去了宁夏,才一年的时间,所有我们去年去过的景区,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0年到2024年,三十多年后龙门石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龙门山上那千年不变的石窟外,我几乎找不到一点点三十多年前的影子了。我们这一次在龙门石窟看到,伊水河比过去更宽更深,也更加的清澈靓丽,河岸两边有了护栏也有了柳树,上石窟的台阶也更加的整齐干净。我当时就想,再过三十年这里还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真的是连想都不敢想啊!
龙门石窟如今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鱼跃龙门”的传说故事也发生在这里。诗人李白有诗为证,他在《赠崔侍御》中写到:“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这里两山对峙,伊水中流,佛光山色,风景秀丽,真值得我们来此一游。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而终于清末。历经十多个朝代,陆续营造长达1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洞窟像龛2345个,造像11万余尊,建造时采用了大量的彩绘,今大多数已褪色。龙门石窟多为皇家贵族所建,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卢舍那大佛,被国内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等。在咸亨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在龙门石窟雕凿主佛卢舍那,意为光明遍照。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卢舍那大佛窟洞长宽各30余米,主佛卢舍那大佛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一双秀目微微凝视下方,露出祥和的笑意,宛若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因此,自古以来,人们都认为卢舍那大佛就是女皇武则天的形象。国内外游客来龙门石窟,就是要一睹卢舍那大佛的芳容。
我们那天在龙门石窟里正走着,有一队年轻英俊、精神饱满、步伐一致的士兵从我们身边经过,在卢舍那大佛还有几个石窟下面,我们都看到有军人在那里站岗守护,我们突然感到自身和景区里游客们的安全感也有了大大的提升。
龙门石窟除了有以神秘微笑著称的卢舍那大佛外,孝文帝为冯太后凿的古阳洞,兰陵王孙于万佛洞造像,高力士为唐玄宗造无量寿佛等也都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尊崇。另外,这里还有外国人开凿的造像,欧洲纹样和古希腊石柱等都让国人大开眼界。因此,龙门石窟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不仅对国内其他石窟的开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甚至远及东亚、朝鲜、韩国、日本等国的石窟均受到龙门石窟的影响。
刘玉伟,2024年7月16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