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到来话七夕
曾顺和/作
七夕七夕,亲亲戚戚。
悽婉源长,浪漫神秘。
在我国,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是一个影响广泛而深远,丰富多彩而美丽浪漫的民俗节日。
关于七夕节的由来,传统的说法是:源于古代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最早的记载见于孔子亲自删定的《诗经》中,有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践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的叙说。
这说明,有关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雏型,在春秋以前就产生了,它是从原始的日月星辰神话,演绎发展而来的。在汉代,在《诗品•汉古诗十九首》里也有: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寒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你看,牛郎织女鲜活的人物形象己跃然纸上了,还有了“天河”的情节。同时在《淮南子》一书中亦出现了“鸟鹊填河成桥而渡织女”的说法。到了南梁朝的文学家殷芸的《小说》一书里则有:“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伶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相会。”
至此,关于牛郎织女神话故事的梗概已经具备。打那以后,再经过各地民间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传承活动,使之更加丰满、多彩而动人,逐渐成为一个扣人心弦,纯朴而又坚贞的爱情故事,深得人们的喜爱。
存在决定意识。
正如作者在《龙年说龙》文中所提到的:古人之所以能抽象地创造出自然界根本没有的崇拜物并以“龙”命之,是源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有太多跟“农”音“农”意密切关联的东西。同样,仅管七夕节的形成和延续,始终与牛郎织女这个千古流传的经典,美好浪漫的爱情故事紧紧相连,密不可分。但余以为要理解古人之所以要把七夕节定在每年的七月初七这一天,得从他们长远不灭的,强烈情爱期望和客观需求出发,去认识和了解:
一是,渴望享受过去那种浪漫多彩的恋爱婚姻过程。由于母亲系氏族社会的解体。社会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婚姻家庭格局。归女在社会中的地位急剧下降,由社会生产生活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变成了从属者,姻缘婚配由比较自由浪漫的走婚式的群婚制,变成了比较单一呆板的,并以父母包办,谋说之言定终生的封建婚姻制度。此后,能在婚姻家庭上让男女一喜的,也就只有洞房花烛夜了。自洞房花烛夜这一惊喜之后,就是男女二人的苦苦斯守,以了终生。之前的让男女间那种相互倾慕,相互吸引而产生眼缘,进而一见钟情,进而碰撞出恋情火花的恋爱过程和浪漫情景就再也没有了。人们因思念、向往和享受过去那样的恋爱婚姻过程,而演译了牛郎、织女那样有爱情关婚姻的美妙神话故事、传说,并在长久的传承中不断扩展、丰富、多彩和浪漫;
二是,在古时多数丁壮都会被官府拉去卫国戍边。那时强拉戍边的人,一去就是数年不归,甚至杳无音讯。杜诗《兵车行》就反映了这种状况:“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古诗《木兰辞》里也有这样的意景描写: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父征。”,
如果家里没有丁壮,老父也得去戍边。无奈,木兰只得女扮男装替父去从军。唐,贺知章的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对这种情形,描写得更加真切具体。
可以想象,在古时,这样的情况何岂止一桩两桩,那定是举不胜举呀。夫妻远隔两地,长相思念,也许因此就构思了牛郎织女“七七鹊桥会”的美好愿景来寄托自己的相思。让相思者深信,隔着茫茫天河的牛郎织女都能一年一见,何况地上人间呢!就是天神不许的事,鹊鸟也会出力相助的呀。心示婚恋、爱情的强大和力量。
就实而论,旧时的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在七夕这天晚上,无数的有情男女,待到夜静人深时,都会对着星空默默祈祷自己能有美满的姻缘;
三是,七月初七正合了恩爱夫妻“悽悽戚戚”的谐音。为什么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只选在每年七月初七晚上,而不是其它日子呢?这是乎可从汉字的造字和国人的习俗思维说起。要知道,这是一个民俗意味极浓的节日,必须首先站在民俗的角度去考量分析。
我们知道,汉字体系是按象形、形音和会意的原则逐渐构造出来的。中国人形容夫妻恩爱相好,往往会用“亲亲切切,悽悽戚戚”这样的词语,而“七月初七”的两个“七”正好合了恩爱夫妻“亲亲戚戚,悽悽戚戚”这样的谐音,合了男女青年期望一生姻缘悽悽戚戚的美好意愿、远景。这正如像今天的人们,做生意的出门希望碰上抬棺材的,拿发菜的,隐含升官发财;选电话号或码车牌号希望含有“688”“ 9898”之类的数字,意含六八发和久发久发,是一样的心理。
可见,将每年的七月七日定为华人的“情人节”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共青团、青协和妇联应当充分应用各自的组织优势,在每年的这一天,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千万计的男女青年提供接触交流的机会,把剩男剩女降到最低限度,也不失为一件德配天地的大好善举。
七夕节是浪漫美好的。记得小时候,吃过夜饭,没事儿的时候,我们就在地坝头放上一块养蚕用的大簸箕,兄弟几个躺到里面乘凉,这一来可打发时间,二来是可节约灯油,一举两得:夏日里睡早了,讨厌的蚊子会咬得你难以入睡;那时点灯用煤油,一月一家才供应三两,凭票供应。无奈,就只好躺在簸箕里,痴痴地仰望着美丽灿烂的星空发呆。大人们一旁告诉我们说,那条横跨天空,星星最多而比较明亮的光带就是银河,那北岸最亮的那颗星星就是织女星,而南岸最亮且两旁对称排着小星星的那颗星就是牛郎星,俗称挑担星。它两旁对称排列的小星星就是牛郎织女的一双儿女变的。
大人们讲述的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各有各的版本,但当电影《牛郎织女》里的天神从人间把织女抓回天庭时,织女那:“牛郎!牛郎……”那撕心裂肺的呼喊,把自己从睡梦中惊醒时,就更信了大人们的讲传说。
传说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慧而又心灵手巧的仙女,故而凡间的女子便在七夕的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
【2024年 原创 于成都】
厂青神县河坝子“爱情山”七夕征文启事
七夕节是中国情人节,在2024年七夕节即将来临之际,为提升四川省青神县河坝子【爱情山】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三苏文学特举办“爱情山”七夕征文,欢迎文朋诗友们积极响应,多多支持。
1、“爱情山”七夕征文时间从即日起至8月10截至,在8月12日揭晓获奖者名单。
2、投稿请注明:“爱情山”七夕征文。
3、“爱情山”七夕征文的体裁不限,诗词、歌、赋、散文、小说、随笔等均可。
4、“爱情山”七夕征文作品将在《三苏文学》微信公众号上展示。
5、“爱情山”七夕征文设一等奖一名,要求浏览量3000以上,点赞、在看各500以上,奖红包100元。
二等奖2名,要求浏览量2000以上,点赞、在看各400以上,各奖红包80元。
三等奖3名,要求浏览量各1000以上,点赞、在看各300以上,各奖红包50元。
6、在“爱情山”七夕征文期间,作品打赏在10元以上的,打赏的80%归作者,20%作为奖励红包,如有赞助,奖励红包将同时提高。
7、在“爱情山”七夕征文结束之后,所有参加征文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三苏文学》专栏、今日头条《三苏文学》专栏、VV平台上陆续展示。
欢迎文朋诗友们投稿支持,投稿请加微信/ZWB612462,作品发私聊窗。
三苏文学社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