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八一军旗
文:阿木
97年
星移斗转
沧桑变幻
而这面旗帜却像赤色的火焰
那融入肌肤刻入骨髓的颜色是鲜艳的中国红,是血色的浪漫
1927年8月1日
南昌城上飘扬起一面鲜红的旗帜
从此
中国共产党有了自己的武装
旗帜下聚起工农千百万
这是怎样一面旗帜啊
它是用无数烈士一滴滴鲜血堆积染红
它是刺破黑世界的一把利剑
这是一面写满理想、信仰、忠诚的旗帜
这是一面让敌人瑟瑟发抖的旗帜
湘江战役
十几倍的敌人将红军围困在湘江
为掩护中央红军纵队
几万人前仆后继
其中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六千多人全部壮烈牺牲
被称为‘绝命后卫师’
年轻的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不忍屈辱绞肠而死
死前,他的手伸向那面红旗
那是心中最神圣的旗帜
湘江战役
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锐减到不足3万
数万人血染湘江
奔流的湘江水几年冲刷不尽那血色的殷红
因为那片大地被染成了一面红色的旗帜
两岸百姓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只为敬畏英烈
只为那面血染的旗帜
这是一面信仰的旗帜
两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途
红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艰难的跟随这面旗帜
向着胜利前进
漫漫征途
多少人饥寒交迫倒下了再也没能起来
然而,信仰支撑着这支军队,信仰的旗帜引导着这支军队
他们一往无前
他们向死而生
请问
什么样的军队有如此的意志
什么样的人能有如此铮铮铁骨
这就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每一名战士心中都有那么一抹鲜艳的中国红
这是一面忠诚的旗帜
一寸山河一寸血
在渣滓洞
在迎接全国解放的前夕
一面是敌人的诱惑
一面是刺刀从中鲜红的旗帜
江姐知道,自己已看不到新中国飘扬的五星红旗
她要亲手绣一面旗帜
用一针一线
绣方圆大地
用满腔鲜血
绣红色浪漫,绣锦绣千里
黑暗的牢狱囚禁了她的身体
却锁不住她心中那面鲜艳的红旗
在朝鲜战场上
长津湖刮着凛冽的寒风
一队潜伏的志愿军战士隐蔽在皑皑白雪中
饥饿、寒冷撕咬着战士单薄的身体
一面旗帜紧紧的握在18岁军旗手的怀中
他在等待
等待那一声冲锋的号角
等待第一个跃出战壕扬起军旗勇猛冲锋
可是
他没有等到那一刻
他们整个连队都静静的长卧在冰雪之中
寒冷啊,你可以夺走战士的生命
而战士心中的这一团火
却像初升的太阳鲜红鲜红
这,就是那面旗帜
它
是战士的信仰
是战士的忠诚
是铁的纪律
是铸就共和国的铜墙铁壁
致敬,八一军旗
2024.7.17
【美诗赏评】
这首长诗《致敬,八一军旗》深情地回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光辉历程,特别是那面象征着信仰、忠诚和勇气的八一军旗。诗歌以激昂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从南昌起义到长征、从抗日战争到抗美援朝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展示了人民军队在逆境中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首先,诗歌对八一军旗的象征意义进行了深刻的诠释。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力量的标志,更是战士们心中最神圣的信仰和忠诚的象征。通过描绘湘江战役、渣滓洞和长津湖等历史事件,诗歌生动地展现了战士们为了信仰和忠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不懈努力。
其次,诗歌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例如,将八一军旗比作“赤色的火焰”、“刺破黑世界的一把利剑”,以及将战士们的信仰比作“初升的太阳”,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视觉效果,也深化了读者对人民军队精神风貌的理解。
此外,诗歌还通过描绘战士们的具体行动和内心感受,展现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例如,在湘江战役中,年轻的师长陈树湘受伤被俘后绞肠而死,死前他的手伸向那面红旗;在渣滓洞中,江姐在迎接全国解放的前夕亲手绣制红旗;在长津湖畔,年轻的军旗手在严寒中静静等待冲锋的命令。这些感人的故事和细节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战士们的英勇和忠诚。
最后,诗歌以“致敬,八一军旗”作为结尾,表达了作者对人民军队和八一军旗的崇高敬意和深深感激之情。这不仅是对历史的一种回顾和缅怀,更是对当代军人的一种激励和鞭策。
总之,《致敬,八一军旗》是一篇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艺术感染力强的诗歌作品。它通过对人民军队光辉历程的深情回顾和赞颂,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在革命和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同时,它也激励着当代军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继续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阿木:本名吴彬,辽宁沈阳人,曾戍边西北,热爱生活,喜欢摄影,旅游,偶尔创作诗歌,将生活的感悟与激情献与远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