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村镇的两棵老槐树
邵祺昌
题记:近期,淄博市散文学会举办《古树背后的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并公布了市级以上挂牌的老槐树,其中就有我们王村镇的两棵,一棵在苏李村,一棵在辛庄村。

一、苏李村的老槐树
周村区王村镇苏李村有棵老槐树,这棵老槐树比苏李村的“兄弟三进士”(王鼎胤、王昌胤、王新胤)的资格还要老,比“苏李豆腐干”的名气还要大。
据《王村镇志》记载,苏李村位于镇政府以南2千米,属于姓氏村名;该村为明朝前建村,因苏、李两姓在此定居,故名苏李庄,这是其一。据《周村乡村记忆》载,村名的由来至今无从考证,这是其二。据村中耆老记忆,解放前在苏李村圩子墙北门上写着“苏里庄”。这是其三。且不管其村名由何而来,村里的老槐树却一直立在那里,见证着平民的劳作,见证着士人的腾达。祖祖辈辈的苏李人,生来与它相伴,走时与它再见,只知它是村里的元老,但没人能说清它的底细。
关于苏李村的记载,最早可见于淄川知县朱万春于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纂修的 《淄川县志》,此版县志因由苏李庄人王教(1571年进士)为其写序,所以《淄川县志》上则有苏李庄;而西去三里之外李家疃村的王宣化(1568年进士)中进士比王教还早了三年,但李家疃在万历《淄川县志》中则未见其名。显然,在县志中记载的村庄固然视为有,但是县志没有记载的村庄绝不能视为无,看来仅凭文献资料来考证某人某事的方法是不全面的。
《周村乡村记忆》载,古槐“位于村西,相传为苏李庄王氏始迁祖王友亮所植”,政府有关部门以此确认其600年的树龄;据村中耆老讲,老槐树的树龄在千年以上,二者相差甚远,本文不作考证。老槐树上面挂着省市区三级政府的保护牌,其中在2022年被山东省政府确认为一级保护树木,编号为37030600002。
解放前,苏李村老槐树的位置在原来的村西头,树北有一社场,树西全部为耕地。解放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村庄不断向外拓展,在人民公社时期,苏李大队分为8个生产队,老槐树位于三、四生产队居住区。现在,老槐树以西早就建起一排排的新房,昔日的村头已成为村里的十字路口。东西南北道路宽敞通达,伟岸的老槐槐树伫立在那里,就像一个身强力壮的交警夜以继日地指挥南来北往的车辆,毫无倦意。

苏李村的老槐树历经沧桑而不衰,顽强地伫立在那儿,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现在去看,老槐树的主躯干约5米高,胸径约2米,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巍峨。据村中耆老讲,由于路面几次抬高,已经有一米高的树干被埋在地下,上面有半米高的围护栏。
这棵老槐树,原来在主躯干以上分两个树杈,其中朝北的那个大树杈被日本兵锯掉作了铁道枕木。此后雨水顺着锯口渗入树体,历经风雨侵蚀,日久天长开始腐烂,最终从树杈到地面形成了一条很深的“树沟”。小孩子们爬树的时候,为了图省劲,就在“树沟”里放上几块石头当踩蹬。现在这条“树沟”已经用水泥封堵起来,那些当踩蹬用的石头也被封在里面。
日本兵伐掉那根大树枝后,剩下朝南的那根小树枝则独树一帜地快速生长起来,现在看也有一搂多粗了,在它身上又长出了几根树杈,其中朝东的一根解放后被锯下来做了小学课桌,朝西的一根被锯下来做了掏大井的木盘。
村人说,这棵老槐树很有灵性。解放后土地入社,但随着村里的人口增长,有的村民需要新建房屋,原来树北的那块社场地就被作为宅基地批给了一社员。该社员的栏圈就紧贴着老槐树而建,可能是建栏圈时伤着了老槐树,该社员结婚后妻子的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新世纪以来,该社员买了楼房搬走了,此后妻子的身体却越来越硬朗了。现在,村委将其宅院平整后辟建为健身小广场,成为村民健身娱乐之地。
朝南的那根树杈原来就覆盖在路南住户房屋的上方,前些年在一个暴风雨之夜,这根一搂多粗的树杈被暴风摧折摔落在房子西山的街巷里,而房屋却完好无损。要知道,这根一搂粗的大树枝够几百斤重,是什么力量把它从房屋的上方搬运到房屋的西山外侧的?人们只有惊叹,没有答案。这些年来,一些枯木朽枝也有被大风吹落的时候,但是从来没有伤过人,人们说老槐树越来越有灵性了。
国槐是我国的传统树木,“待要发财,门前植槐”的观念一直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棵有着千年树龄的老槐树,就是村民心中的神!
村里的老村民柳德文,自解放前就是村里红白公事的总管,在村民心中德高望重。在他的带领下,每逢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和春节,都要供奉老槐树,不仅仅是老槐树附近的人家,其他远处的人家也有来参加供奉仪式的。一些当家的女人还带着小儿子或大孙子一起来,每次供奉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柳德文从家里搬出供桌,大家把各自带来的供品摆好、柳德文在前拈香烧纸拜树神,其他人在后跟着作揖磕头许心愿,期盼五谷丰登一年年,平平安安一春春。现在,虽然柳德文老人早已去世,但是他的后人们还在继续着先辈的遗愿,供奉老槐树的仪式流传至今,从未间断。如果村里有娶媳妇或嫁闺女的,凡是婚车路过老槐树的,都会提前一天恭恭敬敬地给老槐树穿上大红袍,让树神也沾沾喜气,保佑新人幸福平安。
苏李村的老槐树,虽逾千年不显老,正直生机勃发期。现在看,树的主躯干有四人搂抱那么粗,至树顶有20余米高,整个树冠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就像一个巨型伞盖,春夏秋冬,风雨暴雪,稳如泰山。
新世纪以来,在保护古木,守护绿色的理念下,不仅政府部门调查统计挂牌,村委会也采取得力的保护措施,修建了水泥护栏,人们早把老槐树视为村民中的一员,期盼老槐树枝繁叶茂到永远!
(讲述人:张德生,77岁,王村镇苏李村退休教师。)

二、辛庄的老槐树
周村区王村镇辛庄村有一棵老槐树,在2022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确认为“一级保护”古树,编号为37030600001,保护牌上标注树龄600年。
王村镇,自古就是淄川县与章丘县的交界地,现在是济南市与淄博市的接壤处,王村被称为淄博的西大门。由此我觉得辛庄村这棵老槐树就是淄博古树的“排头兵”,当之无愧的“淄博第一槐”。
辛庄,在镇政府驻地王村西南2.5千米处的豹山北麓,东邻苏李庄,西接李家疃。据《王村镇志》载:“明洪武年间郭姓由河北枣强迁来章丘埠村,后来从埠村迁来定居,称‘郭家新庄’。1958年为书写简便改为‘辛庄’”。此说有些不妥,一则《淄川县志》没有“郭家新庄”的记载,二则早在1930年,淄川县第六区就设有“苏辛乡”,辖区内有苏李庄、辛庄、尹家庄、王洞、李家疃等5个村庄,所以1958年改名之说不确切。
辛庄,在宣统《淄川县志》上还是一个无名之庄,不过有个小故事似乎是发生在辛庄。故事说:王村西南,有小村忘其名。某甲老矣,卧于榻不能步履。予之饮食则饮食,否则睡。如是二年。某时自言:“吾托生某家矣。”述其父母名姓,及其门巷历历。人以为昏愦中妄语也。既而又自言外祖家姓,且与之起小名。怪之。相去非遥,试往探,如其言。而不睡则饮食如故,大抵此睡则彼醒,彼睡则此醒。但在彼不能言,而心殊了了。久之乃卒。及某村之子长,则不记前生,蠢然一农家子,为李家疃王氏牧牛。未死而转生,奇;生而仍不死,一神往来于两所,奇之奇也。造物之不可测如此。显然,县志里说的王村西南这个小庄就是县志上没有村名的离李家疃仅有二里之遥的辛庄,不是作者忘其名,而是县志无其庄。
辛庄村这棵老槐树,坐落在辛庄原东门外,树北有一个很大的水湾,旧时成群的鸭子在湾里觅食,村里的孩童到了夏季就在大湾里戏水。现在,随着村庄的不断向外扩展,辛庄的东门早已不见踪影,大湾仅有新月牙那么大,且用水泥进行了防渗处理。据村里的耆老讲,这棵老槐树植于宋代,至今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这棵老槐树,因主躯干只有三四米高,是古槐中的矮子,所以远处看,老槐树的树冠就像一个巨大的蒙古包罩在地面上;如果走近它,老槐树的枝叶则会拂摸到人的面颊,一股清新的槐叶味浸入心脾,让人觉得老槐树不像一棵高高在上俯视群雄的槐王,倒像一个朴实无华、与人友善、能蹲下身子与孩童戏耍的老人。

俗话说“独木不成林”,而辛庄的这棵老槐树却独树能成林,因为它是躯干“林立”。如果围着老槐树转一圈,不管从哪一个方向看,它都是由四五棵分躯干组合而成,这一点很像我们淄博“组合式”城市的特点。因为树龄逾千年,主躯干早已腐烂,可老槐树不忘初心,从根部又钻出几根新的躯干来,和老躯干相拥而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合力支撑着巨大的树冠。人在树下,注目“槐林”,真为“淄博第一槐”的这种老而不屈、坚持奉献的团体精神所感动。
农村里有一句歇后语叫“二大娘吃槐叶,自找肿脸难看” ,本意是说槐树的叶子是不能吃的,吃了就会肿脸;寓意是说为人处世不顾大局,自讨没趣。不过在那生活困难的年代,饥饿的人们还顾得上这些?村中耆老说,那时候一些人家就用槐树叶子蒸窝窝头吃。只要先把够下来的槐树叶子在开水锅里焯了,再反复淘洗,直到清了水再蒸窝窝头,吃了就不会肿脸,村里的人就靠着大槐树上的叶子度过了饥荒。
相对于槐树叶子,那树上的槐豆则成为乡下人的美味,够槐米,吃槐豆,那是每年必须的。够槐米是为了卖钱,晒干了拿到药材公司换些称盐打油、买铅笔本子的零花钱,甚至不用家长操心,孩子们自己就主动解决了。但是要想吃槐豆,当家女人就得亲自动手。听老人说“收天豆不收地豆,收地豆不收天豆”,天豆就是槐豆子,地豆就是大豆,由此看来槐豆也不是年年都丰收的。每年秋后,人们把干巴了的槐豆够下来,然后把槐豆浸泡三五天,每天都要换水,目的是把槐豆的苦涩味去掉;等槐豆的外皮泡浆包了,再把槐豆的外壳用力搓掉,把光溜溜的槐豆加上花椒、食盐等佐料上锅煮熟了,香喷喷、粘糊糊、滑溜溜的槐豆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特别是在三年困难时期,能吃上煮槐豆,简直就是最好的享受。直至现在,村里的老人还有煮槐豆吃的,清香、微苦、有嚼头,别有一番风味。不过现在十有八九的年轻人不知道槐豆是可以吃的,更不用说会煮槐豆了。
当然,这棵老槐树和其他村里的老槐树一样可歌可泣,老槐树曾经为村里的教育事业作贡献,献出自己的侧干为孩子们打课桌。夏天赤日炎炎,空气闷热,人们喜欢在老槐树下面乘凉、聊天。当然,老槐树也受到村人的尊敬,每逢三月三、春节时,都有村民来供奉老槐树,烧香磕头摆供品,顶礼膜拜求平安。
新世纪以来,保护绿色,守护生态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辛庄村两委为保护这棵老槐树可以说力度大、措施得当。不仅老槐树的底部有半米高的六角水泥护栏,而且护栏外墙还贴上瓷砖,美观大方,护栏上面还装垫上木质坐板,方便人们坐在树下休闲。树冠的三大侧干分别用五六米髙的铁管子撑起来,以防树枝被暴风摧折而伤着行人。铁管顶端和老树枝的接触处,还用弧形的厚铁板托住老树枝,免得伤着老槐树的肌肤,这种细微的人性化保护令人称赞。
辛庄很小,现有180余户,520余人,但是村中的老槐树却很老,是古槐中的老资格;辛庄没有名气,甚至在《淄川县志》上找不到庄名,但是这棵编号为37030600001的老槐树却上了省里的保护册,是名至实归的“淄博第一槐”。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庄不在大,有槐则行!辛庄的老槐树,为您而骄傲!
(讲述人:郭恒树,84岁,王村镇辛庄人,退休教师。)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