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庄子》(上)
作者:静 宜
朗诵:白 雪
终于,为那一身烟雨斜阳倾覆了天下。浮华过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秋去冬来,一片冰凉打点了萧瑟,红尘染指了寂寞,几多人怜。四季,描摹着,轮回,漠视了眼眸中那一丝忧伤。沧桑了几经韶华,融化了,了了尘封的记忆,沉淀了风尘的浮夸。

当华美的叶,在冬日里的风中,渐渐落定,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在一座位于皖西北的小城里,有一个人在静静守候着他的清风明月。有风来袭,满树桂花不舍地恋着枝头,于夜色中飘落。一地离落的叹息,叹息在夜风中冷却,有如一枕清歌的梦呓。当青牛足迹已经被函谷的西风抚平,当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流光溢彩气象万千,都想着货卖帝王家的时候,当大家都在博取自己的功名高贵,在名利场中摸爬滚打,忘记了自己的来路也迷失了自己的去路的时候,庄周已经抽身而退,在濮水边静静地参悟着道德。

前尘隔世的普提树下,明镜台早已破碎。今夜冰冷的断荷,将一抹残香送入窗格,窗外的阁楼上孤独的悬挂着早年的灯笼,目送着那些不曾回头的过客,那几行黄昏诗句,刻画在心中最柔软的部位,铁马冰河,白云苍狗,多少人与事,在岁月的沧桑中,渐渐融合。

那被岁月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夜很静,静得连窗外的风都停止呼吸,只轻泣着若有似无的呢喃。静得连飞鸟都忘了栖回树上,在静默的夜色中,轻舞着独有的翩跹。这样静静的夜,伫立窗前,只为聆听花开的声音。五百年后,就是阮籍猖狂痛哭的时代,(阮籍,字嗣宗210年——263年三国时期魏国诗人。代表作品:《大先生传》《咏怀八十二首》等。)一位会稽贤士来到了蒙城。嵇康,一位至死不渝的坚守庄子生存信仰的猛士,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令他在同时代中卓尔不群。一曲《广陵散》伴随着他一起成为千古绝唱。他率性好义,泼辣洒脱。对当时的权贵司马昭的好意不理不踩,抱定了完全不合作的态度。对尚书吏部郎的职位嗤之以鼻。但三国的政治气候不同于战国,专横凶暴的司马昭也不同于气度闲雅的楚威王。“不能为我所用,便要为我所灭”。这几乎成了后世统治者,对待文化人的一条定律。所以尽管嵇康才高八斗闻名寰宇,尽管有三千太学生为其求情,他仍然免不了杀头之祸。

嵇康死后,葬于蒙城西北的石弓山南麓。后人为纪念这位旷古狂士,在蒙城西北稽山建亭。每年春夏之际,山上桃花灼灼,绿树如云,水里莲荷溢香,随风远播,夜晚悬山,波光云影,一如仙境。嵇康虽死,但庄周开创,宁静与安适的生存方式却传承下来。

【嵇康字叔夜,汉族。224年——263年,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开创玄学之新风。著有《与山巨源绝交书》及《难宅无吉凶摄生论》等。其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
闲读《庄子》下
庄子,不是救世主,他也无力去拯救天下苍生。他只是过他愿意过的生活,喝他愿意喝的酒,唱他愿意唱的歌。他不会传授别人自己的思想,他也不会为了拯救苍生而游说列国。他只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者,一朵身在泥塘而未曾污染的莲荷。他给世间灵魂提供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照见自己的本真,从而活得自觉而清醒。他在自然和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来路与归途。让灵魂平静如树,不去自傲枝上有艳,也不去自卑花落叶尽。在庄周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庄子》一书是哲学的,恣肆的,玄奥的。鲁迅评价是“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意思说《庄子》一书所呈现的一种汪洋恣肆大美气象。品读《庄子》,是对我们智性和悟性的一种考验。我们不可能像读寻常书一样,很轻松地就能够把握住庄子的思想。因为,庄子的思想不是显露于外,很多时候,它和阅历与悟性紧密相连着。阅读庄子不仅仅是阅读《庄子》这本书,更是阅读庄子这个人。《庄子》这本书和庄子这个人,在不同阅读语境里,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而品读庄子便是从《庄子》这本书里和庄子这个人中,分化出的两种不同的阅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