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陉烤山药和缸炉烧饼出名的原由
齐爱林收集整理
张春文讲述
井陉的非遗缸炉烧饼很上档次,婚宴聚餐,赠亲送友都拿出手。其实这缸炉烧饼的名气,同八王千岁——赵德芳可大有关联呢。
历代朝政,争权夺位,称霸为王,不足为奇不稀罕。太宗年间,皇子看不惯朝中争名夺利的内幕,就到五台山躲清净。朝中内患外忧,为保社稷平安,承负家国大事,八王千岁赵德芳不得不前往五台山去寻觅太子,切磋家国要事,共议千秋大业。
且说八王千岁急心火燎,策马前行,踏着崎岖不平的太行山路,来到井陉矿区的西王舍,那时这个村叫西舍,累的人乏马困,饥渴难忍,不得不小息充饥解渴,休养调理。
山里人家憨厚好客热心肠,总是把最好的让给客人,他们见八王言谈举止,穿戴坐骑,不像是受苦人家的,怕金贵人吃粗粮拉嗓子,自家吃着锅贴面玉米饼子,就着烤山药(井陉人统称红薯为山药)。让八王吃着稀有白面烤饼,再撒几粒芝麻添香增味。八王吃着外脆内酥芝麻饼,嚼着那个咯嘣脆,真是美味极了。闻着那个烤山药的香味,嘴馋忍不住要了一个,没想这烤山药入口鲜浓滑润,嚼咬着又綿又甜,咽到肚里爽口嫩滑。这顿饭吃的八王心情愉悦,满身得疲劳霎时烟消云散。住在这竟乐不思朝了。
后来,身担要命的八王回到朝廷,同皇上闲聊起了民间的美食,把井陉的炉烧饼和烤山药的那个美味说的云山雾驾,夸的天花乱坠。皇上听了也忍不住垂涎欲滴想尝口,马上让御厨费着心思,变着花样翻摆烧烤,但再努力费心的操作,也做不成八王说的那个爽口香酥润滑的美味。是啊,谁能想到也难做到,井陉矿区的木炭京城难有,井陉山区灰泡石土上长出的山药皇宫能有?木柴的收熟火(余火)烧山药,木炭的快火上色慢火烤熟的烧饼,再加上烤制中间的火候和原理,御厨也把握不定,很难知晓呀。万不得已,八千岁只好传出皇令,让井陉西舍的烤山药和炉烧饼火速的进奉到朝廷,供皇上品尝享用。
皇上吃后,龙颜大悦拍案叫绝。这样井陉的炉烧饼和烤山药就成了贡品,正儿八经风风光光的进奉到了皇宫,供皇室享用。八千岁也歇了口大气,总算为对他热心厚道的西舍人做了大手笔的回报,不再拖欠井陉的人情了。
西舍的炉烧饼和烤山药这下有了销路。西舍因八王来过,立下功脱了贫,成就了名气,也就由原来的西舍改成了西王社。据说过去村口大坡庙宇碑文上还有这事的记载。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井陉的烤山药和炉烧饼有了名气,买卖来了,需求量也大了,工艺必须提高改进加速上档次。井陉瓷器有名,矿区出产的缸瓮更出名,能工巧匠就把大缸瓮去底,缸瓮做炉,缸瓮边贴满烧饼,中间起火。这样,出炉的烧饼更焦脆香酥,余火还能烧山药,恰到好处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真便力。烧饼的质量和产量都提高了。从此,炉烧饼也就叫成了缸炉烧饼。
名气有了,生意也就广了。井陉人就把这两样手艺做到京城及各地。同时也把手艺传授到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