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诗
七月流火,正是夏季最炎热的时侯。我的大学同学、河南郑州的老张,酷爱摄影,已达到摄影师的级别。他经常在朋友圈里发帖,将拍摄的精美图片,配上诗文,及时地、毫无保留地分享。近日,他以《麻雀捕葵花虫》为题的摄影作品,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和感想。
葵花盛开,灿烂如金色的海洋 。虽有虫儿隐匿,却难逃麻雀锐利的目光。只见它锁定葵花虫的踪迹,展开双翅,轻盈的身体似箭般地落在那葵花上。葵花虫感觉到危险,拼命向叶间躲藏。然而,它实在难敌麻雀那聪慧的大脑。麻雀悄然靠近,一击即中 ,除掉一个个祸害。它是那勇敢的捕虫者, 在这葵花的世界里自由出没,用它的勇敢与灵动, 默默地演绎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瞬间。喜欢麻雀,它不但充满灵性,还有宠辱不惊的风格。赞美向日葵, 赞美它挺拔的身姿,还有那五彩斑斓的皇冠,更有那跟随太阳走的远大志向。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既是歇后语,也是成语。常常用来形容小机构或小事物,小而全的境况。是啊,麻雀捕捉葵花虫的镜头,被我的老同学记录下来了。却唤起了我的记忆,小时候,我家种植过向日葵,那长长的桔杆上,伸出一个个比巴掌还要大的绿叶;在高高的顶端,有一个硕大的圆盘,圆盘一周开出黄色的花瓣,仿佛镀上一圈黄金;圆盘中间是果实,被一层紫色的绒花覆盖,绿叶黄花,姹紫嫣红,煞是美观。这圆盘很神奇,它总是跟着太阳的运行轨迹而转动。慢慢地,圆盘中长满籽粒,由小变大,由嫩变老,好象一位饱经沧桑而又睿智的老者,头总是低垂,腰总是弯着。最终成为我们经常嗑的葵花籽,以及食用的葵花籽油。我也观察到圆盘中会生虫,葵花籽被虫吃了,留下一片空白。给人一种破镜难圆的缺憾,不由得恨起虫子来;但又“华佗无奈小虫何”。现在知道了,麻雀捕捉葵花虫,应该是益鸟。那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后期,搞的除“四害”活动,为什么要将麻雀与老鼠、苍蝇和蚊子并列,全民围捕呢?其实呀,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要靠食物来生存,只是食物链不同而已。小小麻雀,谷物吃,虫儿也吃;吃的虽少,但个数多,黑鸦鸦地飞过,足以遮天蔽日。对人类而言,既然是又争粮食,又除虫害,有利有弊,何不大度一些,随它去了。人对自然界的生物,也有逐渐认识的过程,所以后来将“四害”中的麻雀换成了蟑螂。
我又想起来一首歌,是赞颂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的。歌词中唱到:天上的群星永远参北斗,地上的葵花永远向太阳。今天,我国的北斗卫星,在浩瀚的苍穹大放异彩,无论是在国防上,还是在民用中,都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亿万人民,正象那盛开的葵花,紧紧围绕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建设伟大的祖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
我和老同学在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天各一方,分居两地,只在校庆20年时见过一面。他爱好摄影,身上穿着摄影工作服,手里拿着、脖子上挂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器材,经常到各地的名山大川采风。三年疫情期间,他一个人在郑州的公园等风景区拍摄,有时,偌大的地铁,只有他一个人乘座,他颇为幽默地称为个人专列。他为拍摄疣鼻天鹅从出壳到随鹅妈妈出游,能潜伏在拍摄点几个小时,并且一连数日。《麻雀捕葵花虫》的作品,可想而知,也是在长时间的静守中拍摄到的。从他的摄影作品中,我读懂了摄影师对艺术作品的执着和不容易。几年前,我与他建立了微信,彼此的爱好和动态心知肚明,比近在咫尺还要了解。咱俩都进入老年社会,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彼此得到安慰;彼此也都有共同的愿望:一定要去对方的城市作客,老同学聚首,美酒对酌,再叙良缘;倾情谈心,增进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