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丨我爱崔路刘家大院
作者:张从俭
崔路村刘家大院大牌楼。
南石门镇崔路村的刘家大院是我魂牵梦萦、终生难忘的地方!
刘家大院坐落在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南石门镇崔路村。从崔路前街自赵门大水池东行,穿过横书“刘家大院”金字的瓦顶大牌楼,再东行是座面西天地庙。庙东侧是一条南北走向的“永和西巷”。
赵门大水池。
长巷的北端是一圆拱式大门。进大门,穿过道,是一东西长、南北短的窄院。窄院东侧建一门楼。门楼右左两边砖垛上方分别有砖雕“五世”、“同堂”;窄院西侧北边建一瓦顶门楼。大门门楣挂有“五世同堂”金字匾额。进入院内有西厢房五间,房顶有阁楼;东厢房五间,上建有小姐绣楼五间。绣楼西墙有三个拱顶立窗;北正房为瓦覆楼房,上下各五间。
五世同堂砖雕。
该院落始建于清乾隆中期的1760年。坐北朝南,正中开门,门楣所挂“五世同堂”金匾的缘由很耐人寻味。刘氏始迁祖刘英之第10世裔孙刘端居育有子四,而其弟端己却无子嗣。兄见弟甚为孤寂,便恻隐之心难忍。于是将其第四子心贤过继于弟名下为嗣子。俟后,兄端居之长子心富育有子三。而其弟端己却无一个孙子。兄端居对胞弟的孤苦之情甚为怜悯。于是又慷慨地将自己的第三个孙子建城过继于胞弟名下为孙。数年后,建城育有子三。日月如梭,白驹过隙,转眼几载过去。待到建城次子可昇生子爱众时,端己夫人李老太君已高寿近百岁,喜见玄孙。为示庆贺,便于清嘉庆中期的1810年,族人将“五世同堂”金匾高悬于门楣。
五世同堂挂匾门楼。
端居作为兄长,不仅过继儿子于胞弟,而且又过继孙子于胞弟,甚而使胞弟乐享了“五世同堂”之美誉。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他那种兄恭弟悌、手足浓情的高风亮节,可谓可贵、可敬。
刘氏“五世同堂”后,人多屋少,居住多有不便。于是在此旧家东南方向的空地上建成一座与旧家一模一样的新院落。次子可昇谨择吉日,乔迁于新居之中。
此院落始建于清道光初年(1825年)。坐北朝南,南东开门。大街门为圆顶拱券式,大门两旁的青色础石上刻有龟背图案,大门上方建有平顶岗楼,上有“竹苞松茂”四字,字两旁有石刻天罗地网。
竹苞松茂。
二道门为硬山式一间门楼,门楼与南厢房相连。南东开的门楼通天精致。上有二龙对视镂空木雕,正中上方有木鱼。进门过道北向西拐进入院中。院内设一不高的砖墙,中间有硬山式山屏,将院落分为南小北大的连二院。
南院的南厢房,北向墙体上部装有玻璃的木雕隔扇、门窗。其内为“永寿堂”四间待客大厅,宽敞明亮。来客须先在此等候会见或接见;此院的西屋北边的墙上,砌有神龛,其下有供台。
永寿堂明楼。
北院正北房为两层“三明两暗带甩袖”式硬山式建筑。楼顶瓦覆起脊。因其楼南墙无一块砖,全由木雕隔扇组成,使楼上楼下显得明亮,故称“明楼”。
明楼门前两边各有一根廊柱,将楼顶伸出的前檐高高擎起。前檐正中檩下有长长的木质雕板,刻有祝寿图案——“鹤鹿同春”。每根廊柱上部有八仙人物的木雕。自廊柱向北,明三间的嵌台北部向上的整个墙面皆为木质,无一块青砖。楼下的门窗及楼上的窗户配以各式精美的窗棂,上下浑然一体。正门上方书有50厘米见方的“福”、“禄”、“寿”三个大字。
生于乾隆末年的刘可昇,在从父亲那里继承了自己应得的那份财产的基础上,心无旁骛,走驿道搞驮运。又在顺德府(今邢台市)和晋、陕、甘、宁、蒙两头设厂,大量收购各式皮毛。而在顺德府南关,羊市街开设多家皮店。因而家业越来越大,加之勤俭持家,家境愈富。深谙儒家文化的刘可昇为自己的家业取了“永和堂”之堂号。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刘可昇第七代“成”字辈中首个孙子诞生。“永和”家族实现了七辈没有分家的奇迹。这个拥有120人的永和大家族,同住一个房檐下,撞钟集中同吃一锅饭,真可谓钟鸣鼎食之家。
小姐绣楼。
我的刘姥姥就住在这座里有大明楼,外挂“七世同居”金匾的“永寿堂”大院落内。我母亲因三岁时少失怙恃父母双亡,全靠二姥姥将我母亲一手抚养成人至出阁成婚;又因我亲姥爷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好心的二姥姥又慷慨将其独子过继于我亲姥爷名下为嗣子。是为“一门两不绝”。——可见此举为“五世同堂”中刘端居之遗风再现。每年的清明、寒食节,我都要到二姥姥坟茔祭奠扫墓。如今,我虽年逾八旬,但仍一如既往地去二姥姥墓前凭吊,以缅怀她的大恩大德。
永寿堂“七世同居”门楼。
清光绪帝的老师翁同龢曾写过一副对联,写的实在妙极了:
世上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
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此联不正好可以说明刘可昇永和家族130年而不衰的缘故嘛!
(注:作者为信都区李村镇西北留退休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