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丨好久不见,邯郸
(边峻鹏)
放下手中的纸笔,从埋首伏案到仰望星空,不知不觉,来到异乡已有九年。
九年前,即将大学毕业的我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选择了新疆这片广袤的沃土,内心述说着在边疆建功立业的情怀。走的那天,我特意拍下了自己的车票、拍下了家门前那棵枝繁叶茂的杨树,发了一条很简单的朋友圈——“走了,邯郸”。
车站的广播提醒我要检票进站了,提起行李那一刻,感觉沉甸甸的行李中,装满了家里人对自己的牵挂。远方,对我而言还是未知数,但是我知道,人总是要长大,这片城市和我一样,也会一天天地发展。等我下次回来,邯郸,你会是什么样子?
参加工作后,我不久便成了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投身到火热的脱贫攻坚战场,每晚陪伴我的,不仅有白天入户时采集的数据,更有月亮阴晴圆缺时的游子心。
作为一个远方的游子,对家乡邯郸的思念如同那悠悠滏阳河水,绵延不绝。每当夜深人静,或是每逢佳节之际,那份对故乡的独特情怀便在心头涌动,犹如磁州窑上绘制的精致图案,深深烙印在我记忆的深处。
我怀念邯郸古城墙边的老槐树下,儿时和伙伴们嬉戏玩耍的无忧时光;怀念那一口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拽面,那是母亲亲手烹制的味道,是无论走多远都魂牵梦绕的乡愁味道;怀念响堂山石窟的庄重与肃穆,那是历史与文化的积淀,是我心中永恒的精神家园。
我还记得滏阳河畔的晨雾晚霞,记得丛台公园中那四季变换的美景,记得赵王城遗址矗立的残垣断壁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巨变。每一个熟悉的角落,每一道独特的风景,都是我对家乡邯郸深深的眷恋。
参加驻村工作到结束驻村,再回到故土,已是五年之后。
五年后的那个早晨,我至今记忆深刻。前一晚的激动几乎使我一夜未眠,第二天清早便搭车赶往机场。手中的登机牌像是具象化的思念,那里面承载了我太多的情感。
回到故土,家乡的变化超出了我的想象,使我感到既熟悉又陌生。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提升,新建了许多道路桥梁、高楼大厦、大型购物中心、公园绿地以及休闲娱乐设施;赵王城遗址、武灵丛台、学步桥等地标性古迹得到了修缮维护并开展了各类文旅活动,3000多年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随着环保理念的深入人心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加强,邯郸的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河流湖泊治理、绿化覆盖率提高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风俗习惯、方言俚语、饮食文化等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又融入了现代元素,新老交融,别有一番滋味;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生活便利等方面的应用普及使得家乡的生活更加便捷高效……
回归故土,最触动人心的莫过于与久未谋面的亲友故旧重聚,听他们讲述这些年家乡的故事和个人经历,共同分享生活的喜悦与挑战。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又到了离家的日子。我知道自己这一走,不知何时才能再回到家人的怀抱。然而,前路漫漫亦灿灿,我会重整行囊再出发,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实践中,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
身在异乡,但心向故土,家门口那棵白杨依旧经历四时而挺拔,不时出现在我的梦里。无论何时何地,家乡邯郸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我心中最温暖、最柔软的存在,化作无尽的思念,伴随着我在人生的旅途上砥砺前行。(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