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间烟火 赶盛福大集专栏08
盛福大集印象
付 坤
7月10日《都市头条·济南头条》主编宋俊忠发信息给我,问我7月13日是否有时间随作家采风团一起参加"食人间烟火 赶盛福大集—《都市头条.济南头条》的采风活动。",稍作停顿,我捋了捋自己的日程安排,就应允了。
应允后,我心里还有点犯嘀咕,"这么热的天,就是一个大集,有什么可值得十几名作家一起去采风的?难道还真有不同于别的一般大集的特色吗?"
临去的头一天,我专门在网上搜了搜,盛福大集位于花园东路与崇华路交叉口的西南角,赶集的日子是三、五、八、十。每十天4个集,每个月12个集。
说实在的,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大集是不陌生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老家东西南北的四个方向都有距离远近不等的大集,最近的一公里,最远的三公里左右。都是两天一个集,有的逢双数赶集,有的逢单数赶集。若想赶集,天天都可以去不同方向,赶不同的集市。
那时候,我喜欢赶集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是图个热闹,看个新鲜。集市上买与卖的人比较集中,即使不买也不卖,纯粹是来闲逛的,也不停地穿梭其中,走一个摊位问一次价格,看似在了解行情,实则有问到便宜货觉得划算就买,亦有打着想买的幌子,顺便品尝品尝瓜子、花生、芝麻等能品尝的物品,调节调节口味,占点小便宜的人;集市上叫卖的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为斤两多少、秤杆高地、找零不找与对错的争吵声不绝于耳;集市上摆放的各种新鲜物品种类比较多,不去集市,很难一下子能看到这么多这么全。
那时候,我们国家还处在割资本主义尾巴阶段。乡村的集市上倒买倒卖的东西是很少见的,集市上出售的物品,基本都是自家仅有一点自留地里种植的,或自己用手工制作的。大多是带着泥土气息,是原生态的。
第二点是想吃点好吃的。那时候,我们国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经济还比较落后,物产也不够丰富。对于像我们这样弟兄多的人家来说,即使父亲为公家干点事,也只能吃饱,穿暖。很少能吃好。除非是逢年过节,或家里来客人的时候。再就是赶大集的时候。只要让去赶大集,要么让帮着父母一起买卖东西;要么让跟着一块去玩玩。这时,即使再不富裕,当父母的多少也要给上几毛省吃俭用的钱,让在集市上买点烧饼、麻花、西瓜、松花蛋、甘蔗等之类的自己喜欢东西吃,给解解馋。若是和父母一起去,买点好吃的是理所当然,就更不必说了。
离开家乡到济南这样的大城市工作,至今已经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里,我很少再赶过大集。超市倒是经常去,偶尔也去农贸市场,但总找不到那种大集的那种感觉,因为没有了大集上的那种讨价还价声,吆喝声;缺乏点砍价还价带来的快感与温度,没有连着地气的泥土味;缺少了人间烟火气。
看着超市的明码标价,就感觉冷冰冰的,像垄断行业合同中的“霸王条款。”
尽管如此,临去前我又一次问自己:这次赶大集去看什么呢?即带着什么样的问题去赶大集?
我历来喜欢删繁就简,直奔主题,抓主要矛盾。出发前,我想了想,赶大集人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无非是产品质量如何保证?斤两是否够数?蔬菜水果是否新鲜?价格是否便宜?场地卫生是否达标?
我从中选了前面三个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带着这几个问题,7月13日早上8点,我开车从西部的恒大世纪广场出发,一路上经北园高架、工业北高架路、工业北路、奥体中路、花园东路,半个小时的时间即到达盛福大集场内。
入场后,就我最关心的那几个问题向市场管理人员以及大集现场进行了解求证。最后感觉还比较满意、放心。
我特别对几家卖猪肉的情况进行了询问与查看。首先询问大集管理人员,对猪肉是如何监管的?他们告诉我"每天对几家卖肉的,都要进行严格监管,早上肉进场时,要看一单一证,即进货单与质量检验合格证。"尔后,我又实地到摊位前进行查看,果真都有。
我之所以很关心这个问题,是因为儿时赶大集时,感觉对卖肉的监管不是很到位。那时人们都很贫穷,一年四季难得吃上几次肉。谁家有病死或被毒死了的鸡、鸭、鹅、牛、羊之类的东西也舍不得扔掉、掩埋,也要偷偷拿到集市上卖了换钱,而且,卖那肉的人绝不会轻易承认自己卖的是病死的或毒死肉的,一旦有人误买并吃了那种肉,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或给自己的身体带来一定危害。
其次,我对他们承诺的斤两够数情况也进行了验证。一是将买好的东西,再拿到公平秤上称一称,对比一下是否够数,得到的答案是:基本一致;二是询问大集管理人员,一旦发现缺斤少两如何处理?他们回答说:"主要采取两项措施,一是举报属实有奖。二是不定期进行抽查,抽查到缺斤少两的摊位,一次罚款1000元,若是第二次再抽查到缺斤少两或被举报属实,从大集清理出去。"
我对缺斤少两比较在意,而且深恶痛绝。是源于儿时,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很穷。那时候的钱比较值钱,一毛五分钱能买一斤食盐,两毛五分钱能买一斤小麦,一毛钱能买五斤黄瓜。人们对几分钱都比较在乎。
那时候,即使是谁借别人五分钱,也要想着还别人。为了多挣钱,集市上缺斤少两,或因缺斤少两争吵不休,甚至是打得头破血流的屡见不鲜。
那时候的大集上还见不到电子秤,都是清一色的杆秤。买与卖的人往往为秤杆的高低争来争去,争得脸红脖子粗。价钱高低可以事前讲好,大家心理上最不能接受的是被坑骗。
尽管现在都换作电子秤了,比较直观了,物品往上面一放,不但斤两立马显示出来,钱数也同步报出来了。但是想作伪的人,还是有办法作伪的。不能放任,必须有一套严格的制度机制监管。
产品的新鲜程度,就不用他们介绍了,我在大集上转悠了近两个小时,边走边看,边问。再加上他们的一名管理人员跟随介绍,对它有一个大概了解。大集里面百分之六十的蔬菜是当天早上从蔬菜市场批发的,百分之四十的蔬菜是郊区的老百姓自产自销的。有的小葱、萝卜、茴香苗、银银菜还带着点泥土呢。
从表面看,我关心的是蔬菜的新鲜程度,其实我内心里更关心的则是,是否使用了农药?农药残留物是否经过检测?是否存在超标问题?这些问题,都在那里得到了有力求证,满意回答。
我觉得那里最亮点最有特色最值得推崇的地方,就是有爱心有情怀,管理人性化,人情味比较浓。
那里的大集,不像别的地方的早市那样,八九点钟就结束了,清场了。在他们那里是全天候的,可以全天在那里出摊,从早上4点来钟进场,一直到晚上的八九点钟,都有人在出摊。
7月13日(农历初八)那天,一家猪肉摊位的生意比较火爆,还不到11点半,在我们转悠到他摊位前时,他说他快卖完九头猪的肉了,又安排人再去拉了,打算下午再接着卖一阵。
集市的管理人员都是工薪制的,按说,集市早些散了,他们就可以早些休息了。若集市全天候运转,他们也要全天候一起陪着运转。若是只为自己考虑,他们肯定会觉得,反正是按摊位收月租的,我管你出摊多长时间呢?早散了,我还可以早休息或干点别的去。可他们却没这么想。他们一心为商户着想,对商户负责,体谅商户们挣钱不易,争取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场地。
负责管理大集的李总,年纪不大,学历不高,但很有爱心,特别地爱老敬老。对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残疾人,或家庭特别困难的人员来摆摊,都采取了免除或减免摊位费办法。为他们增加收入,克服困难,尽了一份心,出了一份力。
这样的做法值得学习。这样的商户值得信任,这样的大集值得推崇。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