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亮,中华宋庆龄国际基金会执行秘书长
中国人的母亲节
张亮
农历六月初六,是“天地交泰重日”,也是我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不管是道教、佛教,还是官方、民间,不论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日。
这一天是道教中的天贶节。所謂“天贶”,意为“上天恩赐”。天贶节,自然就是上天恩賜的好日子!也是半年节,这天标志着上半年的结束和下半年的全新开始。
农历六月初六,还是属于中国人的传统母亲节。也称“祭祖节”、“祭母节”。相传是嫘祖与黄帝成婚的日子。黄帝和嫘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每到这一天,不论官方还是民间,都要隆重纪念华夏民族之祖——轩辕黄帝和嫘祖。

对于六月初六作为母亲节的说法,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对母爱的尊重和感恩,也体现了对母亲辛勤付出的赞扬和纪念。西方母亲节文化需要传承,我们更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母亲节的意义,也要清楚西方母亲节的来源,看懂了就不会随波逐流,跟着西方过节日。
当下所盛行的母亲节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美国人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的周年忌日,贾维斯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贾维斯写信给西弗吉尼亚州格拉夫顿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为她的母亲做特别追思礼拜。她母亲生前为这一教堂的星期日学校服务了20多年。1908年,教堂宣布贾维斯母亲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贾维斯还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康乃馨被视为献给母亲的花,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
::西方人的母亲节是为了纪念他的亡母,追思悼念,之后加以宣传而变成节日。
有节必过,没节造节也要过,各种节日更多的成了商家促销的狂欢,很多节日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萱草花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一种象征母亲的萱草花。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忘忧草。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种萱草,表达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

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贾玲导演的《你好,李焕英》中的主题曲《萱草花》也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萱草花这一母爱的象征。
高高的青山上萱草花开放…陪着你 长大了 再看你做新娘…好像我 从不曾 离开你的身旁 ————《萱草花》
根据《史记》记载,农历的六月初六是黄帝和嫘祖结婚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母亲节是农历六月初六(2024年7月11日)东方母亲节
文化象征六月六日正值夏季,万物生长茂盛,象征着母爱的繁衍生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这个数字常常与吉祥、顺利等美好寓意联系在一起。因此,将六月六定为母亲节,不仅寓意着母亲的伟大和无私,也寄托了人们对母亲健康长寿、家庭幸福美满的美好祝愿。
民间习俗嫘祖始蚕,衣被天下,开启人类文明;辅弼黄帝,统一中原,成就华夏伟业。
黄帝与嫘祖的纪念日:黄帝和嫘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是华夏民族之父,嫘祖理所当然就是华夏民族的伟大母亲。她还辅佐黄帝统一天下,为国、为民、为和谐社会奋斗终生,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巾帼英雄。是东方女性文化的光辉典范,拥有着中华民族伟大母亲的优秀品质,在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农耕文明的代表:嫘祖发明植桑养蚕,有“先蚕娘娘”之称。与黄帝共同开创了中华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因此在文化上具有重要意义,并被视为中华儿女的母亲象征。
阴阳五行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数字“六”属阴,而这一天(六月六日)被认为是老阴相重的日子,与母亲的形象相吻合。
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中国人的父亲节是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因为这一天是轩辕黄帝的诞生日。轩辕黄帝是中国的人文始祖,不仅统一了华夏,还创造了音律、服饰、指南车和剑等,他的臣子仓颉还创造了文字。
黄帝统一华夏之后,建立了九州,可以说没有黄帝,就没有现在的中国,也就没有炎黄子孙和华夏儿女,所以说黄帝是所有中国人的父亲。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复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是两千年前人们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歌颂。
神州大地华夏民族悠久历史灿烂的伦理文明,是非常重视亲情和博爱之心的民族,孕育出许多伟大且有影响的母亲形象。

华夏母亲是民族的血脉,母爱有着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华夏民族在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文化长河中尤其注重对母亲的孝道。正是有了这种以慈母家庭为主的孝道,才有了中国人民和华夏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自豪和坚强。
有妈妈在,每天都是母亲节。
我们更应该记住六月初六的母亲节。
母爱,是无处不在的岁岁年年。
祝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平安健康!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立自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我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没有坚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同样,离开不断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彻底、不可能久远。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我们说坚定制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断革除体制机制弊端,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中国发展前景是光明的,我们有这个底气和信心。
编辑: 李 牧 张 亮
编审: 马汝义
监制: 尹卓悦
主编: 王景惠
编委: 陈金福 杨桂珍 一 琳
胡 江 朱明杰 晏明华
李 凤 郑洪金 孙立芳
李迎春 白晓涛 郭建芬
策划: 刘颖华
顾问: 刘金享 张顺富 张守儒
杨 闯 王伟长 吴文昌
劳淑芹 王国清 方胜利
任 冉 王 谨 李淑琴
李德兰 刘春华 王启顺
韩玉春 谭 颖 闫三堂
齐玉山 李景春 甘会文
朱成华 刘兆亭 张文革
王根权 穆治钢 蒋永溪
戴成有
出品: 李 牧 张 亮